李志恒
- 作品数:21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辽宁早白垩世今鸟类一新属种(Jianchangornis microdonta gen.et sp.nov.)(英文)被引量:20
- 2009年
- 依据一近完整的相关节的骨骼化石,记述了辽宁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小齿建昌鸟(Jianchangornis microdonta gen.et sp.nov.)。新鸟个体较大,但从骨化程度分析,正型标本可能属于一亚成年个体。具有一些进步特征,如胸骨及龙骨突加长,乌喙骨具有发育的前乌喙突以及和肩胛骨关联的关节窝,叉骨"U"字型,愈合荐椎包括9-10枚荐椎,尾综骨短小,第二、三掌骨远端愈合,跗跖骨完全愈合等,表明新属无疑属于今鸟类。在以下特征组合上很容易和已知的早白垩世今鸟类化石相区别:齿骨上至少有16枚细小牙齿,从齿骨前端向后沿齿骨大部密集排列;肩胛骨强烈弯曲;第一掌骨粗壮,较其他掌骨宽;第一指长并且远端延伸明显超过第二掌骨;肱骨+尺骨+第二掌骨与股骨+胫跗骨+跗跖骨的长度比例约为1.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新属属于基干的今鸟类。新发现的材料第二、三掌骨远端愈合很好,但近端却未完全愈合,这一特征尚未见于其他已知鸟类,或许表明今鸟类腕掌骨的愈合和现生鸟类的跗跖骨一样是从远端开始的,不同于反鸟类和其他基干鸟类。建昌鸟的下颌还保存了一个前齿骨,这是继早白垩世红山鸟之后的另一例报道,可能进一步表明这一结构在今鸟类中曾普遍出现。新鸟肩带、胸骨和前肢的特征显示了和现代鸟类相近的飞行能力,其后肢、脚趾的比例以及趾爪的形态等显示和燕鸟、义县鸟等相似的地栖特征。保存于标本上的鱼类残骸可能显示了建昌鸟食鱼类的习性。今鸟类新属种的发现进一步表明,早白垩世这一进步鸟类类群的分化已不亚于反鸟类,湖滨环境在今鸟类的早期演化中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周忠和张福成李志恒
- 关键词:早白垩世新属种
- 鸟类的末日“逆袭”
- 2020年
- 鸟类的出现可追溯至1.45亿年前的侏罗纪,现生种类超过一万种,有的可以御风翱翔在万里高空,有的可以破浪潜入百米深海。从极地到高原,从荒漠到雨林,世界各个角落都不乏鸟类的身影。鸟类的出现,可谓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奇迹。在66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曾主宰地球长达上亿年的恐龙几乎全军覆没,仅有一小部分鸟类躲过浩劫,作为恐龙的后裔繁衍至今。
- 栗静舒李志恒
- 关键词:脊椎动物鸟类恐龙灭绝事件侏罗纪
- 孔子鸟的研究现状被引量:6
- 2009年
- 孔子鸟是生活在1.20亿~1.31亿年前左右的原始鸟类;现共有8个种,4个属,它们均归入孔子鸟目和孔子鸟科中。孔子鸟的主要鉴别特征包括:上、下颌均没有牙齿;肱骨近段具有明显的三角脊凸起;翼指爪和小指爪均明显大于大指爪。迄今,有关孔子鸟的研究涉及到鸟类形态学、系统分类、头部颞区的演化、食性及飞行等多方面内容。由于其无以伦比的数量多、保存精美等特性,孔子鸟的许多潜在科学意义还有待揭示。
- 张福成周忠和李东升李志恒
- 关键词:孔子鸟早白垩世
- 现生鸟类颈椎形态测定分析及其对中生代鸟类饮食生态的启示
- 2024年
- 中生代鸟类的食性推断往往依赖于传统的形态对比和直接的化石证据,但不完整的化石记录和特异埋藏的稀缺性使得我们需要寻找更多有用特征和方法来对化石鸟类进行食性评估。鸟类颈部结构是一个高度模块化、形态和功能密切关联的系统;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前肢由于飞行适应独立出来,使得颈部需要更多地帮助鸟类实现捕食及其他生态功能。因此,颈部有可能成为鸟类食性推断的显著特征之一。利用形态测定和统计分析,建立起现生鸟类和中生代灭绝鸟类的颈椎形态和食性模式之间的量化关系。基于现生鸟类构建了形态-功能框架,评估了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5种鸟类的食性模式。结果表明,颈椎形态分异与鸟类取食多样性量化相关,3种反鸟表现出了食虫或食肉鸟类的颈椎形态特征,两种今鸟型类则表现出杂食性或植食性,以及原始的水生适应形态特征。新的分析结果与之前发现的化石直接证据以及其他相关的形态研究基本一致,因此,颈椎作为与取食功能密切相关的骨骼系统,可以为中生代鸟类取食生态的推断提供一定信息。
- 刘碧莹Thomas A.STIDHAM王小平李志恒周忠和
- 关键词:中生代鸟类食性
- 原始热河鸟(Jeholornis prima)的形态学研究及功能分析
- 本文在前人对原始热河鸟的研究和对两件新的化石标本观察的基础上,对热河鸟的骨骼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和较详细的描述,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如发现成年个体较幼年个体显著变大,肩带结构在基干鸟类群中较为进步,腰带近似于始祖鸟,尾椎数...
- 李志恒
- 关键词:功能分析
- 保存最古老矿物结合多肽的中新世鸵鸟蛋壳化石首次组织化学研究
- 2024年
- 古蛋白质比古DNA具有更高的保存潜力,因此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帮助阐明一些超出古DNA研究领域的灭绝生物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多肽发现于中国西北地区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鸵鸟蛋壳化石中,是与蛋壳矿化相关的蛋白质struthiocalcin(SCA-1)的一部分。前人认为SCA-1在蛋壳中均匀分布,并因其与方解石晶体结合的特性而得以在地质历史中长时间保存。本次对同一鸵鸟蛋壳化石进行了组织学、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分析,发现蛋壳内侧锥体层的晶核含有部分磷灰石,其他部位则完全由方解石构成;这些晶核部分应当是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历了磷酸盐化。在对该化石蛋壳样品脱钙处理后,其锥体层晶核部分存在残留物,呈现网络状纤维结构,其位置和形态与现生鸵鸟蛋壳中脱钙后残留的有机质相似。结果表明,该化石蛋壳中的古多肽可能集中保存在锥体层晶核处,而非在整个蛋壳中均匀分布。磷酸盐化可能是另一个有利于有机物长期保存的埋藏过程。临夏盆地的古气候和埋藏环境可能为该古蛋白分子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议在未来研究中进行更深入的组织化学和矿物学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该盆地有机质和古蛋白的保存机制。
- 吴倩泮艳红李志恒周忠和艾莉达
- 关键词:磷酸盐化
- 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与脊椎动物演化模式
- 2023年
- 在青藏高原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本地区的现代生物多样性塑造受到其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许多起源于高原的物种甚至现代广布类群祖先的洲际扩散也由其驱动。在中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今天所处的地区覆盖着广阔的海洋,喜马拉雅山脉的三叠纪海相沉积中产有鱼龙和旋齿鲨等脊椎动物化石。至侏罗—白垩纪,西藏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逐渐脱离海洋环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与当时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龙等爬行动物则在湖边活动。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使青藏高原逐渐隆起,一些热带、亚热带鱼类的发现,表明当时青藏地区内部与东南亚的热带地区之间可能有水系连通。随着这一地区地势隆起幅度显著升高,环境变干、变凉,致使喜暖鱼类终于在此绝迹,并转换为青藏高原特有的裂腹鱼类。青藏高原的快速上升导致季风气候加强,中亚内陆地区的气候持续走向干旱,中国西部的中新世动物群主要由耐旱的草原型哺乳动物组成,还有耐旱的鸟类和爬行动物共生。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最终达到现代的高度,其气候环境已具有冰冻圈的特点,成为冰期动物群最初的演化中心。2.6Ma全球气温第一次下降到低于今天的水平,已经适应了冰冻环境的动物迅速扩散到青藏高原周边以及更遥远的地区,成为现代动物多样性的基础。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复杂而大规模的环境变化,这一系列的地质运动和地貌演化引发并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格局,促进了本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 邓涛侯素宽侯素宽王世骐李志恒
- 关键词:青藏高原水循环中生代新生代
- 眼齿鸟再分析显示其蜥蜴属性
- 2021年
- 最近在白垩纪晚期缅甸琥珀中报道了一件小型头骨化石,原论文作者将其鉴定为一蜂鸟大小的鸟翼类(Avialae)恐龙,并命名为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基于这件标本,原论文提出了中生代恐龙(包括鸟翼类)体型演化和生态类型的种种假设。但原论文的插图和描述均显示这件头骨呈现出多个鳞龙类的典型形态学特征,这些特征很少在主龙类中出现。原论文先验地将标本鉴定为鸟翼类,继而进行仅包括鸟翼类作为内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该分析的取样过于局限,不能对其系统位置归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对宽娅眼齿鸟正型标本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原始数据重新进行了重建、渲染和分析,结果揭示了多个新的头骨形态学特征,包括侧生齿、开放的下颞孔以及头骨腭面着生有腭齿等,这些均为典型的鳞龙类/有鳞类特征,不支持其主龙类,遑论鸟翼类的系统位置归属。基于上述新的形态学发现,使用一双孔类(Diapsida)形态特征矩阵重新分析了眼齿鸟的系统演化位置。数据矩阵的分类单元涵盖了蜥蜴、鸟类和鳞龙形类与主龙形类中的主要支系。分析所得的严格合意树明确了眼齿鸟属于鳞龙形类中的有鳞类。因此,宽娅眼齿鸟的正型标本显示了足够丰富的形态学信息,完全能够指示眼齿鸟的系统分类位置应为有鳞类,而不是鸟翼类或非鸟恐龙。
- 李志恒王维胡晗王敏王敏王敏
- 关键词:白垩纪鸟类蜥蜴
- 现生鸟类和孔子鸟(Confuciusornis)叉骨软骨的研究:初步分析以及对中生代鸟类飞行方式的启示
- 2021年
- 飞行的早期演化是古生物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生鸟类演化出多种不同飞行方式,然而对中生代鸟类飞行方式的研究亟需寻找具有指示意义的指标。骨骼与关节组织尤其是乌喙骨-叉骨关节是实现鸟类飞行功能的重要组成,因此其关节的组织形态可能有助于反映现生鸟类的飞行方式。鸟类膜质骨中的次级软骨受到表观遗传的重要影响,只能在关节受到肌肉运动刺激的情况下形成,因此能够反映鸟类关节的形成力学环境;对三种不同飞行方式的现生鸟类(珠颈斑鸠、树麻雀和普通楼燕),以及热河生物群中最为常见的古鸟类之一孔子鸟(Confuciusornis)的叉骨乌喙骨关节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显示在所有三种现生鸟类中,叉骨与乌喙骨之间均存在可动关节,并且在叉骨上存在次级软骨。而孔子鸟的叉骨上也存在次级软骨,这是次级软骨组织在中生代鸟类叉骨化石中的首次报道。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现生鸟类物种的次级软骨组织形态存在差异,还需更多数据建立相关形态功能关系以便用于帮助推断中生代鸟类的飞行方式。
- 吴倩吴倩李志恒李志恒
- 关键词:鸟类孔子鸟
- 甘肃临夏盆地中新世发现胡兀鹫类新种
- 2016年
- 胡兀鹫类与秃鹫类被统称为旧大陆鹫,尽管它们在鹰形目里并不构成姐妹类群。丰富的化石证据显示旧大陆鹫广布于北美中新世到晚更新世的地层中:相比之下早期鹫类化石在旧大陆的发现却寥寥无几。
- 李志恒
- 关键词:甘肃临夏盆地中新世化石证据晚更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