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鹏
- 作品数:50 被引量:204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东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早期宫颈癌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11年12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的524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ⅠA期27例,ⅠB期191例,ⅡA期306例。结果盆腔淋巴结转移124例,转移率为23.7%。其中闭孔淋巴结转移率为16.2%(85/524),髂内、髂外淋巴结转移率为12.2%(64/524),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为2.9%(15/524),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率为2.1%(11/524),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7%(9/524)。孤立性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率为0.2%(1/524)。27例ⅠA期患者中,仅发现1例闭孔淋巴结转移患者,未发现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病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和盆腔其他淋巴结转移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盆腔其他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颈癌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宫颈癌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率低,对TA期或术中快速病理显示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在切除髂外血管淋巴结时,下界至旋髂深静脉水平,可以考虑保留旋髂深静脉水平以下的髂外末端淋巴结。但若术中快速病理明确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应行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也包括切除髂外末端淋巴结。
- 尹月菊盛修贵李兴兰李大鹏韩晓运张小玲张婷婷
- 关键词:宫颈肿瘤淋巴结切除术盆腔
- 手术为主治疗卵巢上皮癌15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有完整统计资料的上皮性卵巢癌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至2002年12月,5年生存率为57.5%(46/80),3年生存率为75.5%(80/106);残余病灶<2 cm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和34.6%,残余病灶>2 cm者分别为20.0%和0;在无手术残余灶的基础上不同术式之间3年和5年生存率相近。结论手术后有无残余病灶及残余灶大小是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手术方式的选择、腹膜后淋巴结清除对预后影响不显著;复发性晚期卵巢癌治疗应选择以二线化疗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 李庆水盛修贵李大鹏胡青莲潘晓燕邹春玲
- 关键词:卵巢肿瘤外科学预后
-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CT检查联合CA_(125)连续检测诊断早期无症状的复发性卵巢上皮性癌的价值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评估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 检查联合 CA_(125)连续检测在早期无症状的复发性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在山东省肿瘤医院初治、手术病理分期为Ⅱ~Ⅵ期的卵巢癌患者,在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并经多疗程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又出现可疑复发者进行 PET-CT 检查。此类患者 CA_(125)水平已降至正常值(即35 kU/L)以下并稳定一段时间后,连续3次测定均呈持续升高趋势,但 CT 检查未能发现可疑病灶,或虽发现可疑病灶但病变范围不能确定。其中,16例给予再次化疗和(或)放疗,10例接受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结果 (1)26例患者中,17例 CA_(125)水平≥35 kU/L,其中14例 CT 检查显示盆腹腔存在复发灶的患者中,PET-CT 检查发现10例病变范围与 CT 检查一致,4例除盆腹腔病灶外尚伴有远处转移;3例 CT 检查未发现明确病灶者中,PET-CT 检查均提示存在盆腹腔复发,1例发现骨转移。另9例 CA_(125)水平<35 kU/L,其中3例 CT检查和 PET-CT 检查均发现盆腹腔复发灶,6例 CT 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变者中 PET-CT 检查均发现1处以上可疑复发或转移灶。(2)10例再次手术者中,CA_(125)水平≥35 kU/L 者6例,<35 kU/L者4例;4例 CT 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及6例 CT 检查阴性者中,PET-CT 检查均提示存在至少1处代谢异常部位(病灶数为1~5个)。(3)10例再次手术者中,CT 检查发现的可疑病灶,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转移灶;PET-CT 检查提示的异常代谢部位手术后病理检查也证实均为转移灶。(4)再次手术后1个月,4例术前 CA_(125)水平<35 kU/L 者,术后 CA_(125)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位数水平降低了3.2倍;6例术前CA_(125)水平≥35 kU/L 者,4例术后 CA_(125)水平<35 kU/L,1例化疗2个疗程后降至<35 kU/L,1例持续升高。结论 PET-CT 检查能发现临床前期的复发灶或常规辅助检查未能发现或明确的复发灶,PET-CT 检查联合 CA_(125)连续检测诊断复发性�
- 盛修贵张小玲付政李慧芹李庆水马志芳李大鹏陈真云
- 关键词:肿瘤复发发射型计算机CA-125抗原
- 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术后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 2007年
- 目的 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MRT)用于宫颈癌术后提高靶区受照射剂量,减少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对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山东省肿瘤医院2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放疗前均给予2-3个周期化疗,并行全程IMRT,每日1次,每次1.8-2.2Gy,每周5次,给予处方剂量50-60Gy,中位剂量54.5Gy;同时拟设计该20例患者的普通2野放疗计划,拟给予相同的处方剂量,比较危险器官(OAR)受照射剂量;选取同期23例接受普通放疗的完整病例,比较调强放疗和普通放疗急、慢性毒副反应及近期存活率。结果 20例患者均完成全程IMRT,放射治疗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内的平均剂量为56.2Gy,90%的等剂量曲线(中位剂量54.5Gy)可以覆盖99%以上的肉眼靶区(gross target volume,GTV)体积。IMRT与拟行普通2野放疗计划比较,小肠、直肠、膀胱的受照射剂量均明显减小,P均〈0.01;IMRT与普通放疗比较,急慢性毒副反应明显降低,但1、2、3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IMRT技术使宫颈癌术后患者的靶区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邻近危险器官得到很好的保护,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但未能提高患者近期存活率。
- 陈真云盛修贵李慧芹李庆水李大鹏马志芳马悦冰李庆菊
- 关键词:子宫颈癌根治性子宫切除调强放射治疗
- 铂类耐药卵巢上皮癌PET/CT指导下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PET/CT指导下的调强放射治疗用于治疗铂类耐药复发性卵巢上皮癌的临床价值。方法:经PET/CT全身扫描确定病变局限的铂类耐药复发性卵巢上皮癌36例,采取CT定位,分别在PET/CT和CT图像上勾画靶区,应用调强放射治疗,给予计划靶区的处方剂量为(50.4~64.8)Gy/(28~36)次,中位剂量为57.6Gy,1.8Gy/次,5次/周。观察患者的症状缓解、近期疗效、急慢性毒副作用及生存情况。结果:36例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疼痛、阴道出血和下肢水肿等症状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3.3%(11/15)、100.00%(7/7)和66.7%(4/6)。36例患者完全缓解33.3%、部分缓解13.9%、病情稳定27.8%,总有效率为47.2%。26例患者出现急性消化道反应,其中18例为Ⅰ级消化道反应,6例为Ⅱ级消化道反应,2例为Ⅲ级消化道反应;8例出现Ⅰ度骨髓抑制,2例出现Ⅱ度骨髓抑制;4例患者出现Ⅰ级慢性消化道反应。中位生存期20.3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10.1个月。结论:PET/CT指导下的调强放疗治疗复发病灶局限的铂类耐药卵巢上皮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 陈真云盛修贵杜雪莲李大鹏
- 关键词:卵巢上皮癌铂类耐药调强放射治疗
- 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初步研究
-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早期宫颈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2002.11—2003.2 我院收治的5例早期宫颈癌病人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分别利用亚甲蓝和Tc—硫胶体定位并原位切除前哨淋巴结,然后行经腹广泛全子宫切除及...
- 盛修贵李大鹏汤玲
- 文献传递
- hPRA、hPRB真核表达载体及其转基因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的构建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构建人孕激素受体(hPR)亚型hPRA、hPRB真核表达载体,并以此建立表达不同hPR亚型的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PRA、pcDNA3.1-hPRB,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hPR阴性的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CA,将HECCA分3组,前2组分别转染pcDNA3.1-hPRA、pcDNA 3.1-hPRB,同时转染两种质粒。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细胞中hPRA、hPRB的表达。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鉴定及序列分析,pcD-NA3.1-hPRA、pcDNA3.1-hPRB构建正确。pcDNA3.1-hPRA、pcDNA3.1-hPRB成功转染HECCA后,在HECCA中检测出了hPRA、hPRB表达,建立了3株转染细胞:HECCA-A只表达hPRA,HECCA-B只表达hPRB,hECCA-AB表达hPRA及hPRB。结论成功构建了hPRA、hPRB真核表达载体,载体转染后的HECCA能分别稳定表达hPRA、hPRB,建立了表达不同hPR亚型的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
- 李大鹏李崇盛修贵
-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孕激素受体细胞系
- 外阴恶性肿瘤保留大隐静脉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改良术式的探讨被引量:4
- 2007年
- 背景与目的:外阴恶性肿瘤传统手术方式为外阴广泛切除术+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伴大隐静脉的结扎和切除,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探讨外阴恶性肿瘤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保留大隐静脉对手术操作、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989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收住院并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64例外阴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31例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时保留双侧大隐静脉主干(简称保留组),33例结扎、切除一段大隐静脉(简称切除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5年生存率、复发率及术后急慢性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1)保留组中,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时间为130~170min,中位时间155min;出血量100~450ml,中位出血量295ml。切除组中,手术时间为120~170min,中位时间140min;出血量150~390ml,中位出血量270ml。两组比较,两个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2)两组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67.3%,切除组为66.7%,保留组为68.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至2006年3月,保留组共发现3例5侧腹股沟淋巴结复发,切除组5例7侧复发,复发率分别为8.9%(5/56)、12.1%(7/58),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保留组急性下肢静脉炎,急性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1.3%,43.5%;切除组分别为25.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5,<0.01)。保留组迟发性下肢水肿和下肢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25.0%,23.2%,切除组48.3%,46.6%,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值均<0.01);两组下肢蜂窝组织炎及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外阴恶性肿瘤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时保留双侧大隐静脉主干不延长手术时间,不增加手术难度,不降低患者长期生存率,但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 张小玲盛修贵李慧芹陈真云李大鹏李庆水
- 关键词:淋巴结清扫术
- 卵巢肿瘤动物模型建立及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3年
- 介绍卵巢恶性肿瘤研究中常用动物模型的分类、制作方法及其在卵巢癌病因研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 李大鹏
- 关键词:卵巢肿瘤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病因
- 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4年
- 李大鹏盛修贵
- 关键词: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