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伟建
-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丽水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70S6K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检测P70S6K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Xp11.2 translocation/TFE3 gene fusion,TFE3 RC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TFE3 R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3例确诊的TFE3 RCC、14例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CC,CCRCC)和6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CC,PRCC)组织中P70S6K的表达,观察其表达与三种RCC的关系,同时观察P70S6K表达与TFE3 RCC发生、发展和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P70S6K在TFE3 RCC组织中的表达(91.3%)明显高于其在CCRCC组织(64.2%)和PRCC组织中的表达(66.6%),差异有显著性(P<0.05)。P70S6K在TFE3 RCC组织中阳性表达水平的H-score评分值(88.2±9.8)亦显著高于其在CCRCC组织(54.4±7.6)和PRCC组织(43.7±6.2)中阳性表达水平的H-score评分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70S6K表达与TFE3 RCC患者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有关,与患者性别、肿瘤直径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结论与CCRCC和PRCC组织相比,TFE3 RCC组织中P70S6K表达显著增高,有助于TFE3 RCC的鉴别诊断。P70S6K在TFE3 RCC组织中高表达,同时提示mTOR信号通道在TFE3 R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为TFE3 RCC的靶向治疗寻找潜在药物靶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方伟建龚伟朱忆凌毛卫波黄渊陈国荣
- 关键词:肾肿瘤肾细胞癌P70S6KMTORTFE3
- mTOR信号通路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mTOR信号通路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简称TFE3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TFE3肾细胞癌23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60例和乳头状肾细胞癌2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种肾细胞癌组织中p-mTOR与P70S6K的表达情况,观察二者表达与3种肾细胞癌的关系,进而研究mTOR信号通路与TFE3肾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p-mTOR在TFE3肾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分别为(83.7±3.2)、(49.5±6.7)和(46.8±5.3)(P<0.05)。P70S6K在TFE3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组和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分别为(88.2±9.8)、(42.7±6.7)和(52.4±7.1)(P<0.05)。p-mTOR在年龄<35岁组和年龄≥35岁组的TFE3肾细胞癌表达为(212.0±75.9)和(27.3±47.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为(255.0±21.2)和(72.1±93.4),在有脉管瘤栓组和无脉管瘤栓组表达为(225.0±35.5)和(81.6±89.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70S6K在年龄<35岁组和年龄≥35岁组的TFE3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为(220.0±63.2)和(30.3±49.7),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为(187.0±47.5)和(45.1±73.6),在有脉管瘤栓组和无脉管瘤栓组表达为(240.0±42.4)和(73.5±95.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FE3肾细胞癌组织中p-mTOR和P70S6K表达的H-score评分呈正相关(r=0.987,P<0.05)。结论:与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组织相比,TFE3肾细胞癌组织中pmTOR与P70S6K表达显著增高,有助于TFE3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TFE3肾细胞癌中P70S6K和p-mTOR表达与患者年龄、脉管瘤栓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相关,而与肿瘤直径大小和性别无关。TFE3肾细胞癌中mTOR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为TFE3肾细胞癌的分子治疗提示潜在作用靶点。
- 周雪芬方伟建
- 关键词:TFE3肾细胞癌MTORP70S6KP-MTOR
- 结核病诊断中抗酸染色阳性对照芯片的制作及其应用被引量:7
- 2015年
- 近年来中国结核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核分枝杆菌富含脂质和分枝菌酸,可耐受酸和乙醇脱色,通常采用萋-尼(Ziehl Neelsen,Z—N)染色。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中常用检查抗酸杆菌作为结核病诊断的依据,其中菌种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是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
- 方伟建龚伟朱忆凌毛卫波黄渊陈国荣
- 关键词:结核病诊断抗酸染色阳性对照结核分枝杆菌分枝菌酸
- 原位杂交法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07年
-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68例胃癌和20例癌旁胃黏膜组织中EGF的表达。结果:胃癌和癌旁胃黏膜组织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1%(28/68)和5%(1/20),EGF的表达与胃癌的Lauren's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管内瘤栓、远处转移及病理分期相关。结论:EGF检测可作为判定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
- 周新木周丽菲朱忆凌黎庆荣徐少杰方伟建
- 关键词:胃癌表皮生长因子原位杂交
- 病理大切片技术在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手术标本中的应用及其推广价值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通过在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的手术标本中应用病理大切片技术,探讨乳腺癌的肿瘤退缩模式及该技术的推广价值。方法:21例粗针穿刺明确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分别行2~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行改良根治或标准根治术,术后行全乳取材,制作病理大切片,并作细致观察。结果:进一步完善的病理大切片技术制片效果良好,适用于普通病理科,新辅助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占28.6%(6/21),病理完全缓解占9.5%(2/21)。6例临床完全缓解病例中2例病理完全缓解,1例仅残留2 mm癌灶,3例肿瘤呈筛状缩小,未达到病理缓解。21例乳腺癌标本中3例肿瘤呈向心性缩小且周围无残留,18例肿瘤范围没有缩小,而呈卫星灶式的分布,癌细胞密度呈不同程度减小。结论:全乳病理大切片取材能更加全面观察残留肿瘤情况,明确残留肿瘤范围,更大可能发现微小残留癌灶,对于预后评估及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有其优势;这一技术同样适用于其他脏器,有推广价值。
- 毛卫波陈述政黄渊徐少杰郑旭娟方伟建朱忆凌龚伟
- 关键词:病理大切片乳腺肿瘤新辅助化疗
- mTOR-P70S6K信号通路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目的] 探讨p-mTOR与P70S6K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简称TFE3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以及两者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瘤栓等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mT...
- 方伟建
- 关键词:肾细胞癌
- 文献传递
- B超联合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在评价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FNA)在诊断甲状腺结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7月甲状腺手术病例2491例,其中甲状腺癌249例,分析其甲状腺B超和FNA的特点,前者包括甲状腺体积的大小、结节的多少和大小、回声以及边缘情况、微钙化状况、纵横比失调情况,后者包括核沟和核内包涵体、玻璃样染色质和乳头状结构。分析甲状腺B超和FNA单独及联合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甲状腺B超提示恶性的单个指标分别是结节内微钙化、单个结节大于2 cm和纵横比失调,但是不能直接判定良恶性。FNA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77%。超声联合FNA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1%和96%。结论:在术前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方面,B超联合FNA仍是一线的经济有效的检测方法。
- 龚伟方伟建陈国荣冯娅琴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细胞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