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艳林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2篇卒中后
  • 2篇脑卒中后
  • 2篇痉挛
  • 1篇运动点
  • 1篇偏瘫
  • 1篇偏瘫步态
  • 1篇卒中患者
  • 1篇阻滞术
  • 1篇胫神经
  • 1篇腓肠
  • 1篇腓肠肌
  • 1篇腓肠肌痉挛
  • 1篇疗效
  • 1篇疗效观察
  • 1篇脑卒中后痉挛
  • 1篇脑卒中患者
  • 1篇肌痉挛
  • 1篇步态

机构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作者

  • 3篇刘艳林
  • 3篇李铁山
  • 2篇关蕾
  • 1篇王强
  • 1篇顾华丽
  • 1篇阎文静
  • 1篇李培媛

传媒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康复

年份

  • 3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连续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连续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疗效。方法26例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波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给予腓肠肌牵张治疗的基础上,超声波组采用超声治疗仪对患侧腓肠肌进行连续超声波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分、胫神经H反射的最大H波和M波比值(Hmax/Mmax)、腓肠肌肌束长度。结果超声波组治疗后mAS评分及Hmax/Mmax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超声波组治疗后Hmax/Mmax值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腓肠肌肌束长度无明显变化。结论连续超声波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但不能改变肌肉的机械特性。
李铁山李培媛阎文静刘艳林
关键词:腓肠肌痉挛
比较胫神经主干与腓肠肌运动分支乙醇阻滞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垂足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比较胫神经主干和腓肠肌运动分支乙醇阻滞术对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垂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2例患者完成实验,随机分为主干组和分支组各16例,均应用5000e型电诊断仪在体表探测定位,主干组用无水乙醇行胫神经主干神经阻滞术;分支组行腓肠肌运动分支神经阻滞术,每一点的最大剂量<1ml。结果:2组患者均注射1~2次后痉挛性垂足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好转(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访6个月,主干组和分支组各有5例患者痉挛复发;并发症的发生率,主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1.4%与12.5%,P<0.01)。结论:胫神经主干和腓肠肌运动分支乙醇神经阻滞治疗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垂足均有疗效,经比较显示分支阻滞治疗安全性更高。
李铁山刘艳林关蕾
关键词:运动点腓肠肌
早期穿戴弹力悬带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观察新型弹力悬带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共选取39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抑制肢体痉挛训练,治疗组同时穿戴本科室研制的弹力悬带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共连续治疗8周;对照组未穿戴弹力悬带矫形器,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下肢步行训练。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早期穿戴弹力悬带矫形器辅助治疗8周后,发现其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8周时治疗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达到4级的患者数量分别为3例(占15.7%)和15例(占78.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8周时,治疗组FAC达到4级患者的10m步行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弹力悬带矫形器可纠正脑卒中患者步态异常,提高步行速度,促进步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铁山刘艳林关蕾郁利清顾华丽王强
关键词:偏瘫步态脑卒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