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代燕辉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塑料
  • 2篇全氟
  • 2篇氟烷基
  • 1篇毒性
  • 1篇毒性效应
  • 1篇氧化石墨
  • 1篇氧化石墨烯
  • 1篇氧化铜
  • 1篇抑菌
  • 1篇抑菌率
  • 1篇有机污染
  • 1篇有机污染物
  • 1篇源解析
  • 1篇日用塑料
  • 1篇日用塑料制品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态风险评价
  • 1篇生物转化
  • 1篇石墨
  • 1篇石墨烯

机构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8篇代燕辉
  • 5篇赵建
  • 4篇刘霞
  • 2篇王昊
  • 1篇王萌
  • 1篇张鹏
  • 1篇王建军
  • 1篇王震宇
  • 1篇魏永鹏
  • 1篇刘菲菲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科学:化...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氧化铈纳米颗粒在草莓体内迁移、转化及其对果实品质的调控机制
纳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行业。纳米产品在生产、使用、处理等各环节中形成的人工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可以通过大气沉降、水体径流等各种途径,不可避免的进入环境,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潜...
代燕辉
关键词:草莓果实品质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人体和环境中的降解及其机制被引量:3
2021年
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是一类由金属离子(团簇)与有机配体形成的新型多孔材料,在生物医药和环境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人体的生理环境和外界环境均能引起MOFs结构的变化甚至降解,进而影响MOFs的功能及应用,并可能对人体和环境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因此,本文系统归纳了模拟人体生理条件(如pH、离子、蛋白质/酶等)和环境条件(如水分子、氧化还原物质、光照、温度等)对MOFs降解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人体消化系统和血液中,pH和PO_(4)^(3-)是影响MOFs降解的主要因素,分别通过直接破坏MOFs中的配位键和金属导致其降解.在环境中,水分子则是影响MOFs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主要通过置换反应置换MOFs中的有机配体或通过水解作用破坏MOFs中的配位键导致MOFs发生降解.这为明确MOFs降解行为及降解产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及其环境归趋提供基础支撑.最后,本文结合现有问题对未来MOFs的降解研究进行了展望和建议,以期为MOFs的绿色、可持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张鹏刘卓苗迟元彤薛润泽李昕玥兰如意代燕辉
关键词:金属有机骨架降解配位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近年来,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PFASs的生产和使用导致其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并持久存在于环境中.一方面,PFASs会对环境中的微生物产生毒性效应,主要毒性机制包括:增加膜透性、引起氧化应激和诱导DNA损伤,从而使得对PFASs较为敏感的微生物活性降低甚至生长受到抑制.长期作用下,PFASs可以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并且还有基于微生物的食物链传递风险.另一方面,微生物及其胞外分泌物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可以吸附环境中的PFASs,并利用自身分泌的胞外酶(如CSO3−键裂解酶、磷酸酯酶和聚氨酯酶),通过铁氨氧化、脱硫和水解等反应转化或降解PFASs.因此,本文系统阐述PFASs与环境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重点总结PFASs对细菌的细胞毒性;分析PFASs对环境(土壤、淡水、海洋)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深入讨论PFASs的微生物转化/降解途径;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如PFASs通过细菌进入食物链、PFASs对微生物群体行为的影响以及代谢物标准品缺乏),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客观评价PFASs的环境风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李帝莹孙春晓刘霞代燕辉赵建
关键词:毒性胞外分泌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生物转化
氧化石墨烯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理被引量:16
2016年
氧化石墨烯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其表面存在的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使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能稳定地分散在水溶液中,是一种潜在的优质吸附剂。现有研究表明,氧化石墨烯对重金属及阳离子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广泛应用的传统吸附剂,然而由于其自身结构缺陷的原因,其应用还受到很多局限。介绍了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和结构,并重点针对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对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吸附机理、吸附模型及吸附影响条件等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吸附方向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杜佳媛魏永鹏刘菲菲代燕辉赵建王震宇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微塑料在土壤中的赋存特征、吸附和迁移机制被引量:1
2024年
塑料污染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土壤是塑料的主要汇集地之一,进入到土壤中的塑料会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老化过程降解为微塑料.由于微塑料具有粒径小、难降解等特点,容易吸附土壤环境中共存的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进而发生共迁移.本文总结了微塑料在全球不同地区土壤中的赋存特征,并探讨了土壤中微塑料的可能来源(农业地膜、工业活动、污水污泥等);归纳了土壤中微塑料对共存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吸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微塑料的理化性质和环境条件),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机制均包括孔隙填充作用、范德华力、静电力和阳离子-π键.除此之外,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机制还包括疏水作用、分配作用、氢键、π-π键、卤素键、负电荷辅助氢键和CH/π键;而络合(螯合)作用和离子交换在微塑料吸附重金属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综述了微塑料在土壤中的迁移机制(物理截留、静电力、疏水作用、氢键和络合作用等)以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讨论了微塑料吸附和迁移行为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生态毒性的影响.最后,对土壤中微塑料环境行为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对于客观评价微塑料在土壤中的归趋和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王储刘霞王萌刘慕涵闫志永赵雅婷赵茹碧蒋凤华代燕辉岳同涛赵建
关键词:赋存迁移天然有机质
DOM存在下水体中氧化铜纳米颗粒的抑菌机制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涂料、染料、光电设备、水处理、空气净化等方面。纳米材料在应用、运输、处置的过程中,势必会导致纳米材料随着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地下渗漏等途径进入环境,尤其是水体环境。虽...
代燕辉
关键词:抑菌率环境风险毒性效应
微纳米塑料在典型日用塑料制品使用过程中的释放规律及机制
2024年
塑料制品由于低廉和便利性,在生活中被广泛的应用.然而,塑料制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并释放微纳米塑料(MNPs),可通过呼吸、无意摄入等方式进入人体,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因此,明确塑料制品在使用过程中MNPs的释放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详细总结了“食品包装及容器”“母婴用品”“医疗及防护用品”“衣服与织物”以及“其他日用品”等5类典型日用塑料制品在各自主要使用场景下MNPs的释放情况.其中,“食品包装及容器”类塑料制品的研究最丰富,主要释放出聚丙烯材质的、颗粒状的MNPs,且约70%的MNPs粒径分布在0~100μm.进一步归纳了塑料制品在机械破碎、热降解和其他作用下(光/生物降解)的释放机制.其中,机械应力(如磨损、搅拌、洗涤等)导致塑料制品发生的机械破碎,以及温度的变化(高温或冷冻)是引发塑料制品释放MNPs的主要机制.此外,深入分析了影响塑料降解和释放的关键因素,发现机械应力强度的增强、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光照(紫外光)时间的延长、微波时间和强度的增加、使用时长和次数的增多以及接触物质的成分等均会促进MNPs的释放;同时,塑料的种类和结构也是影响MNPs释放的重要原因之一.随后,探讨了其他有机化合物(如,酚类、酯类、芳香族化合物)、重金属离子(如,砷、铬、铅离子)、金属纳米颗粒(如,铜纳米颗粒)等添加剂在MNPs产生过程中的释放情况.最后,对塑料制品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建议和展望,为探明塑料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
宋一乐赵雅婷刘卓苗王建军李欣雨王昊岳同涛代燕辉刘霞赵建
关键词:塑料制品纳米塑料聚丙烯添加剂
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域全氟/多氟烷基物质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2025年
全氟/多氟烷基物质(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在海洋中广泛存在,并导致生物毒性,但其在远海中的污染特征还不清楚。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域(20~300 m)共采集了22份海水样品,使用三重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MS)共检出了24种PFASs,4站(D1、D4、D5、D6)ΣPFASs的中位数浓度分别为4.33、4.15、4.49、4.22 ng·L^(-1),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为最主要的PFASs。此外,还检出了8种前体物质和新型PFASs。在垂直剖面上,ΣPFASs浓度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通过比值法分析了其潜在来源,发现该区域PFASs可能来源为洋流的输送。风险熵值法结果显示,采样点PFASs的浓度尚未达到产生生态风险的浓度水平。本文研究结果可为PFASs的海洋生态风险评价及新污染物的管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田国鹏袁函宇王昊刘霞岳同涛代燕辉赵建
关键词:垂直剖面源解析生态风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