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陈道光

陈道光

作品数:46 被引量:120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0篇淋巴
  • 40篇淋巴瘤
  • 20篇细胞
  • 18篇细胞淋巴瘤
  • 15篇霍奇金
  • 15篇非霍奇金
  • 14篇金淋巴瘤
  • 14篇霍奇金淋巴瘤
  • 14篇非霍奇金淋巴...
  • 9篇化疗
  • 8篇疗效
  • 8篇弥漫
  • 7篇肿瘤
  • 7篇弥漫大B细胞...
  • 7篇复发
  • 6篇预后
  • 6篇疗法
  • 6篇淋巴瘤患者
  • 5篇难治
  • 4篇蛋白

机构

  • 38篇福建省肿瘤医...
  • 11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46篇陈道光
  • 41篇杨瑜
  • 34篇何鸿鸣
  • 30篇吴晖
  • 27篇林剑扬
  • 27篇邹思平
  • 26篇陈英
  • 20篇郑艳彬
  • 19篇王杰松
  • 19篇陈宁斌
  • 12篇黄雪珍
  • 11篇陈秀容
  • 6篇王剑峰
  • 3篇谢瑞祥
  • 2篇黄本晨
  • 2篇吴君心
  • 2篇肖景榕
  • 2篇蔡勇君
  • 2篇杨琳
  • 2篇陈刚

传媒

  • 12篇肿瘤基础与临...
  • 3篇海峡药学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肿瘤防治研究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河南肿瘤学杂...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肿瘤
  • 1篇癌症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5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方案治疗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复发率比较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比较不同方案治疗结外鼻型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复发率。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66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35例)与B组(31例)。A组采取CHOP(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化疗方案,B组采取CHOP化疗方案,2个疗程为1周期。化疗后两组均行三维适形挡铅放疗1个疗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总缓解率)、远期疗效(复发率、2年生存比例)、治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A组总缓解率(77.1%)高于B组(51.6%,P<0.05),复发率(28.6%)稍低于B组(5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生存比例(82.9%)高于B组(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率为71.4%,B组为7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症状轻、近期总缓解率高、淋巴结肿大不明显,是预后较好的影响因素(P<0.01,P<0.05)。结论 CHOP-L-ASP联合放疗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优于CHOP联合放疗,近期总缓解率更高,2年生存比例提高,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林剑扬何鸿鸣杨瑜郑艳彬王杰松陈道光
关键词:左旋门冬酰胺酶缓解率复发率
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福建省肿瘤医院均获随访的94例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CL-6、MYC、CD10及MUM-1蛋白的表达,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MYC和BCL-2基因的异常;探究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94例患者中,BCL-2、BCL-6、MYC、CD10及MUM-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5.53%(71/94)、58.51%(55/94)、52.13%(49/94)、15.96%(15/94)、34.04%(32/94)。MYC基因异常检出率为20.93%(9/43),BCL-2基因异常检出率为44.00%(22/50),2种基因异常均为多拷贝;MYC与BCL-2基因同时异常者2例(2.13%)。94例患者3年中位生存时间为21.79(2-36)个月,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98%和64.89%。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ECOG评分≥2、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级增加、BCL-6蛋白阳性表达、MYC和及BCL-2基因同时异常均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COX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发现,IPI分级、ECOG评分及治疗方法均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IPI分级、ECOG评分及治疗方法对DLBCL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较大,化疗联合放疗或手术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林剑扬郑艳彬何鸿鸣王杰松杨瑜陈道光陈英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因素BCL-2蛋白
SELDI-TOF-MS技术筛选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血清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017年
目的本文将SELDI-TOF-MS技术应用于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与健康人的血清蛋白质图谱的建立,寻找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并建立诊断初步模型,分析可能的肿瘤诊断标志物。方法采用SELDI质谱技术,将血清蛋白质结合于弱阳离子芯片上,建立30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以及58例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清蛋白质图谱,应用Biomarker Wizard和Biomarker Pattern软件分析2组图谱之间的差异,通过差异峰建立分类树诊断模型,随机选取21例NK/T细胞淋巴瘤和25例健康对照进行盲筛。结果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清蛋白质峰中有41个峰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Biomarker Pattern软件和分类回归树的统计原理筛选出最佳的组合模型,联合其中的2个质荷比为5 641、27 427的差异蛋白峰建立淋巴瘤诊断模型,此分类树模型可正确划分93.10%(27/29)的淋巴瘤患者和96.30%(52/54)的健康人。盲筛验证的敏感性为95.24%(20/21),特异性为100.00%(25/25)。结论 SELDITOF-MS技术可用于鉴别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其建立的分类树模型有望成为诊断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辅助指标。
陈道光黄传钟叶韵斌杨瑜陈刚吴君心吴晖何鸿鸣王立峰肖景榕杨秀玉
关键词: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肿瘤标志物蛋白质组学
甲基转移酶EZH2表达水平对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甲基转移酶EZH2表达水平对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9年7月本院161例初治的PGI-DLBCL患者,检测其EZH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不同水平EZH2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差异;Log-rank检验及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统计分析EZH2表达水平对PGI-DLBCL预后的预测价值;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法分析EZH2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EZH2高表达患者完全缓解率、总缓解率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 <0.001)。EZH2高、低水平表达组中位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37、31个月和49、42个月,高水平表达组累积OS和PFS率均明显低于低水平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3K27me3、EZH2、BCL-2、BCL-6、c-MYC高表达与患者OS和PFS缩短密切相关,Ki-67高表达与患者OS缩短密切相关(P <0.05),其中H3K27me3、EZH2、BCL-2、BCL-6高表达为患者OS和PF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EZH2表达水平与H3K27me3、BCL-6、c-MYC、Ki-67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741,r=0.837,r=0.809,r=0.772),其中H3K27me3、BCL-6、Ki-67高表达为EZH2高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PGI-DLBCL患者中,EZH2高表达明显降低近期完全缓解率、总缓解率,是远期OS、PFS率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H3K27me3、BCL-6高表达呈独立相关。
林剑扬郑艳彬何鸿鸣王杰松杨瑜陈道光邹思平王畅
关键词:EZH2胃肠道
GGH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γ-谷氨酰水解酶(GGH)-401C>T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甲氨蝶呤(MTX)血药浓度关系。方法:收集29例使用大剂量MTX化疗的NHL患者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MTX血药浓度,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GGH-401C>T基因多态性。结果:CC、CT和TT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7.2%、50%和2.78%;C和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为72.22%和27.78%。携带野生基因型(CC)和突变基因型(CT+TT)患者的24 h剂量校正MTX血药浓度值分别为(0.18±0.16)μmol·L-1/(g·m-2)和(0.30±0.19)μmol·L-1/(g·m-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GGH-401C>T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NHL患者MTX血药浓度,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杨琳谢瑞祥杨瑜陈道光邹思平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甲氨蝶呤基因多态性血药浓度
非霍奇金淋巴瘤血清蛋白质谱差异性研究
目的:①建立非霍奇金淋巴瘤血清差异蛋白诊断模型,探讨其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②探讨不同病理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血清蛋白质谱差异;③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临床特征的血清蛋白质谱差异。④探讨化疗前后血清蛋白图谱改...
陈道光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标志物蛋白质组学
文献传递
P-Gemox方案与P-GDP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对比分析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与培门冬酶联合GDP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3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接受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化疗(A组),38例接受培门冬酶联合GDP方案化疗(B组),均化疗4~6个周期。化疗4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并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化疗总有效率(RR)为77. 14%,B组RR为76. 32%,化疗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非鼻咽病变患者RR为66. 67%,与A组的76. 92%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B组发生结外或骨髓浸润的患者RR为94. 44%略高于A组的75. 00%,Ⅲ~Ⅳ期的患者RR为86. 96%略高于A组的70. 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A组、B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 14%、50. 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培门冬酶联合GDP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可取得与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接近的疗效,尤其在发生结外或骨髓浸润、晚期患者中有一定的优势,不良反应可耐受,但仍应注意控制胃肠道反应。
王杰松杨瑜何鸿鸣林剑扬郑艳彬吴晖陈道光陈英陈宁斌邹思平陈秀容王畅
关键词:培门冬酶GDP方案NK/T细胞淋巴瘤
24例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08年
背景与目的: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PM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亚型,发病率较低。本研究旨在分析其临床特征,探讨合理的治疗模式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1995年5月至2005年9月于福建省肿瘤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24例PM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回顾性分析,同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12~81岁,30岁以下13例。临床Ⅰ+Ⅱ期20例,Ⅲ期1例,Ⅳ期3例。有纵隔巨块13例,伴上腔静脉综合征10例,邻近器官受侵14例,乳酸脱氢酶升高15例。初治时11例采用联合化放疗,10例采用单纯化疗,3例采用单纯放疗,完全缓解率41.7%,总有效率91.7%,中位生存期89个月,3年总生存率68.8%,其中初治时达完全缓解者至随访结束时均生存,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在本组中未显示预后,多因素分析提示纵隔巨块与预后相关。结论:PMBCL在本组中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凶险,须尽快明确诊断。蒽环类为主的化疗联合放疗可取得较好疗效,初治时获得完全缓解尤为关键,伴有巨块者预后差。
陈道光杨瑜潘才住吴晖黄雪珍
关键词:纵隔肿瘤淋巴瘤化学疗法放射疗法
R-CHOP方案治疗25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R-CHOP)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的疗效以及毒副反应。方法25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DLBCL)接受3-6周期R-CHOP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375 mg/m2d1,环磷酰胺750 mg/m^2d3,阿霉素50mg/m2d3,长春新碱2 mg d3,泼尼松60 mg/m^2d3-7,21 d为1周期。结果完全缓解或不确定的完全缓解17例(68.0%),部分缓解7例(28.0%),进展1例(4.0%),总有效率为96.0%。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未观察到利妥昔单抗输注相关反应。结论R-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具有较高缓解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陈英吴晖陈宁斌黄雪珍杨瑜何鸿鸣陈道光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
恶性淋巴瘤血清sApo-1/Fas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血清sA po-1/F as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 ISA)检测4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sA po-1/F as水平,同时检测21例正常人作对比分析。结果恶性淋巴瘤血清sA po-1/F a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临床分期和化疗效果有关,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既往治疗、原发部位、局部巨大肿块无关,Ⅱ、Ⅲ、Ⅳ期明显高于Ⅰ期,化疗有效者血清sA po-1/F as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化疗无效者血清sA po-1/F as略高于化疗前(P>0.0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sA po-1/F as有望成为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和预后观察的有价值指标。
吴晖黄雪珍卢林何鸿鸣谢佐福陈宁斌王剑峰陈道光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