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韵
- 作品数:68 被引量:467H指数:13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2006年、2007年广州大学城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基因分析──附83份咽拭子标本检测报告
- 2009年
-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了解2006年与2007年引发广州大学城流行性感冒(流感)疫情的病原体。方法:在3个校区采集流感样症状患者的咽拭子标本,使用A、B型流感病毒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以Ct值小于30判定为阳性,初步鉴别为流感病毒后,再用荧光PCR法进行病毒型别鉴定,并与MDCK细胞培养法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进行比较。同时用逆转录PCR法对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其同源性。结果:83份咽拭子标本中,MDCK细胞培养法的检测阳性率为47%,而荧光PCR法的检测阳性率为58%。引起2006年和2007年广州大学城流感爆发疫情的分别是H1和H3亚型毒株。2006年与2007年广州大学城不同校区的流感病毒株HA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6.4%及99.2%~99.6%。结论:2006年和2007年广州大学城爆发流感疫情的病原体分别为H1和H3亚型流感病毒,同一年内发生在大学城不同校区的流感疫情是由同一病毒株引起的。荧光PCR法检测需时短,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不仅能快速准确地检测流感病毒,还能针对不同亚型进行分型。
- 吴新伟伍业健陈艺韵蒋力云李铁钢何丽娟王玉林
-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荧光聚合酶链反应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 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9
- 2009年
- 目的分析国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示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此次事件为由输入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 杨智聪李铁钢刘于飞吴新伟袁俊谢朝军李魁彪蒋丽云陈艺韵毛新武李海麟湛柳华肖晓玲刘建平沈纪川蔡文峰王鸣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 2008年广州手足口病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了解引起2008年广州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的毒株的分子生物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首先采用Real-timePCR筛选出总肠道病毒阳性的标本,再分别使用CoxA16和EV71的特异引物进行RT-PCR检测,并对EV71毒株测序,比较序列。结果总肠道病毒阳性率为9.63%,CoxA16阳性率为3.03%,EV71阳性率为2.77%,并归纳出EV71的4个代表性序列。结论广州地区今年流行的EV71毒株并未见大的变异以及毒力加强等情况。
- 蒋力云伍业健耿进妹陈艺韵谢华萍康燕狄飚杨智聪吴新伟
-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分子生物学
- 广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快速风险评估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H7N9禽流感疫情并开展快速风险监测评估,为做好应急准备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检活禽市场禽类和外环境,并调查活禽市场档口及从业人员防护情况。对野鸟(候鸟)栖息地鸟粪进行采样和访谈工作人员。整理分析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数据和开展重症肺炎监测。采用RT-PCR方法检测标本H7N9亚型及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共采集广州市12个区(县)13家活禽市场49个档口相关标本300份,均未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1份砧板拭子检出H5亚型核酸阳性,阳性率为0.33%;4份标本(鸡笼、鸭笼、砧板、鸽笼)检出H9亚型核酸阳性,阳性率为1.33%。近1个月未发现病、死禽(鸟)和出现流感样症状的从业人员。21.2%(7/33)档口销售活禽未分“三间式”(售卖、屠宰、存栏);10.3%(4/39)的档口〉4d才清洁笼具;现场宰杀禽类时仅3.7%(2/54)从业人员戴口罩,40.7%(22/54)戴手套。102份鸟粪采样均未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疾病监测系统近2个月未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4月3—17日全市共上报重症肺炎病例26例,H7N9禽流感病毒检测均阴性。结论根据禽类环境标本实验室检测、人群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和重症肺炎排查,以及市场相关人员防护水平等调查结果,判断广州市于4月初暂无H7N9禽流感疫情,但由于活禽市场对禽流感防控措施和从业人员防范意识不足,仍存在出现病例的风险。
- 袁俊狄飚马晓薇刘建平陈艺韵李魁彪刘于飞肖新才蔡文锋刘艳慧杨智聪王鸣
- 关键词:风险评估
- 广州市2011-2018年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特征分析被引量:24
- 2019年
- 目的分析了解广州市2011-2018年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为该市制定流感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2018年广州市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特征开展三间分布描述及病原谱特征分析。结果 2011-2018年,广州市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共423起,总体呈上升趋势,疫情主要集中于3-6月(167起,39.48%),和12-1月(175起,41.37%),累计报告数较多的区县为:花都(109例,占25.77%)、从化(49例,占11.58%)和天河(46例,占10.87%)。疫情主要集中在小学(70.92%)和中学(15.37%),。B型流感209起,占49.41%,A(H1N1)pdm09型73起,占17.26%、A(H3N2)型72起,占17.02%,各年流行毒株不一,其中2011-2013年和2016-2017年流感病毒病毒株以B型为主。疫情持续时间与首发病例到介入疫情时间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9,P<0.01)。结论 2011-2018年广州市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3-6月,但2017和2018连续两年的冬季出现第二个暴发疫情高峰,中、小学是高发场所,早期介入疫情有利于缩短疫情持续时间,今后应利用好学校晨检缺勤系统,提高监测的敏感性。
- 陆剑云陈艺韵马钰刘文辉李魁彪李铁钢
- 关键词: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种人群的血清抗体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了解接种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疫苗后,人群中血清抗体的变化情况,为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采集不同年龄已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人群的血清,采用血凝抑制实验检测血清中甲型H1N1流感抗体的血凝抑制滴度(HI滴度),HI滴度≥1∶40判定为阳性,同时调查采样对象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与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接种史。结果:甲型H1N1流感抗体阳性率为57.4%(402份/700份),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35.6;甲型H1N1流感抗体阳性率与GMT较高的是10~30岁组人群,较低的是60岁以上的人群;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30~90天,GMT水平达到高峰(1∶56);随着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次数的增多,人群血清中甲型H1N1流感抗体的阳性率与GMT值反而降低。结论:青少年与成人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比儿童和老年人的好;甲型H1N1流感疫苗对人群的保护作用能持续90天左右;甲型H1N1流感抗体在0~10岁组,10~30岁组人群中持续的时间比30~60岁,>60岁组人群长;多次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可能会影响甲型H1N1流感抗体的产生。建议对儿童和老年人开展双倍剂量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时间最好在流行期前1~3月内,并且应每年接种一次。
- 陈艺韵鲁恩洁李铁钢蒋力云狄飚吴新伟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疫苗抗体
- 广州市2009年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广州市2009年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及采取的防制措施,为控制其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9年发生并经实验室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广州市共报告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196起,其中小学114起,占疫情总数的58.16%。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6 548人,涉及305 977人,罹患率介于0.02%~36.51%。9-11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175起,占全年疫情的89.29%。首发病例到报告的时间与罹患率相关系数为0.268。结论 2009年广州市学校甲型H1N1流感活跃程度高,中小学校为疫情的高发场所,应加强监控。
- 陆剑云李铁钢柳洋练桂雄李魁彪陈艺韵王玉林李美霞杨智聪
- 关键词: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研究
- 广州市2015—2016年儿童流感疫情病原学监测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分析广州市儿童流感疫情病原学流行特征,为防控流感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集广州市儿童流感疫情咽拭子标本3 259份,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累计采集流感病例样本中,B型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23.57%),其次为H3N2亚型(7.43%),最低为H1N1亚型(2.49%)。在208起儿童流感疫情中,有25起疫情存在不同型别或同一型别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共感染的情况,占12.02%。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每年均有2次流行高峰,大高峰在每年春季3—6月,小高峰在每年冬季12月。大高峰流行期均以B型流感为主,伴有H3N2和H1N1交替出现。不同性别儿童流感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学流感病毒阳性率最高,平均为34.88%。9岁儿童流感检测阳性率最高(39.33%)。结论广州市儿童流感疫情具有季节性流行特点,B型流感病毒为主要流行种类。小学是儿童流感疫情重点监测区域,其中小学二、三年级学生是儿童流感疫情的高发人群。
- 曹蓝陆剑云陈艺韵鲁恩洁马钰刘艳慧夏丹李魁彪狄飚
- 关键词:疾病暴发流行儿童
- 2017—2018年广州市H3N2流感病毒流行及血凝素基因分子特征分析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对广州市H3N2流感病毒进行基因变异和进化分析,为H3N2流感科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17年1月-2018年9月流感监测标本进行H3N2病毒检测和分离,并对HA基因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病毒变异和进化特点。结果所监测的8 535份标本中,检出H3N2流感阳性标本386份,阳性率为4.52%。对其中16株分离株H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同年度疫苗推荐株A/Hong Kong/4801/2014相比,2017年广州H3N2病毒A 区抗原位点变异频率较高,多发生于140位、144位和150位,其中有7株病毒发生新抗原漂移,变异毒株占比43.75%。受体结合位点变异主要发生在前壁,位于T131K位和T135K(N)位。糖基化位点变异同样多发生于A区抗原位点和受体结合位点前壁。2017年广州H3N2流感病毒均位于3C.2a分支,但分支内又进一步进化形成3个不同的小流行分支,包括3C.2a1分支,以及与2016年北京、2017年美国分离株亲缘相近的另外两个小分支。结论 2017年广州H3N2流感病毒HA蛋白重要氨基酸位点的变异表现遗传多态性,特别是在抗原性上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异。在基因进化上表现为多样性和复杂性,呈现多分支进化特点。因此有必要密切监测流行毒株的进化趋势,以期及时对疫苗株的匹配性进行有效评估。
- 曹蓝鲁恩洁陈艺韵马钰李魁彪陆剑云狄飚
- 关键词:血凝素基因变异基因进化
- 2009—2010年广州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在广州的流行特征。方法 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每周分别从广州四家监测医院采集流感样症状患者的嗽口液或咽拭子,采用real-time PCR方法鉴定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广州5大城区采集不同年龄的人群血清,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检测血清中甲型H1N1流感抗体;对其时间和年龄的分层进行分析。结果全年共采集嗽口液或咽拭子3580份,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阳性530份,阳性率为14.8%,阳性率最高的月份出现在10~12月,为36.5%~42.3%,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5~岁和15~岁组,为18.5%和24.2%,最低的年龄组为≥60岁组,为4.1%。人群血清标本共采集1527份,甲型H1N1流感抗体阳性439份,阳性率为28.7%,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5~岁和15~岁组,为36.1%和39.5%,最低的年龄组为≥60岁组,为8.6%。结论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期发生在10~12月,流行时间短,感染的主要人群是学龄组人群,而老年人群的感染率相对较低。预防流感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学校内。
- 陈艺韵耿进妹吴继彬鲁恩洁李铁钢狄飚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病毒REAL-TIMEPCR血凝抑制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