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朋俊 作品数:27 被引量:107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功能性便秘儿童肠道菌群DNA的PCR—SSCP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儿童肠道微生态菌落的构成及其在便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分为便秘组和对照组.便秘组15例,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35例,平均年龄6岁。取所有儿童粪便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基于细菌16SrDNA的PCR—SK2P技术和基于细菌基因组的BOX—PCR技术对肠道菌落的DNA指纹图谱分析,结合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FC儿童的肠道菌落进行初步鉴定,并对其组成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和便秘组的所有样品分别进行3次以上的PCR—SSCP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得到了稳定可重复的罔谱。便秘组菌种的种类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优势菌主要为拟杆菌属、埃希氏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便秘组的优势菌主要为脆弱拟杆菌属、埃希氏菌属、真杆菌属和梭菌属。结论功能性便秘儿童肠道菌群的菌属多样性增加.各肠道菌属间存在比例失调.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参与了便秘的产生或加重过程。 张树成 王维林 高红 苏朋俊 张世伟关键词:便秘 肠道细菌 产时处置及产时手术治疗严重畸形胎儿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我国的胎儿外科的开展,产时处置及产时手术应是胎儿中心必备项目。产时处置及产时手术对某些特殊的畸形胎儿的有效治疗是很重要的,对于这部份畸形胎儿可能在分娩过程中有生命危险或对产后治疗造成 黄英 王维林 王大佳 张志波 苏朋俊 王练英文献传递 益生元用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作用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评价添加益生元对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发病率、晚发型败血症和病死率的预防作用。方法系统检索PubMed、OVID、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以及CNKI、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查找所有研究预防性使用益生元对降低新生儿NEC的发病率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后应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7篇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本次研究。试验组NEC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3,95%CI=0.49—1.17,P=0.195)。试验组晚发型败血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RR=0.71,95%CI=0.54—0.93,P=0.014;RR=0.40,95%CI=0.19—0.87,P=0.021)。结论添加益生元可有效降低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苏朋俊 张志波 黄英 王大佳关键词:益生元 早产儿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META分析 产前纵隔肿物胎儿期管理及新生儿期胸腔镜治疗初探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探讨产前诊断的胎儿纵隔肿物患儿胎儿期管理及新生儿期胸腔镜微创治疗的初期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应用胸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纵隔肿物6例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均由产前超声发现纵隔肿物,初诊孕16周-孕31周,平均25周.经个体化胎儿期管理,多学科会诊,产前诊断,除外染色体异常和其他脏器畸形.出生后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肿物直径1.7-5.7 cm,平均3.2 cm.手术日龄4-29 d,平均12.4 d.本组病例均实施胸腔镜肿物切除术,术中病理检查确诊.结果 经个体化精准胎儿期管理,患儿均顺利出生,并证实产前诊断准确.新生儿期肿物均完整切除,其中5例顺利完成胸腔镜纵隔肿物切除术,1例后纵隔未成熟畸胎瘤中转开胸.胸腔镜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12 min.估计出血量1-5 ml,全胸腔镜手术无输血患儿.住院时间11-17 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病理报告:6例患儿中,纵隔食管源性囊肿1例,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2例,纵隔淋巴管瘤1例,前纵隔囊性成熟型畸胎瘤1例,后纵隔未成熟畸胎瘤1例.术后随访8-14个月,平均9.6个月,患儿健康生存,无复发.结论 明确的产前诊断,多学科会诊制度,个体化精准的胎儿期管理是患儿能够早期治疗的前提条件.适宜的纵隔肿物新生儿患者应用胸腔镜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新生儿较大的实性纵隔肿物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必要时及时中转开胸. 王大佳 张志波 黄英 苏朋俊 张文果 李天宇 刘彩霞 王维林关键词:纵隔肿物 胎儿 胸腔镜 新生儿 产前诊断 功能性便秘儿童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应用分析化学技术建立正常儿童粪便样本中短链脂肪酸的指纹图谱,并分析其在功能性便秘(FC)儿童中的变化,探讨肠道短链脂肪酸变化在儿童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便秘组,对照组35例,平均年龄6岁,便秘组i5例,平均年龄6.5岁,均符合儿童功能性便秘罗马III标准。取所有儿童粪便样本提取短链脂肪酸(SCFA),应用气相气谱技术(GC)对SCFA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儿童每克干粪中SCFA的含量为(51.州=17.62)mg/g,其中各SCFA的含量依次为:乙酸,丁酸,丙酸,异丁酸和异戊酸;与对照组相比,便秘儿童每克干粪中SCFA总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减少,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增加,其含量顺序依次为:异丁酸最多,异戊酸次之,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最低;便秘组粪便中SCFA浓度(87.29±33.42)mg/L较对照组的(17.36±8.12)mg/L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功能性便秘儿童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含量减少,比例失调,但浓度升高,功能性便秘的产生可能与肠道内短链脂肪酸吸收过度以及局部的短链脂肪酸浓度升高有关。 张树成 张海兰 王维林 苏朋俊 张世伟 张营关键词:便秘 脂肪酸 色谱法 气相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卵巢囊肿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总结本院近4年来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下微创治疗28例新生儿以及小婴儿卵巢囊肿的诊疗经验。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4年间由本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年龄6个月以下新生儿及小婴儿卵巢囊肿患儿2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发现时间、住院时间、囊肿大小、包块性质、影像学检查特点、产前干预措施、外科处理方式、术后病理检查及随访结果。结果 28例患儿中单侧23例,双侧5例。年龄1个月以下者11例,1~3个月者11例,3~6个月者6例。27例表现为腹部肿块,1例表现为腹胀。产前发现20例,其中1例行产前超声引导下囊肿穿刺减压。住院时间4~20 d,平均7.5 d。彩超示囊肿大小为4~5 cm者11例,5~10 cm者15例,>10 cm者2例。28例患儿均采取经脐单孔腔镜协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行患侧附件切除术15例,行单纯囊肿切除术13例。病理回报卵巢单纯性囊肿21例,卵巢滤泡囊肿4例,卵巢浆液性囊肿3例。本组患儿均获治愈,随访无复发。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下微创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卵巢囊肿安全易行,疗效较好。对于腹腔囊性包块>5 cm者或随访观察囊肿不能消退甚至增长者,需采取手术治疗;<5 cm不能排除来源于卵巢或其他部位者应予探查性手术治疗。对于产前已发现的巨大囊肿,必要时可行胎儿期穿刺减压等微创手术治疗。 张文果 王大佳 张志波 苏朋俊 黄英 王维林 刘彩霞关键词:腹腔镜 卵巢囊肿 外科手术 婴儿 新生儿处女膜闭锁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2 2007年 苏朋俊 张树成 王练英 张志波 高飞 王维林关键词:处女膜闭锁 误诊原因分析 新生儿期 女性生殖道 先天畸形 青春期后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分析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与病因的联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96年6月-2006年6月我院小儿外科收治的55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病因为结直肠息肉183例(33.2%),结、直肠炎132例(24.0%),肠套叠68例(12.3%),梅克尔憩室42例(7.6%),其次为肛裂、肠重复畸形、迟发性VitK缺乏症、内痔、直肠溃疡、应激性溃疡等;明确病因543例(98.5%);急性发病患儿病因为梅克尔憩室(45.2%)、肠重复畸形(32.3%)、肠道息肉(13.3%)等,其中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均伴有异位胃黏膜。结论小儿下消化道出血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出血部位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以提高病因诊断率、减少患儿痛苦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苏朋俊 高飞 张树成 曲日斌 王维林关键词:下消化道 出血 慢传输型便秘儿童结肠壁内脂肪酰胺水解酶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脂肪酰胺水解酶(FAAH)在啮齿类动物胃肠能动性和免疫炎症等方面具有重要调节的作用,在病理条件下此酶的活性丧失导致了胃肠能动性受到抑制。本研究检测因慢传输型便秘患儿结肠肠管标本FAAH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胃肠动力的... 苏朋俊关键词:便秘 免疫组化 儿童 结肠 文献传递 Dickkopfl在肛门直肠畸形大鼠泄殖腔发育中的差异表达研究 2017年 目的 研究Wnt信号通路的细胞外拮抗物Dickkopf1(Dkk1)在正常胎鼠和肛门直肠畸形胎鼠的泄殖腔及后肠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水平,探讨Dkk1与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乙烯硫脲(ethylenethiourea,ETU)致畸Wistar孕鼠24只,制成ARM动物模型,根据切片观察,组成畸形组(n=96),胎龄在12~17、19、21 d。取相同胎龄的正常对照组孕鼠16只,对应胎龄胎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96)。常规制备胎鼠冰冻切片,解剖显微镜下手工显微切割方法准确切取泄殖腔及后肠组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正常和ARM不同胎龄胎鼠的泄殖腔及后肠组织中Dkk1的mRNA表达情况和蛋白水平。应用随机区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常和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泄殖腔和后肠组织的Dkk1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在对照组和畸形组大鼠胚胎泄殖腔及后肠组织中均能检测出Dkk1 mRNA和蛋白表达。对照组Dkk1 mRNA及Dkk1蛋白表达在胎龄16 d的大鼠中表达达到峰值分别为2.77±0.06和3.20±0.76。畸形组泄殖腔及后肠组织Dkk1 mRNA及Dkk1蛋白表达呈波动态势,平均水平分别为0.96±0.14和0.87±0.14,与对照组2.00±0.52和1.98±0.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k1在胎鼠的泄殖腔及后肠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与ARM的发生有关,可能在ARM的发生中具有重作用。 王大佳 高红 张志波 苏朋俊 张文果 郑黎强 白玉作 王维林关键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泄殖腔 实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