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增让
- 作品数:73 被引量:1,007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一种基于草食性野生动物的草畜平衡评估方法
- 本发明属于生态平衡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草食性野生动物的草畜平衡评估方法,包括步骤:划定草畜平衡的核算区域;基于遥感数据评估所述核算区域的草地承载能力;根据牲畜分布信息和草食性野生动物分布信息分别计算牲畜存栏量和草食性野生...
- 徐增让陈远生王兆锋
- 文献传递
- 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23年
- 我国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区,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其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但在人类活动的高强度影响和干预下,该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的增高,脆弱性发展趋势的加快等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长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生态环境呈现出的脆弱性特征已成为我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基于长江三角洲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的数据基础,及国内外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长江三角洲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发现该区域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土壤污染、城区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以及地面沉降等。通过剖析长江三角洲4类生态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地面沉降)的现状、形成的具体原因及带来的影响,结合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成果,详细论述了该区域4类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修复技术类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生态方法)、基本原理及各自的优缺点,同时评估了不同生态修复技术在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旨在以上述理论研究为参照标准评估该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潜力,为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修复提供方案及理论参考。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修复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需要运用多学科交叉综合修复技术,需要修订生态修复理论体系和技术规范,以上措施旨在为我国长江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促进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贺帅兵牟林云甄霖徐增让李建龙
-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带生态修复技术
- 基于GIS的区域适居性评价研究——以青海省为例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对区域每一点的适居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AHP法对因子赋权。结果首先构建了区域适居性评价因子体系,接着利用图文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模块的支持下,通过单因子空间分析、布尔逻辑运算和复合叠置分析对区域适居性进行综合评价。结论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能实现多数据源处理、多指标叠合分析、多维度显示,这些功能为适居性评价提供了科学、客观、高效、直观的方法支持,今后应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可靠性。
- 薛小杰徐增让邹秀萍陈楠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适居性
- 畜粪能源利用对草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2年
- 畜粪是广大牧区可稳定获得的主要生活能源。长期、大量地把畜粪移出草地生态系统阻断了物质循环,致使土壤肥力变差、草地初级生产力下降、增加了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紊乱的风险。与畜粪自然分解相比,畜粪燃能利用加速了碳排放,对放牧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明显影响。本研究依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当雄草原生态站,综合运用3S技术、牧户调查、样方调查、实验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基于藏北牧区的草地、牲畜、畜粪利用的地带性规律,重点从草地初级生产力、土壤呼吸、畜粪土壤碳回归、畜粪燃烧碳排放等4个关键环节,研究畜粪能源利用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制及其碳平衡过程,为畜粪资源优化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汇减排提供决策支持。
- 徐增让高利伟王灵恩成升魁张宪洲武俊喜
- 关键词:畜粪生物质能碳循环放牧
- 水利风景区演变特征与旅游发展导向被引量:6
- 2013年
- 在分析我国水利风景区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水利风景区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认为我国水利风景区经历了自发性发展、规范化发展、品牌化发展三个阶段,在水利风景区发展演变过程中,其类型结构日趋完善,区域分布日趋平衡,并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导向特征;针对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风景资源雷同、旅游产品单一、市场竞争滞后、生态建设任务紧迫等问题,提出了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的导向建议:特色化、多元化、市场化、生态化、体系化。
- 孙琨詹卫华赵洪峰徐增让
-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旅游
- 西藏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膳食营养特征分析被引量:28
- 2017年
- 食物消费量调查是分析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特征,判断食物安全形势以及开展营养干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选取西藏典型农牧区(拉萨、日喀则、山南和那曲地区),基于2010年农、牧户调研数据,重点分析了西藏农村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特征及营养摄入水平。数据结果显示,研究地区膳食营养结构仍待完善。其中,糌粑、大米、面粉仍然是农、牧居民主要食物消费构成部分。肉类和奶类消费较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它食物消费种类中,如蛋类、猪肉、禽肉、豆制品、水果等需求明显不足,是导致居民膳食结构不均衡的主要原因,这与当地农村居民的饮食文化有关。蔬菜消费在农区消费数量较高,而在牧区消费数量较低,这与市场的通达性有关系。营养摄入分析结果显示,农、牧居民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都基本满足了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但在拉萨和山南,农村居民脂肪摄入量仍显不足,这与两个地区居民肉类摄入不足有关。综上所述,虽然西藏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有所改善,但是其消费结构仍需完善,食物消费仍以本地消费为主,未来在加强西藏农村居民营养干预中,应该增加市场肉蛋奶等多种类食物供应量,扩大西藏农村地区食物的可达性,尤其是牧区,充分挖掘市场在当地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改善中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将为西藏农村地区居民膳食营养干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 高利伟徐增让成升魁许世卫张宪洲余成群孙维武俊喜曲云鹤马杰
- 关键词:食物食物消费食物消费结构膳食营养
- 西藏粮食安全状况及主要粮食供需关系研究被引量:21
- 2017年
- 西藏粮食安全事关当地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2010年农户层面的食物消费调研数据,并且结合粮食市场调研、粮食加工企业调研以及政府部门调研数据等,在研究西藏粮食生产和消费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西藏主要粮食(青稞、小麦和水稻)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全区粮食供应数量较高,特别是外地调入粮食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提高了西藏粮食安全保障程度。2010年全区主要粮食生产为85.09万t,而家庭层面主要粮食消费为88.81万t,粮食生产和消费基本持平;但是考虑到本地粮食消费比重为60.8%,2010年本地粮食消费只有54.0万t。从整个西藏地区来看,虽然西藏地区粮食供应已经大于其需求(西藏地区三大粮食作物总供应146.3万t,而总需求超过95.9万t,供应为需求的1.5倍),但是从不同地区来看,区域之间的粮食供需差别非常大,尤其是藏北牧区(主要是那曲地区),粮食缺口比较大,未来需要加强藏北地区粮食的供给力度,提升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随着内地粮食进藏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未来需要进一步转变粮食购销体制系统,把粮食生产者(即农民)考虑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内,进一步加强和重视西藏粮食生产者在粮食流通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加西藏农村地区家庭中余粮流通,增加青稞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 高利伟徐增让成升魁许世卫张宪洲余成群孙维武俊喜曲云鹤马杰
- 关键词:食物安全食物消费食物生产
- 中国农业资源环境透视——问题与建议被引量:11
- 2018年
- 农业资源环境是保障食物供给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土地承包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农产品生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本文从区域尺度分析了4种颇为突出的区域农业资源环境问题:1)东北地区旱田改水田规模的持续扩大加剧了区域水资源压力并产生了负面生态影响;2)华北平原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和化肥等大量投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环境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3)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南方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并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屏障维护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最后提出了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即加强区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系统推进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强化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战略。
- 成升魁鲁春霞郭金花刘立涛刘立涛徐增让
- 关键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区域分异
- 西藏生态系统碳蓄积动态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归因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论文利用In VEST模拟了2001—2010年西藏生态系统碳蓄积动态变化,并从土地覆被类型转移和土地覆被碳密度变化两方面对碳蓄积动态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1)2001—2010年西藏碳蓄积增加0.5×108t。藏西北、藏东南碳蓄积变化较大,藏中、藏北相对稳定。牧区碳蓄积增加,农区、半农半牧区减少。水源涵养区和防风固沙区碳蓄积增幅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特色产业区下降。草原碳蓄积持续增长,森林、稀疏植被碳蓄积稳中有降,灌丛碳蓄积下降。2)草地、林地等碳密度高的地类面积增加,灌丛、稀疏植被等碳密度低的地类面积减少,土地覆被类型转移增强了碳蓄积功能,对碳蓄积变化的贡献率为269%。3)森林等碳密度较高的地类碳密度下降明显,稀疏植被等碳密度较低的地类碳密度略有增加,碳密度变化对碳蓄积变化的贡献率为-169%。
- 赵忠贺徐增让成升魁鲁春霞刘高焕
- 关键词:碳蓄积碳密度VEST
- 秦巴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地形梯度特征
- 2024年
- [目的]秦巴山片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加强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其地形梯度特征,对于山区生态红线划定和生态高地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方法]借助GIS技术,以土地利用/覆被、气候、地形和土壤等数据为基础,综合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熵权法、空间叠置法等,评价区域生态敏感性,并进行敏感性功能区划。[结果](1)2000-2018年秦巴山片区生态敏感性呈现波动性变化,2010年以后生态敏感性有所降低;(2)水平方向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巴山山区县生态敏感性高于秦岭山区县;(3)垂直方向上,随着地形的增加,生态敏感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态势;在海拔900 m附近最高;重度以上生态敏感性在地表切割深度75~200 m和坡度15°~25°分布面积最广;(4)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将秦巴山片区分为重点建设区、适度开发区、水土保持区、一般生态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归纳各功能区土地利用和生态敏感性特征,并提出生态保护对策。[结论]未来要持续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加强坡度15°以上和中低地形位区域的山水林湖田草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 张静秦公伟苏雪萌徐增让成升魁
-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