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方 作品数:64 被引量:134 H指数:7 供职机构: 武汉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 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文化科学 更多>>
微生物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申报工作的体验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重申报、... 陈向东 唐晓峰 谢志雄 彭方 李文化 唐兵 郑从义 沈萍关键词: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课程 新疆胡杨林根际微生物的初步研究 根际(rhizosphere)这个特定区域是根据L.Hiltner在研究豆科植物时发现,在近根周围土壤中的细菌种类要较远离根的土壤中多,而且活跃,于1904年正式采用'根际'(或根围)一词。 余波 彭方 方呈祥 方呈祥关键词:根际微生物 文献传递 潜在新分类单元Marisediminicola arctica的研究 江帆 邱霞 曲志浩 彭方潜在新分类单元Roseovarius antarctic的多相分类学研究 对分自南极阿德雷湾鲸鱼骨头样品中的菌株M-S13-1481进行了多相分类学研究.菌株M-S13-148T在海洋培养基MB上形成圆形、浅黄色,凸起、整齐的菌落;细胞呈卵圆形或杆状,不运动、无鞭毛、能出芽生殖、革兰氏染色阴性... 邓桑桑 彭方关键词:脂肪酸 系统发育树 模式菌株 细菌转化黑色素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被引量:3 1999年 采用敏感的MTT法测定了嗜麦芽假单胞菌转化黑色素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测定结果表明:纯化的黑色素毒性极低,对MDCK细胞的无毒界限为0.2mg/ml,远高于其有效的作用浓度;10~20μg/ml的黑色素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血凝效价1∶32)致细胞病变。病毒感染72h后用MTT法测定,其宿主MDCK细胞保护百分率达95%以上;此外,加黑色素后的MDCK细胞,抗流感病毒感染的能力优于目前抗病毒的有效药物病毒唑,前者的最佳作用浓度(20μg/ml)比后者(100μg/ml)低5倍。可以认为嗜麦芽假单胞菌转化黑色素具有毒性低。 郑从义 屈三甫 彭方 段晓红 彭珍荣关键词:嗜麦芽假单胞菌 黑色素 抗流感病毒 蝎抗心律失常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蝎抗心律失常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活性肽的氨基酸序列为GYIRGSNGCLWGNEGCNKECKGFGYCWTWGLACWCEGLTWKSESNTCG。制备蝎抗心律失常肽包括设计PCR引物,用PCR从东... 李文鑫 彭方 曾宪春 何小华 朱顺义文献传递 鲸鱼骨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p. S2014503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023年 从一块腐烂的鲸鱼骨头分离鉴定了一株真菌Penicillium sp. S2014503。利用大米固体发酵培养技术从该菌产物中获得10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数据比对分析结合质谱数据分析,手性化合物测定旋光值或者进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后将这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modin(1)、citreorosein(2)、tetrahydroaltersolanolB(3)、conioxanthoneA(4)、chrysogine(5)、pyramidamycin B (6)、germicidin O (7)、2-(6-hydroxy-5,7-dimethylbenzefuranone-4-yl) acetaldehyde (8)、astrophenone (9)和chenopodolans A (10)。经生物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1和2对藤黄微球菌具有弱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2和4对卤虫幼虫具有显著的致死毒性。此外,化合物1是中药大黄和虎杖的主要致泻成分。文章首次报道了来源于海洋动物样品鲸鱼骨的真菌Penicillium sp.能够生产大黄素类等活性天然产物。 张海波 IMRAN Khan KUMAR Saurav 张丽萍 张丽萍 张鑫雅 彭方 张长生关键词:青霉菌 大黄素 潜在新分类单元Sandarakinorhabdus arctica多相分类学研究 常绪路 彭方北极地区土壤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北极地区对全球气候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研究北极冰川消退所带来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而培养基的选择对所分离出的微生物有重要影响,实验采用了三种寡营养的培养基对土壤细菌进行分离,获得的菌株数分别为R2A培... 刘萍 方呈祥 彭方关键词:土壤微生物 低温酶 文献传递 产EPA海洋细菌Shewanella baltica 6-42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2 2017年 新近发现来源于北极的海洋细菌Shewanella baltica 6-42在低温条件下合成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C20∶5,EPA)。为了进一步探讨EPA合成调控机理,本研究通过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S.baltica 6-42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得到高质量且无间断的总长度为5.15 Mb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表明全基因组的GC含量为46.17%,预测编码基因有4 597个,共有2 577个基因具有明确的生物学功能,其中348个基因参与环境适应性调节,60个基因参与油脂代谢途径。全基因组存在64 053个甲基化修饰位点,且甲基化修饰类型主要是m6A和少量的m4C。根据同源序列比对,解析了该菌株中参与EPA合成的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途径5个关键基因及调控因子。同时对脂肪酸合成途径的其他关键基因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进行了预测。根据已报道的另两株不同亚种S.baltica OS155和S.baltica OS678的基因组信息进行全基因组关联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三株细菌都保存有参与合成EPA的PKS基因簇,但其他功能基因的进化差异较大。本研究结果为S.baltica 6-42 EPA合成关键基因以及其他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肖康 彭云峰 罗玲 彭方 万霞关键词:SHEWANELLA BALTICA 二十碳五烯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