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琳 作品数:32 被引量:124 H指数:6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冠状动脉非靶病变进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冠状动脉非靶病变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单支血管PCI治疗的患者3 071例,患者其余非靶病变狭窄均<50%,并于6~24个月内因胸痛症状再次入院。根据再次住院时的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定量分析将患者分为A组(1 541例)和B组(1 530例),A组为非靶病变进展患者(病变狭窄程度由原来的<50%增加至>75%),B组为非靶病变无进展患者(病变狭窄程度<75%)。比较2组患者2次入院的临床资料,分析非靶病变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第1次住院时,2组患者体重指数、非靶病变狭窄程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LDL-C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次住院时,B组体重指数、非靶病变狭窄程度、LDL-C水平明显低于A组[(25.5±2.9)kg/m^2比(26.2±3.2)kg/m^2、(49±12)%比(85±5)%、(1.9±0.6)mmol/L比(2.2±0.8)mmol/L],体重指数正常范围比例、LDL-C达标率及PCI术后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比例明显高于A组[51.6%(790/1 530)比35.3%(544/1 541)、43.7%(668/1 530)比35.4%(545/1 541)、84.8%(1 298/1 530)比60.9%(938/1 5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的依从性差,包括擅自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体质量控制不佳、血脂控制不佳,是导致冠状动脉非靶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 马茜 周玉杰 张琳琳 赵迎新 王建龙 王志坚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青年男性良性心肌炎一例 被引量:1 2009年 患者男性,26岁,体重80kg,主因“突发胸痛12h”于2006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12h前睡眠过程中突发左侧胸部剧痛,呈压榨性,无放散,伴胸闷、气短、心悸、大汗、四肢乏力,胸痛持续不缓解,于外院就诊,心电图提示I、Ⅱ、Ⅲ、aVF ST段抬高〉0.1mV(图1),急查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为87U/L,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张琳琳 周玉杰 刘宇扬关键词:青年男性 心肌炎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突发胸痛 睡眠过程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存活率的影响 2007年 闫振娴 周玉杰 赵迎新 李月平 杨丽霞 张琳琳 梁静 曹政 聂斌关键词: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缺血性心肌病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存活率 左心功能不全 大规模临床试验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前强化他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强化治疗,对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年龄在70-82岁择期行PCI的患者共3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观察术后心肌标志物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及术后1个月和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常规治疗组术后24 h c TNI和hs-CRP高于强化治疗组(P=0.04和P=0.01)。强化他汀治疗组PCI术后与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12.1%vs.21.8%,P=0.047)。强化他汀治疗组中12个月时LDL≤1.8 mmol/L比率更高(10.1%vs.4.0%,P=0.04)。12个月时MACE事件发生率强化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9.4%vs.17.2%,P=0.046)。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择期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钙80 mg/d可以显著减少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并且安全性良好。 杨丽霞 周玉杰 王志坚 柴萌 梁静 张琳琳 赵迎新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他汀药物 高龄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调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生活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提高ACS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安贞医院心内科2010年6—10月完成6个月随访的ACS患者389例,使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患者就诊时和治疗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分析影响因素与生活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治疗6个月后,ACS患者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识程度均较基线水平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16)分比(69±17)分,(64±17)分比(40±22)分,(79±14)分比(58±18)分,(76±13)分比(72±17)分,(43±17)分比(40±23)分,P〈0.01或P〈0.05]。通过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出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年龄(P=0.001)、性别(P=0.048)、婚姻(P=0.001)、高血压(P=0.012)、受教育程度(P=0.037)、既往冠心病史(P=0.0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治疗方式为ACS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保护因素[比值比(OR)=0.009,95%置信区间(CI):0.001~0.064,P〈0.01],既往心绞痛史为ACS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危险因素(OR:3.063,95%CI:1.395~6.726,P〈0.05)。结论年龄、性别、婚姻、高血压、受教育程度、既往心绞痛史、既往冠状动脉介入史均能够影响ACS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式和既往心绞痛史是ACS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 杨丽霞 周玉杰 李月平 张琳琳 梁静 柴萌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生活质量 两种危险因素定量评估系统对不典型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预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两种危险因素定量评估系统在预测不典型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的作用。方法入选疑诊冠心病(CHD)不典型胸痛患者27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诊断为CHD的患者94例(CHD组),非CHD患者178例(非CHD组)。收集患者资料,分别导入PROCAM风险评分系统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预测评分系统(SCP评分系统),计算相应积分,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两种评分系统积分与冠状动脉SYNTAX积分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评分系统的效能。结果所有患者的PROCAM积分为6.00~77.00(41.76±19.91)分,随着积分数值增加,其冠状动脉SYNTAX积分升高,两者呈正相关(rs=0.420,P=0.023)。所有患者的SCP积分为1.00~13.00(8.64±3.42)分,其积分数值亦与冠状动脉SYNTAX积分呈正相关(rs=0.482,P=0.016),且SCP积分的相关性更高。PROCAM积分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0(P=0.007),SCP积分ROC的AUC为0.733(P=0.012),PROCAM积分ROC的AUC较大。结论两个评分系统均能对疑诊CH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有效预测,与CAG结果均有较好的相关性。 周志明 郭永和 贾德安 张琳琳 胡宾 赵敏捷 周玉杰关键词:冠心病 SYNTAX积分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室功能不全[射血分数(EF)<40%]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研究比较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传统药物治疗对这组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明确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室功能不全(EF<40%)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52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58.2±23.4)岁,其中ICD植入患者15例(A组),传统药物治疗患者137例(B组),随访(14±3)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任何原因的死亡。结果:A组患者只有1例(6.7%)死亡,但对其ICD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证实死亡为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B组患者死亡19例(13.9%),其中6例患者死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ICD植入患者的程控发现ICD共成功纠正心室颤动(VF)发作21次,持续性室速(VT)发作65次。结论:本研究提示ICD可降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 闫振娴 周玉杰 赵迎新 李月平 杨丽霞 张琳琳 梁静 王志坚关键词:心肌病 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型 室性心律失常 病死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同血运重构治疗后生活质量的评价 被引量:8 2012年 调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个月生活质量变化,并了解冠状动脉介入(PCI)和冠状动脉搭桥(CABG)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为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安贞医院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就诊患者中符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以及多支病变适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共1 012例,随机将患者PCI组(n=510)和CABG组(n=502),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使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对患者就诊时和6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6个月后总结2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以及影响因素与生活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6个月后,2组治疗方法患者生活质量均较前明显改善(P<0.001),西雅图心绞痛量表5项分数均有明显提高。6个月时,生活质量分数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部分,PCI和CA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4部分分数,CABG均优于冠状动脉介入组。在改善比率方面经比较CABG组在躯体受限程度(P<0.05)、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和治疗满意程度(P<0.016)3项中优于PCI组。结论:以SAQ量表作为标准,PCI和CABG可以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CABG组在躯体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治疗满意程度3项改善优于PCI组(P<0.05)。 杨丽霞 周玉杰 李月平 王志坚 张琳琳 梁静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1例冠心病患者双导丝聚力球囊单纯扩张小血管病变8年随访观察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采用双导丝聚力球囊单纯扩张的介入治疗方法,处理直径≤2.5 mm小血管病变的远期预后。方法:筛选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中至少含有1支小血管病变(参考血管直径≤2.5 mm)需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入选其中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方案采用双导丝聚力球囊单纯扩张,并且包括小血管病变在内的全部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同时,术后6~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且资料完整的31例患者。统计小血管病变再狭窄发生率。随访8年,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进行生活质量测评,观察其生活质量改善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6~9个月时复查的冠状动脉CTA,结果显示2例患者出现不足70%的再狭窄,因患者无典型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相关导联动态ST-T改变的心肌缺血证据,未行再次血运重建术。全部患者介入治疗术后5年内无典型心绞痛症状,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EQ-5D评分接近100分,无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介入治疗的5年后,18例患者开始出现逐渐加重的心肌缺血症状,8例患者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再次入院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全部患者无死亡、心肌梗死等恶性事件。EQ-5D评分虽低于5年内评分水平,但仍明显高于术前。结论:采用双导丝聚力球囊单纯扩张的介入治疗策略处理直径≤2.5 mm小血管病变5年内预后良好,无MACE事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MACE事件的发生主要集中在5年后。主要不良事件为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 张琳琳 周玉杰 梁静 杨丽霞 王建龙关键词:小血管病变 血管成形术 双导丝聚力球囊预扩张对小血管支架置入术的影响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双导丝聚力球囊预扩张较普通球囊能否降低小血管支架置入术围术期并发症及改善支架置入术远期预后。方法连续入选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小血管病变(参考血管直径≤2.75mm)需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00例,完全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研究组:双导丝聚力球囊预扩张后置人支架;对照组:普通球囊预扩张后置人支架。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刻成功率、血管并发症发生率。9-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12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7%(148例)与94.7%(142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2例)与5.3%(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研究组和对照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3.4%(5/148)和7.O%(10/1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导丝聚力球囊较普通球囊扩张可降低小血管支架置入术围术期手术并发症,并具有改善支架置入术远期预后的趋势。 张琳琳 周玉杰 赵迎新 郭永和 杨清 闫振娴 梁静 杨丽霞 王建龙关键词:小血管病变 血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