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昆松
- 作品数:39 被引量:21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22例临床分析
- 黄晨松陈伟张昆松赖佳明梁力建殷晓煜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外科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与挑战
- 2025年
-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外科学教学领域的应用变得日益重要。本文综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手术视频分析、手术机器人辅助、技能培训、临床思维培养、虚拟标准化病人互动、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知识图谱整合、多模态学习体验构建和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等外科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同时,本文也探讨了伴随这些技术应用而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以及技术本身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 陈健聪张昆松黄锡泰张赟建冯劭婷匡铭
-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个性化学习
- 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血管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和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1血型A型,病例2血型O型。术中均发现肿瘤包裹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包裹长度分别为6 cm,决定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及同种异体血管(血型B型)移植。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肿瘤转移、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6月。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病例1手术时间为480 min,脾静脉阻断时间为45 min,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阻断时间为 30 min,术中出血量为3 000 mL,术中输RBC 10 U,血浆600 mL。血管切除长度为7 cm。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第5天恢复进食,第5、7天拔除腹腔引流管,第21天出院。术后患者至随访截止时间仍生存,未见肿瘤复发。病例2手术时间为480 min,脾静脉阻断时间为30 min,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阻断时间为 25 min,术中出血量为600 mL,术中输RBC 2U,血浆400 mL。血管切除长度为7 cm。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第5天恢复进食,第5、 7天拔除腹腔引流管,第14天出院。至随访截止时间仍生存,未见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的血管重建,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 陈伟赖佳明张昆松黄力陈东陈流华殷晓煜梁力建
- 关键词: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管移植
- 不同物理因素对离体人肝癌细胞系HepG2杀伤效应的研究
- 原发性肝癌中90%以上为肝细胞癌(HCC),而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治疗中的首选手段。但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率极高,单纯切除后的5年复发率高达50%以上,而其中肝外转移者又以腹腔转移为最多24-26。现代肝癌根治术应包括充分的...
- 张昆松
- 关键词:杀伤效应MTT法肝细胞癌
-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3与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3(MRP2、MRP3)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术后接受化疗的29例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石蜡标本,构建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MRP2、MRP3的表达情况。将蛋白表达强度(++)以上设为耐药组,其余为非耐药组,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MRP2、MRP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21%(25/29)和62.07%(18/29)。依据MRP2表达情况,耐药组19例和非耐药组10例进行生存分析显示,总体生存期(P=0.010)及无瘤生存期(P=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据MRP3表达情况,耐药组16例和非耐药组13例比较,仅无瘤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RP2(P=0.009, HR=4.897,95%CI=1.475~16.261)、MRP3(P=0.002,HR=5.515,95%CI=1.861~16.341)表达情况为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MRP2、MRP3的强表达是导致肝癌耐药及化疗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MRP2、MRP3有可能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筛选化疗方案的指标。
- 胡文杰黎东明陈伟张昆松黄力梁力建
- 关键词: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癌栓门静脉化疗
- 辛伐他汀对胆管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作用
- 2021年
- 目的了解辛伐他汀对胆管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CDK4及pRB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使用辛伐他汀处理胆管癌细胞EGI-124 h和48 h后,利用CCK-8试剂盒测定肿瘤细胞增殖情况,其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 D1、Cyclin E、CDK4及pRB的mRNA,根据结果再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相应蛋白的表达水平。体内实验使用EGI-1接种于12只NOD-SCID小鼠皮下,成瘤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例。实验组每天按照20 mg/kg的辛伐他汀灌胃,对照组每天喂予同剂量的药物溶剂。24 d后取出移植瘤测量体积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确上述蛋白的体内表达水平。结果辛伐他汀处理对胆管癌细胞EGI-1有增殖抑制作用,呈现药物的浓度依赖性,其24 h及48 h的半抑制浓度数值分别为(8.27±0.77)μmol/L和(5.90±1.81)μmol/L。辛伐他汀处理48 h的EGI-1细胞内Cyclin D1、CDK4和pRB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Cyclin E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应地,EGI-1细胞内Cyclin D1、CDK4、pRB蛋白也被抑制,与mRNA的结果保持一致;同时随药物时间延长,抑制作用增强。体内实验显示,辛伐他汀可抑制小鼠移植瘤生长,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实验组小鼠移植瘤细胞Cyclin D1、CDK4、pRB蛋白下调(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DK4、pRB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
- 蔡建鹏张昆松陈伟王曦域陈流华
- 关键词:胆管肿瘤辛伐他汀细胞周期蛋白类
- 肝门部胆管癌改良T分期临床应用价值探讨(附127例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改良T分期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术前改良T分期系统回顾分析中山大学第一医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127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T1期75例,T2期19例,T3期33例;其切除率分别为61.33%,52.63%,21.21%;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40.63%,30.77%,6.90%,均随T分期增高而下降(均P<0.01)。T1期1、3、5年存活率分别为55.9%、37.7%、30.1%,T2期1年为37.5%,T3期1、2年为48.1%、12.0%。用Log-rank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用Breslow法比较T1期与T2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与期T3期、T1期与T3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T分期系统有较好的术前评价作用,可用于判断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及手术方式选择,但仍有待完善。
- 张昆松梁力建李绍强彭宝岗
-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T分期
- 《医学伦理学》课程改革探索及学生满意度调查
- 2025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医学伦理学》开展教学设计、学习方法的革新,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法对2021年秋季学期的《医学伦理学》课程进行改革,共有779名本科生参与该课程。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临床应用”为教学目标,以高年资临床医生作为主要师资;基于社会认知理论,采用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情景推理(clinical-scenariodeduction)的教学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并实行针对个人和小组的形成性评价,将论文、综述或思想汇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满意度。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以百分比(例数/总数)的形式汇报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回收学生有效问卷77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为98.83%(761/770),对授课教师整体的满意度平均分为9.5(0~10分),对教学安排整体满意度为80.52%(620/770)。96.10%(740/77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以后的职业规划产生了正面影响,并且在学习收获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提高。结论在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中,通过采用得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达到了教学目的,并获得了良好的学生满意度和教学效果。
- 黄锡泰张昆松冯劭婷叶子黄应雄陈流华
-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
-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的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36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9例行手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0月。观察指标:(1)患者远期疗效(1、3、5年生存率,生存时间)。(2)预后因素分析指标:患者性别、年龄、术前CA19-9、肿瘤直径、肿瘤根治程度(R0或R0切除)、血管切除重建、改良T分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3)对独立预后因素进行分层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Ⅳ。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129例患者中,4例于围术期死亡。1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随访期间,75例患者死亡。129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1%、31.4%、14.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根治程度、改良T分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行手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x2=5.566,5.450,4.558,4.033,6.09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根治程度为R1切除、TNM分期为Ⅲ~Ⅳ期、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是影响行手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28,1.691,1.750,95%可信区间:1.224~4.427,1.035~2.762,1.205~2.542,P〈0.05)。(3)110例R0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5%、36.0%、15.8%;19例R1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47.1%、7.1%,5年生存�
- 殷晓煜刘鑫陈伟蔡建鹏陈东张昆松赖佳明梁力建
- 关键词:胆道肿瘤肝门部手术切除预后因素
- 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共6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腹腔感染13例、胰漏9例、腹腔出血4例、胆漏4例、胃排空障碍2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胸腔积液1例,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41.5%(27/65)。患者PD术后1个月内死亡5例,病死率7.7%(5/6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胰腺质软和胰管直径<3 mm(P<0.05);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中出血≥400 ml和胰腺质软;胰漏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360 min、胰腺质软和胰管直径<3 mm(P<0.05)。结论 老年并非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禁忌,胰腺质软和胰管直径<3 mm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殷晓煜蔡建鹏陈伟赖佳明陈东张昆松梁力建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腹腔感染胰瘘老年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