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洁 作品数:13 被引量:142 H指数:6 供职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农业科学 更多>>
梧桐叶活性炭对不同极性酚类物质的吸附 被引量:34 2014年 以梧桐枯叶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研究了不同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通过XRD(X射线衍射)、BET比表面积、红外图谱、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梧桐叶活性炭进行表征,并对其表面零电荷点(pH pzc)进行了测定,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了梧桐叶活性炭对水溶液中不同极性酚类物质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梧桐叶活性炭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渍比(质量比)为3∶1,活化温度为450℃,活化时间为2.5 h.浸渍比增大、活化温度升高和活化时间的延长,都有利于增加活性炭表面极性;活性炭的极性表面对酚类物质的吸附有重要影响,梧桐叶活性炭对苯酚、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的吸附量分别达到79.2、93.9和95.8 mg/g.热力学研究表明,梧桐叶活性炭对不同极性酚类物质的吸附符合Fren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并且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其吸附焓变、吸附熵变、吸附自由能变均小于零. 刘斌 顾洁 屠扬艳 周建斌关键词:活性炭 苯酚 邻硝基苯酚 对硝基苯酚 热力学 稻壳与脱硅稻壳活性炭特性及对有机物吸附 被引量:11 2014年 以稻壳为原料,同时制备脱硅稻壳,采用ZnCl2-CuCl2复合活化剂制备活性炭,并对所制备的稻壳活性炭(RAC)与脱硅稻壳活性炭(FAC)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而后将其应用于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同时研究了其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稻壳活性炭比表面积达到了1 924 m2/g,而稻壳经过脱硅处理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达到了2 433 m2/g。脱硅稻壳表面具有更多种类的官能团存在。稻壳与脱硅稻壳活性炭在碱性条件下有利于品红的吸附,并且适用于高盐度条件下品红的吸附;在初始pH值为7,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投加量为0.8 mg/g时,稻壳活性炭和脱硅稻壳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量分别达到439和483 mg/g;吸附等温模型符合Langmuir等温式;吸附动力学以及脱附研究显示稻壳与脱硅稻壳活性炭对品红的吸附过程主要由化学吸附控制。 刘斌 顾洁 邱盼 陆裕聪 周建斌关键词:稻壳 品红 吸附动力学 等温吸附 稻壳炭基二氧化硅的提取及表征 被引量:3 2014年 以气化副产物稻壳炭为原料,以K2CO3作为提取剂制取SiO2产品,考察了提取工艺和陈化工艺对产品得率的影响。得到最优工艺:K2CO3质量分数为20%,浸渍比为3.0,煮溶时间为3.5 h,陈化温度为3℃,陈化时间为3 h。最优工艺下制备的SiO2得率为25.89%,酸处理后纯度为97.02%。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X)、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产品的性能进行了表征。 顾洁 刘斌 方放 马中青 张齐生 周建斌关键词:碳酸钾 二氧化硅 回收 油茶壳热解的TG-FT-IR分析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热重红外联用(TG-FT-IR)技术考察了油茶壳的热解规律,并选择2种无机制函数积分法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和Flynn-Wall-Ozawa(FWO)法探讨油茶壳热解动力学。结果表明:油茶壳的热解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脱水、半纤维素热解、纤维素热解和木质素的二次热解。热解挥发分主要有H2O、CO2、CO和CH4,以及一些醛类、酸类、酮类有机物,且热解温度不同各组分的含量不同。KAS法和FWO法计算出的油茶壳热解活化能基本一致,均随着转化率的增大而增加。 顾洁 刘斌 张齐生 周建斌关键词:热解 动力学 复合活化剂制备稻壳活性炭影响因素及特性 被引量:4 2015年 以稻壳为原料,Zn Cl2-Cu Cl2为复合活化剂,制备稻壳活性炭,并以BET比表面积和吸附性能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制备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制得的稻壳活性炭采用氮气吸附等温线、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结果表明,稻壳可以被制得大比表面积活性炭。影响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吸附性能最重要的因素是氯化锌浓度和活化温度,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氯化锌浓度5 mol/L,氯化铜浓度0.4 mol/L,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2 h。该条件下制得的稻壳活性炭比表面积为1 924 m2/g,碘吸附值为1 041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188 mg/g。 刘斌 马叶 顾洁 周建斌关键词:活性炭 复合活化剂 稻壳 正交试验 稻壳活性炭对水中染料的吸附特性及其回收利用 被引量:46 2014年 以稻壳为原料,采用复合活化剂制备稻壳活性炭.通过氮气吸附等温线,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零电荷点等手段,分析了所制备的稻壳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性质.研究了稻壳活性炭对甲基橙的吸附特性,同时对吸附饱和的稻壳活性炭进行热再生以及由高温灼烧法制备二氧化硅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稻壳活性炭对甲基橙的去除率随着吸附剂用量增加而提高;随着pH值的升高去除率下降;吸附剂可以应用于高盐度条件下的吸附;随着溶液初始溶液增加去除率下降;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主要由化学吸附控制;吸附饱和的稻壳活性炭经过一次再生可以得到性能较好的活性炭;对吸附饱和的稻壳活性炭,在800℃条件下可以制得纳米级且具有一定晶型的二氧化硅. 刘斌 顾洁 邱盼 陆裕聪 周建斌关键词:活性炭 动力学 染料废水 等温线 油茶壳热解及活性炭制备的基础研究 本论文以油茶壳为研究对象,分离制备油茶壳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采用热重-红外联用仪(TG-FTIR)对油茶壳及其三组分的热解特性进行研究;利用实验室自制的固定床热解炉,探究热解终温和升温速率对油茶壳热解多联产固、气... 顾洁关键词:热解 多联产 活性炭 文献传递 油茶壳热解过程及atava-esták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热重分析法在氮气气氛和不同升温速率下对油茶壳的热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热重实验数据,采用atava-esták法,选取30种不同形式的动力学机理函数,并结合Ozawa积分法和Kissinger微分法的计算结果,筛选出最合适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油茶壳的失重过程分为干燥、热裂解和炭化三个阶段。油茶壳在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的热解行为,热解机理符合Avrami-Erofeev方程(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积分形式为[-ln(1-α)]3,平均活化能为79.59 k J·mol-1。 顾洁 刘斌 王恋 张齐生 周建斌关键词:热解 动力学 还原改性活性炭吸附染料废水及其吸附动力学 被引量:18 2014年 采用高温氮气、氨水还原改性椰壳活性炭,以增强活性炭表面的非极性。通过BET(Brunauer Eunett,Teller)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元素分析、FT-IR,零电荷点(pHpzc)等对改性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对染料废水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活性炭通过高温氮气、氨水还原改性能够提高活性炭的表面极性;;并且能够增加活性炭孔数量提高比表面积。500℃氮气氛围和15%氨水还原改性,活性炭的非极性吸附得到显著提高,比原料炭的脱色率提高了22.7%、19.1%;COD的去除率达到96.9%,96.3%。动力学研究表明,改性活性炭对染料废水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刘斌 马叶 顾洁 姚斐 周建斌关键词:活性炭 脱色率 动力学 油茶壳热解产物特性及热解炭制备活性炭工艺优化 被引量:17 2015年 为了探究热解终温对油茶壳热解产物特性的影响,实现油茶壳热解多联产产物的有效利用,该文研究了油茶壳300~700℃热解过程中气、液、固的得率,特性和能量分布规律,讨论了油茶壳热解炭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条件。研究表明,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生物质炭得率下降,不可凝气体得率上升,生物质油得率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生物质炭的能量产率高达47.21%~81.59%,是油茶壳热解的主要产物,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其固定碳含量增大,比表面积先增加后减小,在600℃达到最高值278 m2/g。油茶壳活性炭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活化温度850℃,活化时间1.5 h,水蒸气用量与炭的比2.0,此条件下的活性炭得率为37.47%,碘吸附值为825 mg/g,BET比表面积为736 m2/g。该研究为油茶壳热解多联产工艺及产物的综合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顾洁 周建斌 马欢欢 马孟 邢美腾关键词:热解 温度 生物质 活性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