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震易 作品数:41 被引量:327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自然科学总论 更多>>
家庭肠外营养在晚期癌性肠梗阻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家庭肠外营养对晚期癌性肠梗阻患者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晚期结直肠肿瘤伴消化道梗阻的患者,其中39例接受家庭肠外营养(治疗组),另外46例未接受治疗(对照组)。观察2个月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KPS评分和生活质量(SF-36表)等指标;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治疗组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2个月后治疗组SF-36评分、KPS评分及血清前白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4.03±4.01 vs 40.90±2.98,P<0.05;53.75±9.76 vs45.16±10.29,P<0.05;133.94±32.46 mg/L vs 113.74±28.68 mg/L,P<0.05);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及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39.18±65.86)天和69.2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6.11±59.42)天和47.82%(P<0.05);治疗组中BMI≥18.5kg/m^2的患者3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BMI<18.5kg/m^2者(OR=7.00,95%CI=1.56~31.52,P=0.012),KPS>50分的患者6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KPS≤50分者(OR=5.33,95%CI=1.18~24.21,P=0.041),无远处转移的患者6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有远处转移者(OR=5.50,95%CI=1.01~29.85,P=0.045),可联合肠内营养的患者3个月及6个月生存率均高于不能联合者(OR=8.80,95%CI=0.99~78.11,P=0.034;OR=6.72,95%CI=1.53~21.61,P=0.013)。结论家庭肠外营养可改善晚期癌性肠梗阻患者营养状况、体力水平及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BMI≥18.5、KPS>50分、无远处转移及可联合肠内营养的患者疗效更佳。 贾震易 杨俊 沈炽华 高琦 秦环龙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肠梗阻 家庭肠外营养 3种营养筛查工具对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适用于预测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最适营养筛查工具。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医院收治的197例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的病人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分析比较3种营养筛查(NRS2002、MUST、NRI)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采用多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构建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模型。结果 197例结直肠癌病人中,其中60例(30.5%)病人发生并发症。使用NRS2002、MUST、NRI评估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32.0%、42.6%、24.4%。发生并发症组病人的住院时间(P<0.001)及住院费用(P<0.001)明显高于未发生并发症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455,P=0.005)和NRI评分<97.5分(OR=2.194,P=0.021)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382,95%CI 1.228~4.620,P=0.010)、NRI评分<97.5分(OR=2.067,95%CI 1.012~4.221,P=0.048)、手术时间≥180 min(OR=2.383,95%CI 1.149~4.939,P=0.020)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模型中,风险分数(0~3)对应的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16.5%、34.9%、48.4%、75.0%。结论相较NRS2002和MUST,建议结直肠癌病人入院时使用NRI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早干预治疗。 姬彦彬 沈通一 马兵伟 叶小军 黄冬冬 庄成乐 贾震易 余震关键词:结直肠癌 腹腔镜 并发症 国产涤纶补片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观察国产涤纶补片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1—3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40例腹股沟疝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使用国产涤纶补片,对照组20例使用进口补片。两组患者均选用Lichtenstein手术方式,对术后的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复发、切口裂开及发生排异反应。两组患者术后5d、1个月、3个月时均能直立行走,伤口内无硬节,且切口愈合情况良好。术前两组患者的WBC、PLT、血K+、血Na+、血Cl+等水平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除WBC、总胆红素、尿素氮水平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压痛、切口疼痛情况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涤纶补片在短期有效性指标上同进口补片无差异,国产涤纶补片为一种安全的修补材料。 李波 狄建忠 贾震易 胡志军 樊友本 邹扬关键词:腹股沟 疼痛 外科手术 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对老年胃肠手术临床结局预测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手术中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Onodera's 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OPNI)与术后临床结局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30例老年胃肠手术患者,收集年龄、性别、术前实验室指标、手术情况及临床结局等临床资料。以目前广为认可的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评分为标准,获取OPNI的最佳界值。应用卡方、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观察OPNI、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和白蛋白与住院期间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混杂因素,用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建立模型验证OPNI与术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结果OPNI的最佳界值为41.25,曲线下面积为0.682,灵敏度72.7%,特异性59.9%,基于OPNI的营养不良(OPNI<41.25)发生率为50%(115/230)。单因素分析显示,OPNI<41.25的患者较OPNI≥41.25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死亡率:8.70%比2.61%,P=0.046;并发症:20.00%比9.57%,P=0.026),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11.17 d比8.49 d,P=0.009);GNRI<98者较GNRI≥98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10.71 d比7.55 d,P=0.001),而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35 g/L者与白蛋白≥35 g/L者相比,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证实,OPNI<41.25是术后并发症发生和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发症:OR:2.660,95%CI:1.079~6.557,P=0.034;术后住院时间:R^(2)=0.135,回归系数=2.73,P=0.047),其中并发症回归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95%CI:0.741~0.882);GNRI<98仅为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R^(2)=0.134,回归系数=2.797,P=0.049)。结论OPNI是老年胃肠手术后不良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以41.25为界值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周晓月 刘若涛 吴越 贾震易关键词:老年 胃肠手术 术前营养筛查工具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6 2012年 术前营养筛查常使用含多个复合指标的筛查工具,如主观全面评定法、微型营养评定、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营养风险指数及营养风险筛查2002等。营养筛查工具的临床意义不仅在于评估病人的术前营养状况,更主要在于预测病人的临床结局,判断病人是否能从营养支持中获益。营养风险筛查2002是目前术前营养筛查的首选工具。 秦环龙 贾震易关键词:营养风险筛查2002 家庭肠外营养在晚期癌性肠梗阻中的应用分析 贾震易 杨俊 秦环龙PBL教学法在五年制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观察PBL教学模式在五年制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7~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3系为研究组,2004~2006级五年制临床医学3系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PBL教学模式,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比较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并分析不同试题类型的得分情况,采用问卷调查以评估学生反馈。结果研究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优良率及及格率亦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应用类试题及PBL授课章节试题的得分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内普通外科考试中PBL授课章节试题的得分率高于其他章节试题的得分率。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PBL教学更感兴趣。对其评价亦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结论 PBL教学法激发了五年制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有助于加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高理论考试成绩,是外科临床教学中理想的教学方法。 贾震易 阎钧 李仲南 王志刚 邹扬关键词:PBL 外科学 教学 大鼠肠上皮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后基因表达谱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大鼠肠上皮细胞(IEC)缺血缺氧后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寻找与IEC损伤相关的基因.方法:建立缺血缺氧大鼠IEC的实验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缺血组、缺氧组和缺血缺氧组.荧光逆转录标记mRNA,采用大鼠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正常IEC与缺血组、缺氧组及缺血缺氧组IEC基因表达谱,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与正常IEC相比,缺血组基因表达有差异的共207组,其中132组下调,75组上调;缺氧组基因表达有差异的共168组,其中84组下调,84组上调;缺血缺氧组基因表达有差异的共321组,其中97组下调,224组上调.结论: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了与IEC缺血缺氧损伤密切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阐明这方面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贾震易 秦环龙关键词:缺氧损伤 细胞缺血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 缺血缺氧 肠上皮细胞 缺氧大鼠 肠外营养多腔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 被引量:27 2022年 肠外营养是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国内外指南中一致推荐规范应用“全合一”模式。肠外营养多腔袋将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等营养素分组封装于2个或3个腔组成的非聚氯乙烯软袋中,在使用时将内腔分隔带打开。多腔袋制剂有多种规格,具有处方合理、质量标准严格、即开即用等特点,可减少处方和配制差错,减少血流感染,满足多数患者的临床营养需求。针对肠外营养多腔袋在国内临床应用中的不规范现象,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组织国内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消化科、老年医学、营养科、临床药学和循证医学等领域专家,遵循最新临床指南编撰国际标准,收集肠外营养多腔袋临床最新证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或共识,结合中国专家临床经验等,撰写本共识。遵循改良Delphi原则,首轮由40名专家对23条推荐意见进行逐条讨论及修改,二轮由219名专家进行投票并提出修改建议,每条推荐意见需获得≥90%的赞成率方为成立。希望本共识能够推动肠外营养多腔袋的合理应用。 无 朱明炜 杨桦 陈伟 江华 高纯 赵彬 王新颖 彭俊生 唐云 尤丕聪 周建平 靖昌庆 陈莲珍 陈志康 康维明 崔红元 贾震易 李子建关键词:胃肠外营养 营养支持 全合一 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对外科重症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 观察添加谷氨酰胺(Gin)的肠外营养(PN)对外科重症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验证其治疗效果,并比较不同剂量谷氨酰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队列研究.筛选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上海市... 贾震易 杨俊 沈通一 余震 王胜 秦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