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文静

作品数:33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语言文字
  • 16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0篇雕龙
  • 20篇文心
  • 20篇文心雕龙
  • 17篇《文心雕龙》
  • 10篇英译
  • 8篇文论
  • 8篇误读
  • 7篇翻译
  • 6篇中国文论
  • 6篇国文
  • 5篇译介
  • 5篇元范畴
  • 4篇英语
  • 4篇跨语际
  • 3篇英语世界
  • 3篇外译
  • 3篇汉学
  • 2篇学科
  • 2篇中国传统文论
  • 2篇神思

机构

  • 30篇江苏大学
  • 6篇复旦大学
  • 6篇扬州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美国德州大学

作者

  • 31篇戴文静
  • 2篇任晓霏
  • 1篇李崇月
  • 1篇陈军

传媒

  • 3篇燕山大学学报...
  • 2篇文学评论
  • 2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中国文学批评
  • 2篇语文学刊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江苏外语教学...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赋》海外英译及其接受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作为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文学创作理论的重要著作,陆机的《文赋》对后世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海内外对“中国经典”关注越来越多,《文赋》在这一热潮中日益成为海外学人研究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命题。本文借助世界最大联机书目数据库WorldCat、全球最大在线读书社区Goodreads和亚马逊图书网站及其他相关书评,考察《文赋》八个英译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及其接受情况,廓清《文赋》在海外的译介现状。以期反思中国典籍外译及传播过程中的现存不足,为中国文论“走出去”提供镜鉴。
戴文静吕检生
关键词:《文赋》英译
英语世界《文选》译介与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自20世纪初阿瑟·韦利首次译介《文选》以来,英语世界《文选》的译介与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程。本文选取11个英语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文选》节译本,历时梳理《文选》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厘清不同阶段的译介特征及重大发现。研究发现,随着中西学术交流步伐的加快,英语世界《文选》的译介与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一开始的译介逐步深入到《文选》的本体研究,内容涉及作品阐释、文体分类、编撰和选录标准等方面,与国内“新文选学”研究内容趋同,可相互参益,且在版本、注释、校勘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中西学者应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语言与文化优势,构建健全的中西学术交流话语体系,助推英语世界《文选》全译本的诞生,进而切实有效地促进英语世界“选学”新发展。
戴文静袁吉利
关键词:《文选》英语世界译介
刘勰古典主义思想的跨语际之辨
2024年
国内外学者对刘勰古典主义者这一身份标签的界定莫衷一是。为此,将刘勰古典主义者文化身份问题置于海外汉学视域下加以整体观照,通过中西文论的双向阐释,对刘勰古典主义思想中的“文用之辨”“古今之辨”和“奇正之辨”深入剖析,辨驳海外汉学视域中有关“刘勰是不彻底的古典主义者”“刘勰的古典主义是一种文学退化历史观”以及“刘勰对待《楚辞》的态度偏离儒家正统文学观”等观点。在中西文论的互通与互识之中,解构刘勰古典主义者的文化身份,为系统识解刘勰古典主义思想的内在机理、促进中西文论的生成性比较与对话提供借鉴。
戴文静
关键词:文心雕龙古典主义误读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构建——辅以语料库的EAP教学模式
2015年
文章以高等教育国际化走势及国际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背景,从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改现状出发,结合校本特色,提出"EGP+EAP+ELE"的大学英语课程优化建设以及在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设置辅以语料库的EAP教学模式的构想,并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师资培训、教学评估等层面对其进行具体构建,以期对深化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改以及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所启示。
戴文静任晓霏
关键词:课程构建语料库EAP教学模式
《文心雕龙》元范畴“气”的英译及其变异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重要的元范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文“气”评诗论文,极大地推动了“气”范畴在古代文学理批评中的成熟运用。本文将《文心雕龙》中的“气”置于海外汉学的言述场域中,考量《文心雕龙》中“气”范畴的各类英译诠释,揭橥其英译过程中变异的汉学形态及其变异策略。研究发现海外汉学家在《文心雕龙》元范畴“气”英译过程中采取了语词符号层面的陌生化变异、语义层面的可读性变异及意义层面的阐释性变异。以陌生化变异激发视域关注;以语义变异增强译文可读;以阐释变异回归拓展原义。这些变异策略不仅具有积极的跨文化传播意义,为中国文论外译提供方法论意义,也为中国文论的海外言述场域打开了全新的阐述空间和意义生长点。
戴文静
关键词:《文心雕龙》英译汉学
《文心雕龙》核心范畴“情”的海外书写与误读
2021年
《文心雕龙》五十篇中几乎没有一篇不涉及"情"这一概念,"情"可谓《文心雕龙》的核心范畴。审思海外汉学言述场域中《文心雕龙》范畴"情"的各类英译诠释、解析及其背后所指,并在中西文论的双向阐释中察同比异,解蔽海外汉学中"情"的误读及其成因,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情"义是建立在一元论、非虚构诗学思想基础之上,"情"中有"理",受"礼"约制,这与西方建立在现象与本质、现实与虚构对立基础上的二元论诗学思想有着本质不同。由此可见,海外汉学研究应回归中国文论本身,从原典考证入手,在中西文论的双向阐释中,察同比异,才能"至精而后阐其妙"。
戴文静
关键词:《文心雕龙》英译
刘勰文道思想的跨语际译释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由“原道”英译分歧引发的学术思考切入,通过拨清“原道”本义的迷雾,解蔽西方汉学语境下的误读与洞见,藉以澄明刘勰文道思想中隐而未彰的义理。研究发现,吉译、戈译、黄译、宇文译、梅译和康、张译,都以超验所指或宗教上的人格神替代“道”,这些对“道”义的重构而导致西方文化语境下“道”义的缺席与变位,实际上是对刘勰文道思想的误读。中国文论核心思想的外译,应参酌原典,保证其要义不失真的同时,尽可能厘清诸概念间的逻辑关联,避免产生肤表不切的比附或征用。此外,客观体认误读及其背后的哲学所指,考虑其在新文化和理论语境中的有效性,给予其适当的跨文化阐释或注释,才能在中西文论间达成真正的沟通与交流。
戴文静
关键词:文道《文心雕龙》跨语际误读
音义相切 声情相谐——苏轼诗词译本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诗词所独具的诵读性及意蕴感的语言特质使其成为音义学研究的最佳素材。本研究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在梳理中西音义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借助最新语音语料库手段,从音韵、节奏、音义联觉等方面进行小型实证研究,并进行客观数理分析,探索其韵律格局、译者风格与美学价值。通过研究发现,相比之下许渊冲译本在音韵、节奏、音义联觉等方面的把控达到了音义最佳的契合点。
戴文静
关键词:诗词翻译
现代阐释学视角下中国文论外译研究--以《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作为中华文论龙祖的《文心雕龙》被公认为最宜优先成为重新诠释、现代应用、向外输出的文学理论。本文通过梳理《文心雕龙》的译介谱系,考察《文心雕龙》三个代表性译本,发现施友忠采取的“译释并举”和宇文所安采取的“译评相融”的翻译策略侧重于译本的学术性阐释,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学术价值,更易引起海外学界及汉学家的关注和探讨,有助于推进《文心雕龙》海外传译的经典化进程,为中西文论的平等对话铺设道路;而偏向于大众读者优先的黄兆杰倾向于采用文化性阐释策略,更侧重于译本的现代审美价值及文化取向,他的译本优雅可读,通俗易懂,对《文心雕龙》海外传译的普及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文心雕龙》译声复调,针对不同读者对象的各译本互为补充,不同层次译本的复调调和可以满足不同审美层次受众的需求,有利于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在异域的传播与接受,为海外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
戴文静
关键词:文心雕龙中国文论译介龙学
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理论范畴“比兴”的译释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从跨学科的研究角度探究《文心雕龙·比兴》篇名及理论范畴“比兴”定义之英译所引发文字层面的学术思考,并分别从比兴的语义结构、语义性质及语义内涵三个层面,参酌刘勰“比兴观”的本义,对比兴言述场域中的翻译及阐释进行观照,解蔽其中的误读与局限、合理与创见,以拓展中国传统“比兴”说的理论阐述空间。
戴文静
关键词:比兴隐喻翻译《文心雕龙》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