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向东
- 作品数:102 被引量:431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北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应力型数据可作为华北地区有限元数值模拟的重要约束
- <正> 位于东经106°—124°,北纬31°—42°的华北地区,包括三个二级地块:燕山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与华北平原地块,这三个地块的地质构造差异很大:鄂尔多斯地块是一个刚性很大且很稳定的克拉通盆地,它的四周除西南边界受...
- 冯向东魏东平
-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5.1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 2024年
- 2020年唐山古冶5.1级地震是唐山地区继1995年古冶M5.0地震以后时隔20多年发生的又一次超过5级的地震,但有关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尚无准确判定,这增加了唐山地区未来地震危险区域的判断难度。文中基于唐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分析,结合震后应急科学考察、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区域形变场数据、震源参数和小地震重定位等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唐山古冶地震的地表宏观震害呈NE向和NW向十字交叉形态,震害和应力集中区域内只有NW向的抹轴峪断裂为一条中更新世断层,NE向的唐山-古冶断裂是区域最重要的全新世活动断层,且2条共轭断层的性质与唐山古冶地震的震源参数和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由于唐山断裂带呈右旋走滑运动且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唐山-古冶断裂在向E扩展过程中受到青龙山复背斜的阻挡,深部资料显示青龙山复背斜是区域物性差异的分界部位,因此综合判定唐山-古冶断裂和抹轴峪断裂为唐山古冶地震的共轭发震断层。唐山古冶地震是华北平原一次典型的中等强度走滑型地震。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华北平原内的地震以走滑型为主,这是华北克拉通对来自青藏高原向E扩展的远程效应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向W俯冲共同作用下的应变响应。
- 曹筠周依高晨刘书峰陈安张素欣冯向东吴鹏陈肇东
- 关键词:发震断层
- 弱震区应力场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
- <正>地震活动资料表明:苏州市及周围邻近地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现代仅仅有中小震活动。已经布设有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上海市数字地震台网,比较而言苏州附近是全国地震台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采用层状介质点源位...
- 刁桂苓孙晴阎俊岗冯向东王晓山
- 文献传递
- 用现今小震研究1830年磁县地震的震源断层
- 1830年磁县71/2地震是有记录以来发生在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最大的一次地震.根据现今小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的研究,利用万永革等(2008)提出的方法对磁县地震震源断层的几何结构以及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震源断层的运动方式进...
- 王晓山刁桂苓冯向东
- 关键词:发震构造震源位置震源机制构造应力场
- 文献传递
- 1290年内蒙古宁城西6 3/4级地震震源断层
- <正>地震仪器观测至今不过百年,大陆强烈地震的重复率低,必须具有长期的历史资料才能分析活动规律。几千年来著就了我国极其浩繁而又丰富的地震史料。为把仅限于宏观现象描述的地震史料,转化成具有基本参数的地震,以便与仪器观测资料...
- 杨家亮刁桂苓边庆凯冯向东王晓山孙丽娜孟立朋
- 文献传递
- 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海原大地震断层面参数被引量:2
- 2012年
- 目前,测定地震震源机制解较多地通过P波初动、体波波形、面波波形和大地测量数据,然而针对中国测震台网建设之前发生的历史地震,利用以上方法测定震源机制解比较困难。随着测震台网的逐步完善,历史大震发震断层面及其附近监测到的小震数量越来越多,且随着地震主事件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在地震学中的应用,小震定位精度越来越高,使得利用小震震源位置的空间分布较精确地描绘断层的几何形态成为可能。本研究根据小震的位置利用模拟退火全局搜索和高斯牛顿局部搜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1920年海原8坭级地震的断层面走向和倾角,并根据大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参数得到断层面滑动角的估计。
- 曾宪伟刁桂苓冯向东王晓山
- 关键词:断层面区域应力场小震震源机制解双差定位法大地测量数据
- 应力型数据可作为华北地区有限元数值模拟的重要约束
- 首先建立华北地区三维岩石层模型,包括上地壳、下地壳、固体上地幔三层,我们采用一维稳定热传导模型,并利用该地区热流资料建立岩石层的三维温度分布,进而利用方程ρT(z)=ρ0[1-αT(z)]得到其三维密度分布,其中ρ0是摄...
- 冯向东魏东平
- 关键词:岩石层有限元数值模拟
- 文献传递
- 2020年唐山5.1级地震发震背景分析
- 2023年
- 1976年唐山7.8级震后40多年,地处唐山断裂东北端点的古冶发生了2020年7月12日5.1级中强地震。本文综合构造背景、多年小震时空图像背景、多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同时根据现场考察等资料以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分析这次地震的多元发震背景。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震断裂为与唐山断裂带共轭的抹轴峪断裂,未来该区域仍具有一定发震风险。通过此次研究,对唐山老震区孕震构造背景有了新的认识。
- 唐杰张素欣张素欣孙丽娜冯向东边庆凯
- 关键词:震源机制
- 河北易县M_L3.8、3.3地震同震形变响应及其震源机制被引量:5
- 2011年
- 2010年7月30日河北省易县相继发生ML3.8、3.3地震,震中距离易县地震台仅7km,震中附近主要以形变观测台站为主。虽然地震震级相对较小,但是12个形变测项均有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这在中小地震的同震响应分析中是较为突出的震例。根据河北台网的地震波形资料对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根据速报震中和重新定位震中分别计算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震源断层初步断定为NEE向断层,断层表现为正断兼右旋走滑。
- 马栋冯向东张素欣王晓山李均良王想
- 关键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地震重新定位
- 1668年郯城大地震震源断层三维特征反演被引量:10
- 2013年
- 1668年在山东郯城附近发生的8(1/2)级巨大地震,是有史料记载以来发生在中国东部的最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郯庐断裂带山东区段,震源区现代小震依然频繁.本文以震源区附近重新定位的百余个现今中小地震基本参数,反演得到1668年郯城8(1/2)级大震震源断层产状:震源断层走向21.6°,倾角为89.5°,滑动角为148.9°,震源断层长度约180 km,下界深度约为32 km,上界埋深约为4 km左右,为北北东走向直立的右旋近走滑断层.震源断层在地壳浅表对应沂沭断裂带东地堑的安丘—莒县断裂(F5).根据8(1/2)级大震地表地震断层和烈度分布研究成果对反演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震源区地震深度分布、地震波速度剖面等对8(1/2)级地震的基本参数进行了讨论,认为各种结果之间能够相互验证,反演获得了理想结果.研究证明,对于震源区现代中小地震资料丰富的历史大地震,用该方法反演震源断层三维产状和错动性质是可行的.
- 周翠英刁桂苓耿杰李永红许萍胡新亮冯向东李冬梅
- 关键词:区域应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