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涛
- 作品数:58 被引量:10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更多>>
- 水体中铀的光催化剂研究进展
- 2024年
- 近年来,半导体光催化方法在水体还原提铀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光催化由于有着污染性较小、使用能源少、材料再利用率高等优点,已成为近年研究水体还原提铀的一个重要方向,并且也有核废水处理、海水提铀的潜力。本文综述了光催化还原铀的机理及其催化剂材料的特性、合成和分类方法,为了使分类更加直观具体,依据材料的主要组成元素或成分而不是结构进行分类,将其分为二氧化钛及其改性复合材料、石墨相氮化碳及其衍生物、铋系光催化剂、半导体金属硫化物光催化剂等。同时,分析了不同光催化剂的优缺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为光催化还原提铀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 田亚希于涛
- 关键词:光催化光化学催化剂
- 一种水样中氘氚的富集回收装置及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样中氘氚的富集回收装置及方法,涉及核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其包括:加热装置,其用于对水样进行加热气化;精馏装置,其用于将水样中的氘氚组分向下迁移,氕组分向上迁移;回流装置,其用于将从精馏装置中扩散出来的蒸气...
- 于涛 余豪奇 叶剑华 尧乐乐
- 铜在钠基膨润土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主要研究铜(Cu(Ⅱ))在钠基膨润土上的吸附行为,通过pH、接触时间、离子强度、温度、腐殖酸等不同条件对铜在膨润土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6 h后可达到吸附动态平衡,pH对吸附效率的影响明显。背景阳离子对吸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pH时,腐殖酸存在对吸附效率影响不同。温度实验表明高温有利于吸附,以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吸附进行描述,热力学函数计算表明,Cu(Ⅱ)在钠基膨润土上的吸附是吸热且自发的过程。
- 潘涛于涛李松
- 关键词:铜膨润土动力学热力学
- Eu(Ⅲ)在去有机质红壤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 高放废物处置的外层围岩选择决定了缓冲回填材料的类型,而对不同材料吸附放射性核素的性能的研究,是整个核燃料循环体系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红壤一般富含无机成分如氧化铁,以及腐殖质等有机成成分,离子交换能力差。有机质的存在,使红...
- 于涛耿彦霞夏天
- 关键词:红壤有机质
- 文献传递
- 柠檬酸改性竹纤维的制备及其对Eu(Ⅲ)吸附行为的研究
- 本文制备了柠檬酸改性竹纤维,使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Eu(Ⅲ)在改性竹纤维上的吸附行为,并探讨了pH、离子强度、腐殖酸、接触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对天然竹纤维和改性竹纤维进行了SEM、XRD、热重和FTIR表征,...
- 杨俊于涛
- 关键词:竹纤维
- 文献传递
- P_(507)固相萃取分离富集ICP—AES法测定离子型稀土矿石中15个稀土元素被引量:4
- 2005年
- 用2-乙基己基磷酸单乙己酯(P507)为固相萃取剂,微色谱柱分离矿石中基体元素,富集稀土元素,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15个稀土元素含量.用单因素法优化ICP工作参数.实验表明,在pH=2.5的酸性介质中,15个稀土元素的回收率均在92.4%~1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46%~15.58%;各稀土元素的检测限在 0.000 6~0.008 4 μg/mL之间.
- 于涛罗明标刘艳
- 关键词:固相萃取稀土ICP-AES法稀土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P507离子型
- 一种自动化光催化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化光催化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其中,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强光条件下,闭合第一继电器,蠕动泵开始运转,运行光催化反应,完成光催化试验的第一阶段;若光源条件变为弱光,则断开第一继电器,光源满足强光条件后,...
- 于涛 田亚希
- 一种磁性磷酸活化竹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性磷酸活化竹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属于污水处理修复新材料领域,其采用水热法,加入铁源,以天然竹纤维为基体材料,将磷酸作为介质,无氧条件下高温热解碳化制得磷酸活化竹炭,称取磷酸化竹炭,加入分散剂,柠檬酸...
- 于涛杨俊
- 文献传递
- 一种定性分析水相中含铀化合物形态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性分析水相中含铀化合物形态的方法,包括:对待分析的样液进行过滤,得到待测液;对待测液采用电喷雾正模式进行电离,得到一级扫描质谱图;对一级质谱图中得到的离子信号进行二级质谱扫描,使其被90V至200V能量...
- 曾凯刘峙嵘于涛罗明标
- 文献传递
-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多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而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国内高校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在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也相对较少。基于这种情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改革育人制度和完善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 张怀强李丽于涛李小燕
-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成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