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渭清

作品数:69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文学
  • 8篇文化科学
  • 5篇哲学宗教
  • 4篇历史地理
  • 3篇语言文字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艺术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1篇人格
  • 10篇诗经
  • 9篇《诗经》
  • 8篇文化
  • 7篇《白鹿原》
  • 5篇文学
  • 5篇伦理
  • 3篇意蕴
  • 3篇人文
  • 3篇神话
  • 3篇人格面具
  • 3篇鹿子
  • 3篇面具
  • 3篇管窥
  • 3篇白嘉轩
  • 2篇性学
  • 2篇叙事
  • 2篇研究性
  • 2篇研究性学习
  • 2篇遗迹

机构

  • 55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5篇王渭清
  • 2篇赵德利
  • 1篇王应龙
  • 1篇代纪东

传媒

  • 11篇宝鸡文理学院...
  • 3篇华夏文化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3篇诗经研究丛刊
  • 2篇社会科学家
  • 2篇社科纵横
  • 2篇榆林学院学报
  • 2篇西安文理学院...
  • 2篇传承
  • 2篇人民论坛(中...
  • 1篇青海师专学报
  • 1篇当代戏剧
  • 1篇当代文坛
  • 1篇贵州文史丛刊
  • 1篇电影评介
  • 1篇唐都学刊
  • 1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沧桑
  • 1篇农业考古
  • 1篇通化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7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1
  • 3篇1999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圆活与尚趣——佛禅与苏轼诗歌的美学风格刍议被引量:1
2016年
佛禅文化对苏轼诗歌美学风格有两大影响:一是佛家对"活法"的追求,促成了苏轼诗歌创作爽利灵动、圆熟通俗的圆活流转之美;二是禅门宗风的反常合道、游戏三昧、禅悟机峰促成了苏轼诗歌富含奇趣、谐趣和理趣的审美风貌。
王渭清
关键词:苏轼诗歌佛禅圆活
从“陈宝”之“陈”到“宝鸡”之“鸡”的文化解读被引量:2
2008年
王渭清
关键词:文化解读历史文化文化学
《白鹿原》象征美管窥被引量:1
1999年
王渭清
关键词:《白鹿原》人格面具白嘉轩集体无意识符号性
从鹿三父子的人格悲剧看《白鹿原》的人格治疗学意义被引量:4
2005年
文学是“人学”,《白鹿原》作为一部民族的“心灵秘史”,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将其上升到文化原型符号的高度,揭示人类个体人格发展中的悲剧。其中,鹿三和黑娃父子的悲剧是超越自卑者的悲剧,他们的生命历程对当今个体人格的的健全发展具有一种人格治疗学意义,从而形象地印证了文学的治心功能。
王渭清代纪东
关键词:《白鹿原》黑娃自卑情结人格悲剧
《汉语大字典》“送”字义项拾补
2011年
本文通过辨析《诗经》中"送"字的语义,为《汉语大字典》"送"字"在后追赶"一义增加"追求"和"跟"两个引申义。
王渭清
关键词:《诗经》
诗经所见周代礼俗与关中西部人文资源开发论纲
2005年
关中西部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而作为周代礼乐文化载体的《诗经》所反映的周代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性格,在关中西部民间有大量的遗存;将这些文化遗存进行发掘和批判清理,不但对西部人文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也对于实现关中西部人的现代转型、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渭清
关键词:《诗经》人文资源开发
灵与肉双重欲求冲突中的苦魂——《白鹿原》与《古船》中女性形象的个案比较阐释被引量:1
2007年
王渭清赵德利
关键词:《白鹿原》《古船》个案比较女性形象中国当代文学史
人类向善求美的神话寓言──《白鹿原》主题象征意蕴探析被引量:1
1999年
《白鹿原》以“白鹿”意象为中心,以白灵和朱先生形象为依托,构建了一个在小说中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神话寓言。从而通过神话理想与历史进程的悲剧性冲突烛照了人性的负面,呼唤着人类向善求美的集体无意识的伸张。
王渭清
关键词:《白鹿原》
般若中道智慧与苏轼的人格境界被引量:1
2004年
中道思想是大乘佛教般若学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它以“缘起性空”为理论前提 ,以“无分别”为破除执著的方法 ,以否定“边见” ,“不落二边”为核心思想 ,是一种不执著于矛盾任何一方 ,最终使人达到解脱的辩证思维方法和人生智慧。中道思想在苏轼诗丈中多有体现 ,对于苏轼儒、释、道三教圆融的人格建构具有重要的整合作用 ,并促成了苏轼超越有无之间、不即不离、无往而不乐的人生审美化境界。
王渭清
关键词:人格境界中道思想佛教文化
论苏轼人格境界的庄学渊源被引量:4
2004年
庄子思想对苏轼的人格境界影响颇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就认识论而言,苏轼接受庄子的相对主义理论,站在“道”的高度,以相对的眼光看待一切,安时处顺,一切顺任自然;其次,就价值论而言,苏轼接受庄子“无用方为大用”的思想,超越“有用”,追求闲适、优游自在的生活;再次,就修养论而言,苏轼静心养性,培养一颗处变不惊,旷达、虚静之心,深得庄学全生保真之旨;最后,就人生境界而论,苏轼追求“神人”、“圣人”、“至人”和“真人”的境界,摆脱世俗的忧患得失,追求庄子式的诗化人生。
王渭清杨海明
关键词:人格境界闲适诗化世俗虚静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