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燕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单光子
  • 3篇单光子发射
  • 3篇单光子发射计...
  • 3篇单光子发射计...
  • 3篇肿瘤
  • 3篇介入
  • 3篇护理
  • 3篇计算机断层
  • 3篇发射计算机
  • 3篇D-S
  • 3篇垂体
  • 2篇单光子发射计...
  • 2篇蛋白
  • 2篇心肌
  • 2篇侵袭性
  • 2篇侵袭性垂体瘤
  • 2篇综合征

机构

  • 12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石家庄市第二...
  • 4篇石家庄市人民...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李晓燕
  • 4篇郑庆厚
  • 4篇李鹏
  • 4篇李柳
  • 3篇张庆九
  • 3篇赵甫刚
  • 3篇李旭蕊
  • 2篇卢艳娥
  • 2篇牛素英
  • 2篇池伟伟
  • 2篇李娜
  • 1篇杜雯
  • 1篇赵秀杰
  • 1篇夏岳
  • 1篇梁莉
  • 1篇陈正立
  • 1篇赵红亮
  • 1篇李敏

传媒

  • 2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D-SPECT评估远程缺血预适应联合腺苷注射液在PCI患者中的作用
2024年
目的应用D-SPECT评价远程缺血预适应联合腺苷注射液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150例)和试验组(15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I术常规治疗,试验组在PCI术当日通过血压计袖带分别在左、右上臂充气至200 mmHg,持续加压5 min诱导2次远程缺血预适应,然后在患者PCI术中以50μg/(kg·min)泵入腺苷注射液至术毕,其他治疗同常规治疗组,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SYNTAXⅡ评分。应用静息D-SPECT+瑞加诺生负荷D-SPECT评估PCI术前及PCI术后7 d的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结果PCI术前2组患者心肌缺血节段数、心肌灌注总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7 d试验组的心肌缺血节段数、心肌灌注总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患者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联合腺苷注射液在PCI患者中应用安全有效。
李柳李敏郑庆厚李晓燕赵甫刚王硕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
PI3K、AKT和PTEN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PI3K、AKT、PTEN在侵袭性垂体瘤和非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三者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相关性。方法将58例手术切除垂体瘤标本分为侵袭性组31例和非侵袭组2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组标本中PI3K、AKT及PTEN的表达情况。结果 PI3K、AKT在侵袭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侵袭组(P均<0.05),PTEN在侵袭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非侵袭组(P<0.05)。在侵袭组中,PTEN与PI3K、AKT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9,P=0.029;r=-0.52,P=0.002),而PI3K与AKT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5,P=0.019)。结论侵袭性垂体瘤中PI3K、AKT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而PI3K与AKT表达呈正相关,为侵袭性垂体瘤提供了新的靶向治疗方向。
李鹏张庆九马法刘岚李旭蕊李晓燕
关键词:侵袭性垂体瘤PI3KAKTPTEN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抑郁焦虑状况评估及护理对策的研究
卢艳娥李娜牛素英杜雯池伟伟梁莉李晓燕
该研究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量表进行心理状态的评定,对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随机分组,干预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由专职护士从患者入院至出院进行系统心理护理干预,于入院时、第3d、第7d、第10d,进行动态...
关键词: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健康教育护理方案
p-mTOR、eIF4E、p-4EBP1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磷酸化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 target of rapamycin,p-mTOR)、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和磷酸化的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binding protein 1,p-4EBP1)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侵袭性垂体瘤患者52例和非侵袭性垂体瘤患者49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mTOR、eIF4E和p-4EBP1的表达,比较2组p-mTOR、eIF4E和p-4EBP1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三者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相关性。结果在侵袭性垂体瘤中p-mTOR、eIF4E和p-4EBP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08%、63.46%和67.31%,高于非侵袭性垂体瘤的48.98%、38.78%及3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侵袭性垂体瘤中p-mTOR、eIF4E与p-4EBP1表达呈正相关(r=0.520,P=0.000;r=0.360,P=0.041),eIF4E与p-4EBP1表达亦呈正相关(r=0.320,P=0.019)。结论在侵袭性垂体瘤中p-mTOR、eIF4E和p-4EBP1表达阳性率均高于非侵袭性垂体瘤,且在侵袭性垂体瘤中p-mTOR、eIF4E、p-4EBP1表达分别呈正相关。p-mTOR、eIF4E和p-4EBP1在垂体瘤的侵袭过程中可能发挥着促进其侵袭的作用。
李鹏张庆九李旭蕊马法刘岚李晓燕
关键词:垂体肿瘤他克莫司结合蛋白质类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2年
选择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给予患者循证护理,探讨护理效果。方法:本引进选择200例急性心肌梗死均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对其资料进行回顾,两组人数相同,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值显著,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际关系、情绪反应、睡眠质量及生理功能比对照组更优,两组对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态与对照组相比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值,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除了可以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之外还可以有效缩短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患者生存质量高,不良心理更轻,依从性更高,值得加大推广力度。
张慧杰李晓燕王思陈肖爱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应用瑞加诺生负荷D-SPECT评价定量血流分数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应用瑞加诺生负荷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dynamic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D-SPECT)评价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6月31日至2023年6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行择期PCI术的2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年龄(57.56±8.23)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100)和QFR组(n=100),试验采用双盲法进行。常规组根据医师经验行PCI术治疗,QFR组根据QFR测定结果行PCI治疗。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及PCI术后7 d,应用瑞加诺生负荷D-SPECT,分别采集短轴、垂直长轴、水平长轴的图像,计算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结果PCI术前两组患者心肌缺血节段数(7.59±3.14 vs.7.48±3.36,P=0.811)、心肌灌注总积分(15.87±7.61 vs.15.63±5.97,P=0.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FR组PCI术后7 d的心肌缺血节段数(5.58±3.36 vs.6.51±2.14,P=0.020)和心肌灌注总积分(10.55±4.41 vs.12.96±6.50,P=0.002)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应用QFR指导PCI可以更好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程度。
李柳李晓燕高志超郑庆厚赵甫刚王硕
PI3K/AKT/mTOR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在细胞调控中的作用被引量:10
2014年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2012年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285.91/10万,病死率180.54/10万,大约13%,呈上升趋势。肿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多被概括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基因点突变、基因扩增及染色体易位等使原癌基因活化、抑癌基因失活,同时DNA 修复基因亦失活,进而导致相关蛋白合成、信号传导过程及调控等出现障碍,使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促进了肿瘤发生发展。近些年来对于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 ( v-akt murine thy-m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发现其在各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包括细胞生存和凋亡、细胞周期调控、肿瘤转移及肿瘤血管生成等,起着重要作用。
李鹏王静怡李晓燕秦连菊
关键词:PI3K/AKT/MTOR细胞信号传导细胞调控肿瘤
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测异常灌注面积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研究静息+瑞加诺生负荷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D-SPECT)检测的异常灌注面积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需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脏专用机D-SPECT行静息+瑞加诺生负荷检测。按照瑞加诺生负荷D-SPECT时较静息检查时出现心肌节段性放射核素分布稀疏或者缺损的范围占比,将患者分为轻度缺血组(范围<10%)、中度缺血组(范围为10%~20%)、重度缺血组(范围>20%),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计算Gensini评分。结果重度缺血组患者Gensini评分为(55.70±20.60)分,高于中度缺血组的(41.88±28.07)分和轻度缺血组的(39.71±21.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缺血组和中度缺血组Gensin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缺血组的平均支架长度为(30.50±7.47)mm,高于轻度缺血组的(20.90±4.72)mm和中度缺血组的(23.50±3.8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缺血组和中度缺血组平均支架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静息+瑞加诺生负荷D-SPECT检测的异常灌注面积有助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需植入支架长度。
李柳郑庆厚高歌李晓燕陈勤聪王硕
关键词: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
PI3K、Akt和mTOR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磷酯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NFPAs)和功能性垂体腺瘤(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FPAs)中的表达。方法将120例垂体瘤标本分为侵袭性垂体瘤60例(其中NFPAs 30例,FPAs 30例)和非侵袭性垂体瘤60例(其中NFPAs 30例,FPAs 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NFPAs和FPAs标本中PI3K、Akt及mTOR的表达情况。结果侵袭性垂体瘤中PI3K、Akt在NFPAs组阳性率(83.33%、80.00%)高于FPAs组的阳性率(56.67%、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OR在2组中的阳性率(76.67%、6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侵袭性垂体瘤中PI3K、Akt在NFPAs组阳性率(60.00%、53.33%)高于FPAs组的阳性率(30.00%、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OR在两组中的阳性率(46.67%、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中PI3K、Akt表达均高于功能性垂体腺瘤组中,mTOR表达无差异。
李鹏张庆九马法刘岚李旭蕊李晓燕
关键词:垂体肿瘤蛋白激酶类
唑吡坦对中青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伴自述失眠患者的影响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观察唑吡坦对中青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SAP)伴自述失眠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青中年冠心病SAP伴自述失眠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9例。2组均给予SAP一般用药,治疗组在SAP一般用药基础上加用唑吡坦10 mg睡前口服,对照组则给予同等样式安慰剂。治疗4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C反应蛋白(CRP)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评价SAP治疗效果。并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公式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H-FABP、CRP和Lp-PLA2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H-FABP、CRP和Lp-PLA2水平均有所下降,但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PSQI各因子及总计评分均有下降,但对照组下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较前下降明显(P<0.05),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自述失眠临床总有效率为91.5%,优于对照组的67.8%(P<0.05);治疗组SAP治疗总有效率为91.5%,优于对照组的71.2%(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8%和5.1%(P>0.05),2组均无明显影响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唑吡坦治疗中青年冠心病SAP伴自述失眠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SAP治疗效果和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王会军李晓燕赵秀杰陈正立夏岳贾玮玲赵红亮
关键词:唑吡坦稳定性心绞痛脂肪酸结合蛋白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