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 作品数:59 被引量:298H指数:11
- 供职机构: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综合治疗效果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并评价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11年2月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64例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后期指导功能锻炼的综合性治疗方法,观察并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有效率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随访2个月,研究组的有效率为10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50%(P<0.01)。结论综合性治疗方法在治疗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李斌黄家文郭娟吴奇峰张宗军曾子芳
- 关键词:二氯乙烷中毒中毒性脑病高压氧治疗功能锻炼
- 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肌电图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肌电图动态变化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19例,对比发病6、8个月时的神经肌电图动态变化,观察末端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各指标及肌电检查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时限、安静时自发电位发生情况。结果发病6个月时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3个观察指标与正常参考值比较,至少出现1个指标异常(P<0.05);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感觉传导波幅、传导速度与正常参考值比较,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P<0.05);肌电检查表现为MUAP不能引出、时限延长及安静时自发电位增多;但发病8个月比6个月时神经肌电图各观察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慢性正己烷中毒导致周围神经损害是明确的,但神经肌电图改善较慢,应延长其检查间期,以免给患者增加伤痛及经济负担。
- 刘庆凤黄丽蓉李斌邓小峰曾子芳
- 关键词:正己烷中毒周围神经病神经肌电图
- 中药熏洗治疗慢性正己烷中毒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4年
- 将2008—2013年我院确诊职业性慢性中度或重度正己烷中毒患者48例,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6例)。经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疗程为3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神经病变证候评分,检测神经传导速度。中药熏洗组在改善麻木、疼痛、多汗等临床神经病变证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在肌力、跟腱反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中药熏洗为慢性正己烷中毒周围神经损伤后促进神经康复及肢体功能重建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
- 邓小峰王海兰梁伟辉吴奇峰陈新梅曾子芳李斌
- 关键词:正己烷中毒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熏洗神经传导速度
- 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与肝功能损害相关分析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肝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为探索其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对32例确诊为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在入院时采血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流式细胞仪上运用双标法检测)及肝功能检测,比较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参考值的差异,并与肝功能损害观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皮疹类型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之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外周血成熟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CD3^+CD8^+)百分数明显升高,CD4^+T淋巴细胞(CD3^+CD4^+)、NK细胞(CD3^-CD_(16+56)^+)、B淋巴细胞(CD19^+)亚群百分数、CD4^+/CD8^+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谷酰转肽酶与成熟T淋巴细胞(CD3^+)百分数存在正的线性相关关系;胆碱酯酶、白蛋白与淋巴细胞、CD3^+细胞百分数均存在负的线性相关关系。[结论]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肝功能损害与细胞免疫系统的活跃存在相关关系。
- 吴奇峰赵娜李聪梁伟辉邓小峰李斌曾子芳
- 关键词: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淋巴细胞亚群肝功能损害
- 特异性肺纤维化和体液免疫指标对尘肺病晋期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特异性肺纤维化和体液免疫指标对于尘肺晋期进展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以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尘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晋期分为晋期组(27例)与对照组(27例),收集2组患者首次诊断和晋期诊断时的特异性肺纤维化指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单胺氧化酶(MAO)、铜蓝蛋白(CP)和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3(C3)、补体4(C4)、C反应蛋白(CRP)的检查结果。计量资料采用以中位数和第25、75百分位数描述,采用秩和检验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晋期组晋期诊断时ACE活力和CP、C3、C4、IgG水平均高于首次诊断[94.00(69.00,123.00)vs 68.00(46.80,89.00)U/L,322.90(274.00,411.80)vs 283.80(248.00,336.00)mg/L,1.33(1.16,1.51)vs 1.12(0.93,1.31)g/L,0.33(0.28,0.37)vs 0.28(0.22,0.34)g/L,12.31(10.56,14.14)vs 10.24(9.08,11.90)g/L,P<0.05)]。晋期组晋期诊断时与首次诊断时的ACE、C3、C4和IgG的指标差值分别高于对照组相应的指标差值[30.00(-2.50,44.20)vs-8.00(-42.00,11.00)U/L,0.20(0.12,0.31)vs-0.14(-0.29,0.06)g/L,0.05(-0.01,0.08)vs0.01(-0.02,0.04)g/L,1.02(-0.61,3.81)vs 0.70(-3.59,1.53)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晋期诊断和首次诊断时C3和ACE的指标差值越大者,发生尘肺病晋期的危险性越高(P<0.05)。结论晋期组患者存在肺纤维化持续加重和体液免疫亢进。特异性肺纤维化和体液免疫指标对尘肺晋期进展的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需要动态监测、综合分析。
- 邓小峰郑倩玲梁伟辉张莹李斌曾子芳吴奇峰
- 关键词:尘肺病肺纤维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铜蓝蛋白补体
- 职业性亚急性重度1,2-二氯乙烷中毒致死1例诊治体会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 通过对1例职业性亚急性重度1,2-二氯乙烷中毒致死的诊疗经过进行分析,探讨对职业性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诊治经验教训。方法 对本病例进行病情复习和总结。结果 本病例的诊断与职业性1,2-二氯乙烷中毒诊断标准相符,常规保守治疗方案效果不理想。结论 对本类病例进行职业病诊断慎重考虑病程进展,不宜过早下诊断结论,同时应摸索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以更有利于对此类中毒患者的治疗。
- 黄家文巫带花李斌曾子芳
- 急性有机锡中毒性脑病38例的临床表现及血钾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分析38例急性有机锡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血钾变化,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和诊疗工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38例急性有机锡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钾变化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临床特点,比较治疗前后血钾变化及低血钾程度与中毒轻重的关系。结果 38例急性有机锡中毒性脑病患者临床表现中腱反射减弱者、头晕头痛者及睡眠障碍者较常见,分别占92.11%、89.47%及71.45%;治疗前38例患者血钾平均(2.87±0.41)mmol/L,治疗10 d后血钾水平明显升高,平均(3.92±0.6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1,P<0.01)。且低血钾程度与中毒轻重呈正相关(r=0.026,P<0.05)。结论急性有机锡中毒性脑病患者临床常有腱反射减弱、头晕头痛及睡眠障碍等表现,血钾水平可作为病情判断及治疗评价的指标。
- 李斌郭娟黄家文曾子芳吴奇峰张宗军邓小峰
- 关键词:低血钾
- 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相关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研究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为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方法采用双标法在流式细胞仪上对14例确诊为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的患者(其中9例为剥脱性皮炎、5例为多形红斑)在入院时及治疗2~3月后(停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肝功能指标检测,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参考值相比,治疗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肝损伤,治疗后患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患者治疗前后的CD3+细胞、CD8+T细胞(CD3+CD8+)百分数均高于正常参考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3~6.841,P<0.05或0.01);而CD4+T细胞(CD3+CD4+)、NK细胞[CD3-CD(16+56)+]、B淋巴细胞(CD3-CD19+)百分数、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参考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或Z=-14.49^-2.310,P<0.05或0.01)。与治疗前比较,剥脱性皮炎患者治疗后的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百分数降低,趋于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4、2.877,P<0.05);其他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红斑患者各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入院时相比,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A(Ig A)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6、2.293,P<0.05);免疫球蛋白G(Ig G)水平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3,P>0.05)。治疗前谷酰转肽酶水平与成熟T淋巴细胞(CD3+)、CD8+T细胞百分数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496、0.470,P<0.05);胆碱酯酶、白蛋白等指标与成熟T淋巴细胞、CD8+T细胞百分数均存在负相关关系(r=-0.567、-0.475、-0.501,-0.516,P<0.05)。结论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可能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D8+T细胞的增殖可能与其肝脏和皮肤损害的机制有关。
- 吴奇峰赵娜李聪梁伟辉曾子芳李斌邓小峰
- 关键词: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淋巴细胞亚群肝功能细胞免疫
- 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双耳听力损失不对称性分析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了解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双耳不对称性听力损失的特征,探讨引起不对称性听力损失的可能原因。方法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集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已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的患者423例。以在住院期间相隔3 d以上的连续3次纯音听阈测试(PTA)结果各频率听阈值最小值和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SSR)各频率反应阈为依据,以GBZ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为基础,计算加权值;采用配对非参数检验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接触噪声工龄、诊断分级患者双耳PTA听阈加权值和ASSR反应阈加权值的差异和关系。结果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男性369人(87.23%),女性54人(12.77%);年龄为(41.8±7.6)岁;工龄为(10.1±6.2)年。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左耳PTA听阈加权值、ASSR反应阈加权值均高于右耳(P<0.001)。男性、年龄≤40岁和41~60岁、工龄3~9年、分级为轻度的患者左耳PTA听阈加权值和ASSR反应阈加权值均高于右耳(P<0.05);特征变量均衡化后,各组左耳PTA听阈加权值和ASSR反应阈加权值亦均高于右耳(P<0.05)。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左右耳PTA听阈加权值与ASSR反应阈加权值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双耳听力损失存在不对称性,且左耳听力损失高于右耳。
- 肖伟利杨爱初李晓亮周珊宇李斌梁晓阳
- 关键词:听力损失职业性噪声聋
- 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临床路径构建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构建合理的以项目时间为框架的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标准住院流程的临床路径,制定合理、有效的诊断治疗管理模式。方法选择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为临床路径的病种,以GBZ 37—2015《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为基础,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结合文献研究、病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结合该病种的最佳治疗方案,制定临床路径文本,并进行初步临床验证。结果制定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的相应临床路径的规范化文件,包括标准住院流程、医师版临床路径《临床路径表单》和《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书》。初步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该临床路径有利于规范诊断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结论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临床路径科学、规范、合理、实用,有利于促进疾病治疗的组织和管理。
- 陈建忠梁顺华郑倩玲李斌夏丽华赵凤玲崔萍匡兴亚黄汉林
- 关键词:慢性铅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