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季辉

作品数:24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缺血
  • 8篇脑梗
  • 8篇脑梗死
  • 8篇梗死
  • 6篇脑缺血
  • 5篇通路
  • 4篇信号
  • 4篇信号通路
  • 4篇血管
  • 4篇血脑
  • 4篇脑梗死大鼠
  • 4篇NF-ΚB
  • 4篇NRF2
  • 4篇GLI1
  • 3篇蛋白
  • 3篇血性
  • 3篇神经系
  • 3篇神经系统
  • 3篇鼠脑
  • 3篇他汀

机构

  • 24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省人民医...
  • 1篇北京嘉林药业...

作者

  • 24篇季辉
  • 21篇张祥建
  • 10篇杜媛媛
  • 10篇王力娜
  • 10篇刘海超
  • 8篇刘莹
  • 7篇李姝雅
  • 6篇苗江永
  • 6篇崔丽丽
  • 6篇李利涛
  • 5篇祝春华
  • 3篇门欣怡
  • 3篇孙倩
  • 3篇杨燚
  • 3篇温雅
  • 3篇刘晓霞
  • 2篇王秀霞
  • 2篇崔海瑛
  • 1篇张海林
  • 1篇赵宗茂

传媒

  • 9篇脑与神经疾病...
  • 6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解耦联蛋白4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解耦联蛋白4(uncoupling protein4,UCP4)是在大脑皮质和海马特异性表达的解耦联蛋白家族成员,可通过解耦联、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调节Ca^2+稳态以及氧化应激等机制在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癫痫、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UCP4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以期为开发以UCP4为治疗靶点的药物提供一定的依据。
刘海超刘瑞春杜媛媛季辉张祥建
关键词:载体蛋白氧化性应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缺血
外周血Hcy、CD28、CD152水平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Hcy)、CD28、CD152水平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NSV)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60例CNSV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予以免疫治疗,治疗6个月。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入院时、对照组体检时外周血指标水平及观察组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外周血指标水平,分析其对儿童CNSV的诊断价值及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外周血Hcy与CD28、CD152交互效应对儿童CNSV复发的影响。结果入组后观察组外周血Hcy、CD28、CD15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联合诊断儿童CNSV的曲线下面积为0.912,较单独指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儿疾病分期为活动期比例及治疗6个月后外周血Hcy、CD28、CD152水平均高于未复发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分期、治疗6个月后外周血Hcy、CD28、CD152均为儿童CNSV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6个月后Hcy与CD28、Hcy与CD152间无相乘交互效应(P>0.05);治疗6个月后Hcy与CD28、治疗6个月后Hcy与CD152同时暴露时复发风险分别是非暴露的6.535、6.171倍。结论外周血Hcy、CD28、CD152对儿童CNSV有较高诊断价值,且均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6个月后Hcy与CD28、Hcy与CD152同时暴露可增加儿童CNSV复发的危险性,存在相加交互效应。
门欣怡王蕾季辉王秀霞田晓瑜张祥建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D28CD152交互效应
白藜芦醇苷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保护机制:上调Gli1、Ptch1及SOD1的表达,降低NF-κB的活性,改善血脑屏障渗透性
<正>目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缺血后脑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脑缺血后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相关基因高表达,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大量的药理和临床研究发现白藜芦醇苷(polydatin)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在...
季辉张祥建杜媛媛刘海超李姝雅李利涛
文献传递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保护大鼠脑缺血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GW9662组。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观察大鼠脑缺血后24h时PPARγ、色素上皮源性生长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采用干湿法测定各组脑组织含水量,采用TTG染色法测定患侧脑梗死体积,采用改良Longna分级法评价神经功能。结果 MCAO后24h,溶剂对照组PPARγ、PEDF表达明显减少,而MMP-9显著增加;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激活PPARγ能够上调PEDF、下调MMP-9,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减轻脑水肿,减小梗死体积,保护缺血脑组织;替米沙坦+GW9662组合并应用PPARγ特异性阻断剂GW9662显著逆转上述保护作用。结论 PPARγ是调控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关键性因子,激活PPAγ途径可能成为治疗脑缺血的新靶点。
祝春华温雅王力娜季辉杨燚刘莹
关键词:脑缺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9
大鼠脑缺血后PEDF表达及替米沙坦调控作用的研究
2013年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脑缺血后色素上皮源性生长因子(PEDF)的表达变化,并探讨替米沙坦的调控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实验1,动态观察PEDF蛋白和基因表达;实验2,替米沙坦干预,采用Western blot和qR-T PCR观察PEDF基因和蛋白变化,比较各组脑梗死体积、患侧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结果 MCAO后24h开始,PEDF表达明显减少。替米沙坦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上调PEDF,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减轻脑水肿,减小梗死体积。结论调控内生性PEDF表达可能是治疗脑缺血的新靶点。
祝春华苗江永杨燚崔海瑛季辉张祥建
关键词:脑缺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替米沙坦
益母草碱减轻缺血脑损伤的机制:上调UCP4、Bcl-2、SOD、CAT表达,下调Bax、MDA的表达和保护线粒体
<正>目的近年来研究显示,在脑梗死后应用益母草碱可通过抗氧化、抗凋亡、保护线粒体等机制达到神经保护作用。本实验在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
刘海超张祥建杜媛媛季辉李姝雅李利涛邢寅雪张晓林董立鹏王超慧赵康纪叶曹晓芸
文献传递
外周血免疫球蛋白、血沉、同型半胱氨酸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病情程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免疫球蛋白、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entral nervous system vasculitis,CNSV)病情程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CNSV患儿103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健康体检儿童10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外周血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ESR、Hcy水平,评价各指标与CNSV病情程度[伯明翰血管炎疾病活动性评分(birmingham vasculitis disease activity score,BVAS)]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患儿外周血IgA、IgG、IgM、ESR和Hcy水平高于对照组的健康儿童(P<0.05);疾病活动期患儿BVAS评分、外周血IgA、IgG、IgM、ESR和Hcy水平高于疾病非活动期患儿(P<0.05);外周血IgA、IgG、IgM、ESR和Hcy与CNSV患儿BVAS评分呈正相关(P<0.05);随访6个月,失访2例。CNSV患儿中预后良好患儿76例,预后不良患儿25例。预后不良患儿病程长于预后良好患儿,BVAS评分、外周血IgA、IgG、IgM、ESR和Hcy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儿(P<0.05);将其他因素校正前后,外周血IgA、IgG、IgM、ESR和Hcy均是CNSV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外周血IgA、IgG、IgM、ESR和Hcy预测CNSV患儿预后的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47、0.808、0.841、0.839、0.74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50.58 mg/dL、1513.06 mg/dL、124.84 mg/dL、51.22 mm/h、13.66μmol/L;外周血IgA、IgG、IgM、ESR和Hcy联合预测CNSV患儿预后的AUC为0.943(95%CI:0.878~0.979),敏感度为92.00%,特异度为93.42%,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外周血IgA、IgG、IgM、ESR和Hcy与CNSV病情程度呈正相关,异常高表达会增加预后不良风险,联合预测价值可靠。
门欣怡赵静申永椿季辉王秀霞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血沉同型半胱氨酸病情程度预后
丹参酮ⅡA保护脑梗死大鼠血脑屏障的机制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大鼠脑梗死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实验采用随机分组(n=168),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丹参酮ⅡA大剂量组、丹参酮ⅡA小剂量组。丹参酮ⅡA于术后立即腹腔注射,大鼠24h处死。采用Western Blot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claudin-5蛋白和IgG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双重荧光标记的claudin-5和IgG在脑组织的分布,并观察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组claudin-5表达明显减少;大剂量丹参酮ⅡA能够显著上调claudin-5,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减轻脑水肿,减小梗死体积,减少IgG渗出,保护血脑屏障。结论大剂量丹参酮ⅡA通过上调claudin-5表达,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完整性,对血脑屏障发挥保护作用。
温雅祝春华王力娜季辉刘莹
关键词:脑梗死血脑屏障丹参酮
HMGB1/NF-κB通路在脑梗死治疗中的调控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HMGB1/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变化及丹参酮ⅡA发挥调控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应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个亚组:正常组、缺血组和给药组(分别为丹参酮ⅡA 10 mg·kg-1,丹参酮ⅡA 20mg·kg-1)。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RT-PCR等方法观察HMGB1、NF-κB的表达变化,以及丹参酮ⅡA在脑梗死后继发缺血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HMGB1/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结果HMGB1在脑缺血损伤过程中表达可上调,缺血3 h开始上升,于24 h表达至高峰,缺血48h后逐渐下降,可持续至14d。给予丹参酮ⅡA治疗后可以有效减轻神经功能以及组织的损伤,其作用可能与其下调HMGB1、NF-κB表达,抑制炎症反应有关。结论HMB1/NF-κB通路参与了丹参酮ⅡA的脑保护作用,为其临床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力娜刘莹季辉苗江永张祥建
关键词:核因子-ΚB
Inhibition of sonic hedgehog signaling aggravates brain damage associated with the down-regulation of Gli1,Ptch1 and SOD1 express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Background and object:Oxidative and cytotoxic damag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erebral ischemic pathogenesis ...
季辉苗江永张祥建杜媛媛刘海超
关键词:CYCLOPAMINE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