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春
- 作品数:34 被引量:272H指数:9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人间词话》文论话语英译研究
- 2021年
- 对《人间词话》原本的研究甚众,而对其英译研究甚少。在诗学范畴下选取核心话语进行案例对比分析,可得出涂译本的“三失”和李译本的“二失”。对两译本不足之处的解决之道在于“中西互参互释”,即英译时应首先考察话语在中国传统诗学中的内涵,再考察话语是否有西方文化的外延,翻译出其文论话语的特色,推动中西方文论话语的对话与交流,进而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 费钰茜孟祥春
- 关键词:《人间词话》文论话语
- 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译研究被引量:40
- 2015年
- 葛浩文具有文化和翻译意义上的glocal Chimerican身份。这一身份对认识围绕葛浩文的种种论争至关重要。本文以围绕葛译的重大论争或问题为切入点,把葛译这一研究对象问题化,重点论述葛浩文"我译"与"译我"的辩证关系、文化姿态与"市场"要素、理论反思与自我实践的张力,以及葛浩文的意义、定位与评估。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思考中国文学"走出去"所必须应对的"谁在译、该谁译、该译谁、为谁译、如何译以及何时译"这一宏大课题。
- 孟祥春
- 关键词:英译论争
- 为历史正名:“洋务运动”英译名剖析被引量:1
- 2009年
- "洋务运动"与其英译名Westernization Movement的内涵与外延并不相同。"洋务运动"关乎技术与实业,而Westernization Movement则关乎观念的西化,二者基本不具备语义交集。Westernization Movement之译名是对"洋务运动"的曲解,应为其正名。New Policies Movement和National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两译名与"洋务运动"之实更为相符。
- 孟祥春
- 关键词:洋务运动英译正名
- “研究翻译话翻译”对话录被引量:4
- 2024年
- 20世纪缘起的翻译标准大讨论方兴未艾。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和有关评价体系的变化,翻译实践这一经典问题有了重新讨论和阐释的必要。翻译实践在译学界的地位和功能是什么?翻译专业学生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为此,周领顺教授、孟祥春教授、冯全功教授、任东升教授、李正栓教授和王理行编审以“翻译实践之史”“翻译实践之理”“翻译实践之功”“翻译实践之练”“翻译实践之趣”和“翻译实践之需”为主题发表了真知灼见,以期对译学界学者的翻译研究以及现阶段翻译专业硕士和未来翻译专业博士的培养发挥积极的指导或借鉴作用。
- 周领顺孟祥春冯全功任东升李正栓王理行
- 关键词:翻译实践翻译研究社会需求
- 利维斯文学批评研究
- 利维斯(F.R.Leavis,1895-1978)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先驱之一,是影响深远的《细察》杂志的创办者。他的文学批评以文化批评为基石,实质上重新书写了英国的诗歌史与小说史,决定性地塑造了20世纪中期英国的批评图...
- 孟祥春
- 关键词:文化批评社会语境
- 文献传递
- 王国维《心理学概论》翻译中的“立名”策略研究
- 2021年
- 王国维1907年翻译的《心理学概论》已成西学经典,至今仍在版,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术语早已成为现代心理学通行汉语术语。文章以《心理学概论》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并探讨了王国维“立名”的两大策略,即“借”和“融”,并进一步阐明王译术语接受度较高的原因。王国维“立名”以“我”为主的文化立场和中西融通的言说方式对当下的学术翻译有重要启示。
- 费钰茜孟祥春
- 关键词:术语翻译
- 人生—人性—道德:吴宓文学思想的内在结构研究
- 2009年
- 本文以吴宓的文学思想及其赖以支撑的新人文主义为切入点,分析了吴宓文学思想的基石与实质,提出"人生—人性—道德"为其文学思想的内在结构,同时分析了这一结构和批评模式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
- 孟祥春
- 关键词:吴宓文学思想
- 中国文化与哲学翻译中的“立名”:一种中西融通的视角被引量:3
- 2018年
-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根基与核心在于中国文化与哲学自身,中国的初步复兴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更好的客观条件,而翻译与译写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翻译与译写实践中,概念与范畴的"立名"至关重要。译者的文化姿态与翻译视角主要有三类:以他为主(以译入语为中心)、"人我合一"(源语与译语融通)、"以我为主"(以源语为中心)。译者的文化姿态和视角与中西文化和哲学特质、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母语和译入语的相对地位、翻译伦理、个体的文化认同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在当前的全球语境下,中国文化与哲学翻译中的"立名"应求同存异,以"中西融通"为主,在中国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极大提升的基础上,可逐渐过渡到"以我为主,和合融通",但目前尚不宜把带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以我为主"上升到"策略"甚至"政策"层面。
- 孟祥春
- 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翻译
- 葛浩文论译者——基于葛浩文讲座与访谈的批评性阐释被引量:84
- 2014年
- 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首席翻译家的葛浩文对译者有着深刻的体认与思考。应《东吴学术》之邀,葛浩文于2013年10月24日在常熟进行了题为"作者与译者:交相发明又不无脆弱的关系"的演讲,在民族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生产的大语境下探讨作者与译者的互动关系。基于葛浩文的演讲以及与他本人进行的访谈,并部分地观照其翻译实践,笔者把葛浩文关于译者的基本思想归纳为:译者之"用",即译者价值之所在;译者之"道",即翻译的方法论;译者之"质",即翻译的认识论;译者之"我",即译者的自我认知与定位,这是一切翻译的起点与支点。葛浩文有着为译者"正名"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情怀,其翻译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探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更具有积极的参照系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 孟祥春
- 关键词:译者自我
- 利维斯的文化理想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弗·雷·利维斯是20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和争议的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先驱之一。利维斯的文学批评以文化批评为基石,并以文化健康为旨归。他的文化批评包括三大核心内容,即"有机社会"思想、"少数人文化"理论以及"技术功利主义"批判与"文学文化"高扬,而"有机社会"、"少数人文化"与"文学文化"同时也是利维斯最为核心的文化理想。他的思想对我们反思并反制当下的大工业文明困境、文化与文学危机、以及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与技术主义等倾向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同时对我们构建一种关注人生-人性-道德、高扬人文主义、具有时代情怀和责任的批评也有着诸多启示。
- 孟祥春
- 关键词:文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