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章
-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地上凋落物中土壤动物分离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壤动物分离装置。针对现有技术中土壤动物分离装置存在对分离地上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的效果不佳,且装置结构较复杂,只能适用于实验室内业操作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上凋落物中土壤动物分离装置。装置包括光...
- 李贤伟范川张健潘业田陈小红余晓章吕建华周义贵陈栎霖杨育林王谢
- 文献传递
- 施肥对川中丘陵杨树人工林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以川中丘陵区3年生I-107杨树(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丘间平地和丘上坡地两种立地条件样地进行施肥(氮肥+磷肥+农家肥)处理,研究丘间平地和丘上坡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对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丘间平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都高于丘上坡地,除酶活性外其他指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有效养分含量随着土层加深逐渐降低,且不同土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施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的含量(P<0.05);施肥与立地条件两者交互作用显著(P<0.05)。从土壤养分供给角度看,在川中丘陵区,平地土壤较坡地更适合种植杨树,在两种立地上施肥均可提高土壤肥力,且在平地更为显著。坡地施肥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养分含量均高于平地对照,施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地位质量引起的土壤肥力的不足。
- 余晓章杨正菊李贤伟党燕超周义贵赵敏刘运科郑涛
- 关键词:施肥土壤微生物土壤酶
- 一种干性土壤动物分离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壤动物分离装置。针对现有技术中土壤动物分离装置结构复杂且只能适用于实验室内业操作,在野外条件下无法有效使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性土壤动物分离装置。该装置光热源、分离器、收集器,光热源布置在...
- 范川李贤伟张健潘业田陈小红余晓章王燕高周义贵陈栎霖杨育林王谢
- 文献传递
- 两种巨桉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揭示巨桉人工林组培苗和实生苗两种起源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方法]利用S形采样法在样地内采集多个样点,按上(0—10cm),中(10—20cm),下(20—30cm)三层分别利用环刀和塑料盒采集原状土壤,测定不同层次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渗透速率、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等。[结果](1)随着土壤深度增加,两种巨桉林地土壤容重呈现递增趋势,而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呈递减趋势。组培巨桉林土壤容重低于实生苗巨桉林地,而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高于显著实生苗巨桉林地(p〈0.05);(2)随着土壤深度增加,两种巨桉林地土壤水稳性指数、抗蚀指数、团聚状况、团聚度和结构系数呈现下降趋势,水稳性指数和抗蚀指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分散率和分散系数呈现升高趋势。组培巨桉林地不同土层的抗蚀指数和结构系数均高于实生苗巨桉林地,但分散系数均显著低于实生苗巨桉林地(p〈0.05);(3)随着土壤深度增加,两种巨桉林地土壤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呈现出下降趋势,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呈现上升趋势。组培苗巨桉林地不同土层各粒径(〉5mm;5~2mm;0.5~0.25mm;〉0.5mm;〉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MWD均高于实生苗林地,而结构体破坏率、2~1mm和1~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低于实生苗巨桉林地。[结论]组培巨桉人工林的土壤抗蚀性更佳。
- 余晓章魏鹏范川王谢张腾飞沈卫
- 关键词:土壤抗蚀性巨桉人工林组培苗实生苗
- 一种湿生土壤动物分离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壤动物分离装置。针对现有技术中土壤动物分离装置不适用于湿生土壤动物分离,且结构较复杂只能适用于实验室的内业操作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小型湿生土壤动物分离装置。分离装置包括光热源、分离器、收集...
- 范川李贤伟张健潘业田陈小红余晓章洪志刚周义贵陈栎霖杨育林王谢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