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敏怡
- 作品数:104 被引量:39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糖尿病树鼩肝脏病理分析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对注射链脲佐菌素(STZ)8周后糖尿病树鼠句动物肝脏进行病理分析。方法将树鼠句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STZ处理组;静脉注射STZ,共持续8周给药,根据血糖水平,再分为糖尿病组(血糖≥11.1mmol/L)和STZ对照组(血糖<11.1mmol/L)。分别于成模前和成模后4、8周测定3组动物的血清ALT、AST、Ⅳ-C、LN和HA。8周末行肝组织活检,经HE、PAS、D-PAS及Masson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肝脏胶原纤维面积密度进行分析。以透射电镜观察肝超微结构。结果注射STZ8周后糖尿病模型动物出现早期肝纤维化的电镜及光镜病理组织学变化。结论糖尿病树鼩动物模型注射STZ8周后可出现早期肝纤维化病理改变。
- 朱春晖冼苏韦敏怡秦映芬周嘉
- 关键词:糖尿病树鼩肝纤维化病理改变
-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肿瘤68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 2005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肿瘤的临床与病理,以期提高肾上腺皮质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8例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肿瘤的临床与病理表现。结果:68例中皮质醇瘤31例(45%),醛固酮瘤24例(35%),无功能瘤13例(20%),均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分型:腺瘤60例(88%),腺癌8例(12%)。术后随访,除1例皮质瘤死亡外,余效果良好。结论:功能性肾上腺皮质肿瘤和体积大(直径大于6cm)的肿瘤应积极行手术切除。
- 卢德成罗佐杰冼晶韦敏怡
- 关键词:肾上腺皮质肿瘤
- 链脲佐菌素诱导树鼩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被引量:23
- 2000年
-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树糖尿病(DM)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空腹血糖(FBG)标准和最佳药物剂量。方法:45只树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TZ80、100、120、150mg/kg组5个组,测定其注药前、后FBG,并于注药后第4、10周处死,取胰腺做光镜、电镜检查。结果:FBG≥111mmol/L的树胰腺胰岛数量明显减少,胰岛直径也明显缩小,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肿胀,可见数量不等的β细胞脱颗粒,甚至无紫红色颗粒,淀粉染色阳性,符合DM成模动物胰腺病理改变。正常对照组、STZ 80mg/kg组无一成模;100mg/kg组患病率10%(1/10),仅维持1周即自然阴转;120、150mg/kg组患病率均为88.9%(8/9),前者维持时间短,注药后第4周自然阴转率50%(4/8),第10周为100%(8/8);后者维持时间长,注药后第4周自然阴转率37.5%(3/8),第10周为62.5%(5/8)。150mg/kg组成模后第6周有1只树死亡,其余各组树 无一死亡。结论:STZ能诱导树FDBE-DM模型,树 DM模型标准为FBG≥11.1mmol/L,最佳STZ剂量为150mg/kg。
- 冼苏黄松秦映芬罗佐杰韦敏怡欧超苏建家
- 关键词:STZ树鼩链脲佐菌素胰岛
- 全文增补中
- γ干扰素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 2004年
-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 (interferon γ ,IFN γ)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cntigen ,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西兰白兔白内障囊外摘除模型 ,术中囊袋内灌注BSS为A组即对照组。B、C组为治疗组 ,分别灌注 10 3 IU/mlIFN γ和 10 4IU/mlIFN γ。术后 3个月运用免疫组化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PCNA表达。结果 :γ干扰素组PCNA阳性表达少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高浓度抑制作用强。结论 :IFN γ有抑制兔晶状体上皮细胞PCNA表达的作用 ,IFN
- 刘宝海谭少健韦敏怡梁皓李霞蒋林志
- 关键词:Γ干扰素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法
- 凋亡相关基因P16、bcl-2及nm23与鼻咽癌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1
- 1999年
-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凋亡相关基因P16、bcl-2及nm23与NPC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3例NPC、20例无瘤NP组织的石蜡包埋标本中的P16、bcl-2及nm2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NPC组织的P16表达显著低于无瘤NP组织,而bcl-2表达则显著高于无瘤NP组织(P<0.01);P16及bcl-2蛋白表达与NPC的临床分期相关(P<0.05);nm23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NPC细胞凋亡的抑制与bcl-2蛋白过度表达及P16基因的部分缺失有关。
- 李杰恩黄光武李佳荃韦敏怡徐志文唐安洲周永谭颂华
- 关键词:凋亡相关基因P16基因BCL-2NM23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RP-1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09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RP-1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标本中MRP-1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MRP-1的免疫组化和RT-PCR的检测结果相符(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RP-1 mRAN表达水平为1.41±0.47,蛋白阳性率为36.1%(13/36),两者均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滤泡性腺瘤(P<0.05);MRPl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有关(P<0.05)。结论MRP-1基因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有关。
- 陆竞艳曾思恩周英琼韦敏怡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 肿瘤增殖抗原Ki67和抑癌基因P16在肾上腺皮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联合检测肿瘤增殖抗原Ki67和抑癌基因P16在肾上腺皮质肿瘤中的表达,探讨Ki67及P16与肾上腺皮质肿瘤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肾上腺皮质肿瘤(腺瘤39例、腺癌6例)及9例瘤旁正常组织标本中Ki67及P16的标记指数(LI)。结果Ki67在正常肾上腺组织不表达,在腺癌表达最高,腺瘤次之;P16在正常肾上腺组织表达最高,腺瘤次之,腺癌最低,Ki67和P16在肾上腺皮质恶性肿瘤表达的结果与良性肿瘤表达的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存在负相关关系(r=-0.67,P<0.05)。Ki67的LI在肾上腺皮质腺瘤、腺癌的界定值为4%;P16的LI在肾上腺皮质腺瘤、腺癌的界定值为12%。结论Ki67及P16的表达与肾上腺肿瘤显著相关,Ki67的LI>4%和P16的LI<12%时,提示为腺癌。联合检测Ki67和P16在肾上腺皮质肿瘤的表达对鉴别良、恶性肾上腺皮质肿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卢德成罗佐杰冼晶韦敏怡闭慎金
- 关键词:抑癌基因P16肾上腺皮质肿瘤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
- 鼻咽癌中p73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关系被引量:1
- 2004年
- 韦敏怡张增锋李萍浣孝强
- 关键词:鼻咽肿瘤P73蛋白细胞凋亡
- P73、P53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P73、P53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92例胃癌组织中的P73、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浅表性胃炎35例作对照。结果 92例胃癌中P73、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65.2%,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均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73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无相关(P>0.05)。P53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TNM分期无相关(P>0.05)。结论 P73、P53高表达在胃癌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P53可能参与了胃癌的演进,并在胃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蒙健军蓝东韦敏怡
- 关键词:胃癌P73蛋白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 CD151在甲状腺肿瘤发生与演变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甲状腺组织中CD151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肿瘤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27例甲状腺癌、10例滤泡性腺瘤及8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D15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结果:CD151mRNA和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滤泡性腺瘤组和正常甲状腺组,滤泡性腺瘤组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CD151mRNA和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CD151mRNA和蛋白在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11;P<0.01)。结论:CD151在正常甲状腺、滤泡性腺瘤及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提示CD151的高表达可能在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 张莹陆竞艳梁秀就杨燕初韦敏怡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RT-PCR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