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光固
- 作品数:74 被引量:319H指数:9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偏头痛患者间隙期血小板5-HT含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 1997年
- 何俐宋峰生袁光固江群英吕太平施林邹波王一军
- 关键词:偏头痛血小板血清素
- 脑血栓形成病人自体血浆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被引量:3
- 1995年
- 本文采用流室系统,定量地研究了脑血栓形成病人和健康人自体血浆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特性影响的差异,并深入探讨了脑血栓形成病人自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自体血小板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通过显微观察和计数,结果表明:1)血浆能增强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这在脑血栓形成病人表现得尤为明显;2)脑血栓形成病人自体血浆纤维蛋白原促进了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自体血小板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王玲黄勋丁肇华陈槐卿彭蓉袁光固周东
-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红细胞内皮细胞粘附血浆
- DJ-1基因多态性与四川地区散发性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了解DJ-1基因3个多态位点(g.168—185del;SNP405,refSNP ID:rs3766606;293G/A)的频率以及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DNA测序等技术对192例帕金森病患者和198名对照者的3个位点进行基因型的检测。结果在g.168—185del位点,研究人群中Ins/Ins基因型较普遍,等位基因Del的频率很低(0.38%);在所检测的人群中未发现293G/A的多态性。上述结果与欧美国家的报道不一致。在SNP405G/T多态位点中,在发病年龄小于40岁的帕金森患者群中G/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8.75%VS5.54%,P:0.004,OR=6.30,95%CI:1.96~20.18)。结论g.168—185del和293G/A两多态性位点的频率在中国人群与欧美人群间可能存在差异;非翻译区SNP405G/T多态性可能增加早发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
- 陈文军彭蓉李涛吴妍张锦红王英成袁光固苟婴茹蒋渠英
- 关键词:帕金森病DJ-1基因遗传多态性
- Mattis痴呆程度量表在血管性痴呆和Alzheimer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Mattis痴呆程度量表评价血管性痴呆和Alzheimer病的作用。方法 :应用Mattis痴呆程度量表对 30例正常老年人 ,2 0例血管性痴呆病人和 15例Alzheimer病人进行了测试。结果 :血管性痴呆患者和Alzheimer病患者在启动和保存能力、概念形成能力和记忆力方面均有显著障碍 (P <0 0 5 )。MDRS的注意力分测验、空间结构分测验在三组间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对早期血管性痴呆和Alzheimer病痴呆的区别上 ,MDRS的启动和保存分测验 ,记忆分测验的得分差异较大 ,尤以记忆障碍的改变突出。结论
- 朱文梅赖晓晖袁光固
-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老年性痴呆
- 多巴胺D_2受体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关联研究
- 2002年
-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多巴胺 D2 受体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在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PD)遗传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关联分析、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了 12 3例 PD患者 (PD组 )与 12 4名健康成人 (对照组 )多巴胺 D2 受体基因启动子多态性。结果 PD组 - 141△ C等位基因频率为 8.5 % ,对照组为 11.7%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中国汉族人PD组和对照组 - 141△ 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意大利南部人群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多巴胺 D2 受体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 PD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该多态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 彭蓉苟婴如袁强李涛袁光固罗德儒刘协和David A.Collier
- 关键词:帕金森病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
- parkin基因多态性与四川地区散发性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 了解四川地区散发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及DNA测序等技术,对四川地区汉族人群198例帕金森病患者和187名正常对照parkin基因-258T/G及IVS3—20T/c多态性位点进行研究,并通过比较各多态性在PD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中的频率分布,探讨基因多态性与PD的可能关系。结果 parkin基因-258T/G多态性PD组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2.5%vs4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P〈0.025,OR=1.45,95%CI:1.04~1.86);进一步将PD组按发病年龄分层发现,只有50岁以上发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G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48,P〈0.01,OR=1.57,95%CI:1.08~2.06);同样,与对照组(69.51%)相比,PD组TG+GG基因型频率(78.79%)亦增加,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54,P〈0.05,OR=1.63,95%CI0.88~2.38);PD组不同基因型组间发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G基因型组的平均发病年龄比TT或TG基因型的发病晚近5年左右。parkin基因IVS3—20T/C多态性以CC基因型多见,TC型杂合子的频率较低,该实验未发现TT基因型。结论 核心启动子区-258T/G多态G等位基因可能增加了四川地区汉族人群散发性PD发生的风险,尤其是50岁以后的发病风险;四川地区汉族人群IVS3—20T/C位点,以CC基因型多见,TC型杂合子的频率较低,无TT基因型。
- 彭蓉陈文军吴妍刘鸣赖晓辉张锦红袁光固苟婴茹李涛王英成
- 关键词:帕金森病PARKIN基因多态性
-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研究被引量:19
- 2006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8例首次发病且于起病24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外周血IL-1I、L-6、TNF、sVCAM-1、sICAM-1水平。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根据神经功能缺损(SSS)评分判断。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9例(26.9%)于7 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其入院时外周血IL-1I、L-6、TNFs、VCAM-1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无进展的脑梗死患者,且皮层梗死患者外周血IL-1I、L-6、TNF、sVCAM-1、sICAM-1水平高于皮层下梗死患者(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I、L-6、TNF、sVCAM-1s、ICAM-1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外周血浓度与体温、血糖、纤维蛋白原浓度以及梗死灶大小呈正相关。结论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不仅参与脑梗死后急性期反应,而且其外周血水平增高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可能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易兴阳潘继豹池丽芬陈存木袁光固
- 关键词:细胞因子脑梗死进展性脑卒中黏附分子
- Mattis痴呆程度量表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
- 1998年
- 我们将英文版的MDRS译为中文后,对3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测定,初步认为MDRS在我国使用有一定的可行性。
- 朱文梅赖晓晖袁光固
- 关键词:痴呆量表
- 德阳市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通径分析被引量:12
- 2001年
- 尹红袁光固栾荣生王安兵刘鸣曾晓琼周卫华邓莉
- 关键词:高血压通径分析
- 老年痴呆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载脂蛋白E含量的变化被引量:4
- 1997年
- 目的评价Alzheimer病(AD)及多梗塞性痴呆(MID)患者血清及脑脊液(CSF)中载脂蛋白E(apoE)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圆周免疫扩散法测定AD14例、MID18例及对照组18例的血清apoE含量,同时测定部分患者CSF中apoE含量,作对比分析。结果CSF中apoE含量,AD组为0.34±0.10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52±0.16g/L(P<0.05),AD组与MID组(0.43±0.08g/L)、MID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中apoE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SF中apoE含量降低对A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能有重要意义。
- 罗华袁光固周东范萍徐文桢易兴阳
- 关键词:载脂蛋白类早老性痴呆血清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