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5篇X线
  • 4篇X线计算
  • 4篇X线计算机
  • 3篇肉瘤
  • 3篇平滑肌
  • 3篇细胞
  • 3篇间质
  • 3篇肝肿瘤
  • 3篇CT
  • 3篇病理
  • 2篇血管
  • 2篇影像
  • 2篇影像诊断
  • 2篇食管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平滑肌肉瘤
  • 2篇螺旋CT
  • 2篇肌肉

机构

  • 11篇青岛大学医学...
  • 5篇青岛大学
  • 4篇青岛医学院
  • 1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解放军第10...
  • 1篇兖州市人民医...
  • 1篇潍坊市坊子区...

作者

  • 20篇毕卫群
  • 4篇陈静静
  • 4篇李颖端
  • 4篇王振虹
  • 3篇陈静静
  • 3篇李绍科
  • 3篇李子祥
  • 3篇李杰
  • 3篇华辉
  • 3篇林吉征
  • 2篇蒋钢
  • 2篇徐文坚
  • 2篇纪清连
  • 2篇史琳
  • 1篇徐素新
  • 1篇杨青
  • 1篇王绍华
  • 1篇王振光
  • 1篇孙成建
  • 1篇冉雯雯

传媒

  • 6篇医学影像学杂...
  • 4篇齐鲁医学杂志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潍坊医学院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青岛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1999
  • 2篇1997
  • 1篇199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回盲部恶性肿瘤的CT诊断
2007年
刘建全朱媛毕卫群
关键词:肿瘤回盲部
肝脏转移瘤的CT分析被引量:11
1997年
目的 阐述肝脏转移瘤的 CT表现 ,探讨 CT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 90例肝脏转移瘤的CT资料分析肝脏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密度、边界形态、在肝内的分布 ,肝脏及脾脏的大小 ,以及原发肿瘤的同时显示等多种表现。结果 65例 ,占 72 %转移瘤病灶数目在 3个以上 ,在肝内呈弥漫性分布 ;6例 ,占 7%有 2个病灶 ;19例 ,占 2 1%只有 1个病灶 ;其中 2 9个病灶位于靠近肝脏边缘的肝实质内。肿瘤大小由 0 .5~ 14cm不等。 87例肿瘤密度低于肝实质 ;3例肝脂肪变 ,肿瘤密度高于肝实质。 4 4例肿瘤内出现坏死。 31例呈弥漫多发病灶致肝脏增大变形 ;2 6例单发及两个病灶者 ,肝脏形态正常。 4 5例 CT检查同时发现原发肿瘤。结论肝脏转移瘤表现多样各异 ,以弥漫多发大小不等为常见。CT尤其可以发现临床尚属隐匿期的肝转移瘤。
路晓东毕卫群李子祥王绍华
关键词:肝肿瘤继发性CT
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呈侵袭性表现;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病灶较小,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实质期强化程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即可富含脂肪,又可为乏脂肪病变,与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区分困难,当AML出现侵袭性表现,应考虑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毕卫群陈静静华辉冉雯雯李颖端纪清连
关键词: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上皮样
肝母细胞瘤C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比较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上皮型、混合型肝母细胞瘤(HB)的不同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并比较CT、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上皮型、混合型小儿HB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经病理证实的小儿HB的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对上皮型和混合型HB诊断的准确性。结果:上皮型HB内钙化少见,混合型HB内钙化多见,两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3.6,P<0.05);上皮型HB在超声图像上多为高回声影,混合型HB在超声图像上多为液性低回声,两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P<0.05)。结论 :上皮型和混合型HB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异性,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均能较准确的诊断上皮型和混合型HB。CT对HB及其分型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损害较小,可以作为初筛的手段。
李杰陈静静李强毕卫群徐文坚
非创伤性胆汁瘤的CT诊断(附三例报告)
1999年
胆汁外溢被包裹后形成的胆汁囊肿即称为胆汁瘤。本病少见,早期诊断困难,现将手术病理证实的三例报告如下: 例一:男,62岁。上腹部疼痛1个月,剧烈腹痛1周入院。无发烧、黄疸及外伤史。B超示膈下积液、胆囊结石并胆囊炎。
李子祥毕卫群王振光王振虹路晓东
关键词:非创伤性胆汁瘤CT
肝胆管细胞癌并发肝脓肿的MSCT诊断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肝胆管细胞癌并发肝脓肿患者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例肝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患者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CT平扫图像上发现31处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包括15处肝内胆管细胞癌和16处肝脓肿。病灶位于肝右叶者12处,位于肝左叶者19处,其中10例患者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位于同一肝段或肝叶,5例患者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位于不同肝段或肝叶。15处肝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型5处,表现为肝实质内轻~中度环形强化结节,常不伴有周围胆管扩张;管周浸润型4例,表现为沿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块,伴有周围胆管扩张;肿块并管周浸润型6例,表现为肝实质内轻~中度延迟强化结节,常伴周围胆管扩张。16处肝脓肿病灶动态强化CT图像上,表现为中央完全强化者3处;中央不完全强化者6处,其中表现为伴中央小范围不强化者2处,表现为花簇状、多间隔强化者4处;表现为中央不强化者7例,称为肝脓肿的典型表现,即周围环形强化而中央不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有着不同的强化特征,因此动态增强CT对同时患有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的患者有重要价值。
毕卫群冯维刚刘士锋郭健林吉征陈静静蒋钢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脓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胃平滑肌肉瘤15例综合影像诊断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王振虹李绍科毕卫群
关键词:平滑肌肉瘤影像诊断
三维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肝癌病人门脉受侵的诊断价值
2006年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3D DCE)CT扫描对肝癌病人门脉受侵的诊断价值。方法57例病人在肝脏手术或门脉造影前接受门脉3D DCE CT检查,以手术或造影为标准,对171条门脉主干和分支血管的3DDCE CT扫描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或造影发现41支门脉血管受肿瘤侵犯,3D DCE CT扫描检出了41支病变血管中的35支,其准确性为85%。结论3D DCE CT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肝癌病人门脉受累的情况。
戚卫红毕卫群王艳丽
关键词:肝肿瘤门静脉X线计算机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CT表现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临床、影像、病理联合确诊的COP病人20例,分析其CT图像上主要征象的肺内分布特征及形态特点。结果本文20例病人均见实变影,以胸膜下或支气管血管束旁分布为主,其中5例实变边缘向心性弓形凹陷呈瘢痕样收缩形态,4例病变游走;17例见磨玻璃密度影,以随机分布为主;8例见结节影;11例见各类线带状影;5例见反晕征;1例见碎石路征。结论 CO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在COP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娄和南毕卫群张亮杨蕾王军伟林吉征
关键词:肺疾病间质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置管造影并行超选择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瘤体,明胶海绵栓塞供血动脉。结果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操作成功率100%,血管瘤消失或不同程度缩小。未出现严重的栓塞综合征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振虹毕卫群王燕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瘤平阳霉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