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 作品数:65 被引量:604 H指数:15 供职机构: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抽样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36 2006年 【目的】探讨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的种类及其分布。【方法】2001~2003年在黄淮大豆产区依据Riggs的鉴别模式对38个地点大豆胞囊线虫(SCN)生理小种作抽样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绘制出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图。【结果】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北京、山西大部分地区、河南东部与北部、安徽北部;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南部地区的抽样调查中未检测到大豆胞囊线虫。其中1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南以南及以东地区,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交界地区,河南漯河、周口及安徽阜阳地区。4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交界地区,山西、北京地区,以及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2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聊城、德州地区,河北石家庄地区,河南焦作、获嘉地区。7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河南开封、滑县、温县等地。5号生理小种在河南和河北有零星分布。另外,在河南商丘地区新发现有9号生理小种。【结论】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是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线虫育种应该以兼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各生理小种的分布没有明显分界,优势小种分布区域中存在其他生理小种。在过去的10年中,该地区生理小种的组成相对稳定,本研究结果可供大豆抗线虫育种参考。 卢为国 盖钧镒 李卫东关键词:黄淮地区 GLYCINES 生理小种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与生态因子相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6 2004年 2001~2002年在河南省夏大豆主产区的5个试点,以豫豆25号为材料分13期播种,将109个大豆样本的异黄酮含量与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等33个生态因子进行了逐步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个生态因子与大豆异黄酮含量密切相关。并明确了在夏大豆鼓粒成熟期较低的均温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异黄酮的积累;在出苗期较多的日照和较低的均温有利于异黄酮的形成;出苗期降水与异黄酮含量呈二次抛物线曲线关系,75mm是最佳值;分枝期较小的昼夜温差利于异黄酮的形成;土壤中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较低的硫含量也有利于异黄酮含量的提高。在本试验研究因子范围内,其它生态因子对大豆异黄酮含量无明显影响。 李卫东 梁慧珍 卢为国 王树峰 杨青春 杨彩云 刘亚非关键词:生态因子 异黄酮含量 出苗期 夏大豆 籽粒 豆鼓 大豆抗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05年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文中就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定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遗传研究表明: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遗传受少数几对基因控制,但是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借助分子遗传图谱,采用不同的抗源共计筛选到60个与抗病基因有关的标记,其中的一些位于相同的位点。其中,位于G连锁群上的rhg1位点和A连锁群上的Rhg4位点在多个群体中得到验证,并且对多个生理小种有抗性作用。由于采用的抗源和作图群体不同,接种的线虫群体在遗传上的异质性和分子标记本身的局限性,许多研究结果差异很大,同时也表明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遗传机制的复杂性。鉴于目前定位方法的原因,基因的精细定位需要借助于作图定位软件的改进,分子遗传图谱的加密和表型鉴定准确性的提高。 卢为国 李卫东 梁惠珍 王树峰 孙慎关键词:大豆 胞囊线虫 QTL 1983~2010年北京大豆育成品种的亲本地理来源及其遗传贡献 被引量:8 2013年 追溯品种系谱可以揭示品种演变特点,总结亲本选配经验,并指导育种实践。对1983~2010年北京育种单位育成90个大豆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共来源于100个细胞核祖先亲本和25个细胞质亲本,平均每个育成品种有1.11个细胞核祖先亲本。国内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黄淮,国外祖先亲本来源于美国。21个祖先亲本累积核贡献大、衍生品种多,为核心祖先亲本。随着时间推移,现有育成品种作为亲本利用的趋势在增加。相较而言,北京市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较为丰富,但还需加强新种质研究利用,以扩大品种的核质基础。 刘章雄 李卫东 孙石 常汝镇 邱丽娟关键词:大豆 亲本 地理来源 大豆花器与产量性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2007年 利用两年实验数据对166个河南大豆栽培品种的7个花器性状和3个产量性状进行典型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旨在揭示花器性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为大豆育种产量水平突破提供深层理论依据。结果显示:花器性状间相关性显著,部分花器性状与产量性状相关性显著。其中,萼片、沟槽、花瓣外露对百粒重和单株总粒重的影响较大。逐步回归表明,萼片长度、花瓣外露和花柱长度对柱头的影响很大。 曹颖妮 梁慧珍 李卫东 王辉关键词:大豆 花器性状 产量性状 Pedigree and Trait Analysis of Soybean Varieties Registered in Henan Province 2015年 To elucidat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the soybean varieties registered in Henan province, we analyzed the pedigrees, the major agronomic traits, and the eco- nomic traits of 74 soybean varieties registered in Henan province from 1985 to 2012, with reference to experience and technologies beneficial to breeding. The resuits indicated that these varieties originated from 113 parents, and positive correla- tion between the yield and the number of original parents was significant. In the major agronomic traits, the growth stage was about 106 days with relatively small variation, while the final height varied largely among these varieties. Among the fac- tore affecting the final yield, the pod number per plant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variation of 100-grain weight was relatively small. More than 50% of the 113 original parents came from Henan Province and its neighbor provinces, an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registered varieties was too close. The rational criteria of yield components of soybean varieties in Henan Province should be as fol- lows: the pod number per plant was about 48. 6, with 100-grain weight ranging from 17.55 g to 21.80 g. 王树峰 卢为国 李卫东关键词:SOYBEAN PEDIGREE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9 2007年 以Essex×ZDD2315的P1、P2、F1、BC1F3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受2对加性互补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6.23%,多基因遗传率为53.49%;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均有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1.63%,91.51%和91.59%,棕榈酸多基因遗传率为14.78%,硬脂酸和亚油酸未估计出多基因遗传率;油酸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其中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为74.66%;亚麻酸为2对等加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1.98%,多基因遗传率为24.17%。相关分析结果,棕榈酸、亚麻酸与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0.272、-0.325);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833、-0.604);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0.287);棕榈酸与油酸亚油酸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0.255和-0.211);硬脂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310)。因此,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涉及到主效基因和多基因,脂肪及亚麻酸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较低,其它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均在70%以上,改善脂肪含量要注重多基因的积累,改善脂肪酸组分可着重在主基因的利用,提高脂肪含量与改善脂肪酸组分无突出矛盾。 郑永战 盖钧镒 周瑞宝 田少君 卢为国 李卫东关键词:大豆 脂肪 脂肪酸组分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2010年前河南省大豆生产科研发展趋势及对策 1998年 2010年前河南省大豆生产科研发展趋势及对策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郑州45000李卫东梁慧珍卢为国许景菊河南省周口地区种子公司乜宝来从现在起到2010年十几年内,河南这个夏大豆面积居全国首位的省份,其大豆产量、面积及科研方向将发生什么变化?采取什么对... 李卫东 梁慧珍 卢为国 许景菊 乜宝来关键词:大豆生产 栽培 大豆蛋白质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5 2004年 李卫东 卢为国 梁慧珍 王树峰 苑保军 耿臻 王素阁 范彦英 杨彩云 刘亚非 王庭峰 张辉关键词:大豆 蛋白质含量 生态因子 盆栽试验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QTL定位 被引量:26 2006年 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的改良是大豆油脂品质育种的主要方面。本研究旨在构建遗传图谱,定位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的QTL,为大豆油脂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以Essex×ZDD2315的114个BC1F1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250个SSR标记和1个形态标记,具有25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963.5cM,平均每个连锁群上10.0个标记,标记平均间距11.8cM。用BC1F3家系3个重复的表型平均值代表相对应的BC1F1单株表型值,采用Win QTLCartographer2.5复合区间作图法(CIM)检测到18个控制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QTL,位于9个不同的连锁群上,表型贡献率为9.6%~34.5%;多区间作图法(MIM)检测到与CIM区间相同的7个QTL(fat-1、pal-1、st-1、ole-1、lin-1、lin-4和lio-2),区间相近的2个QTL(ole-4和lin-5),位于6个不同的连锁群上,表型贡献率为8.2%~39.3%。CIM法检测到的其他9个QTL有待进一步验证。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主效QTL数量不多,效应大的不多,可能还受许多未能检测出来的微效基因控制。育种中既要注意主效QTL的利用,又要考虑微效多基因的积聚。 郑永战 盖钧镒 卢为国 李卫东 周瑞宝 田少君关键词:大豆 脂肪 脂肪酸组分 QTL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