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晋

作品数:9 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双能量
  • 4篇体层摄影
  • 4篇体层摄影术
  • 4篇X线
  • 4篇X线计算
  • 4篇X线计算机
  • 3篇心肌
  • 3篇血管
  • 3篇双源CT双能...
  • 3篇灌注
  • 2篇心肌灌注
  • 2篇虚拟平扫
  • 2篇上腹
  • 2篇上腹部
  • 2篇平扫
  • 2篇腹部
  • 2篇成像
  • 1篇单次
  • 1篇对比剂
  • 1篇心病

机构

  • 9篇南京军区南京...
  • 2篇解放军第一七...
  • 1篇解放军第17...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彭晋
  • 8篇张龙江
  • 8篇卢光明
  • 8篇周长圣
  • 3篇罗松
  • 3篇马延
  • 2篇赵艳娥
  • 2篇顾海峰
  • 2篇朱飞鹏
  • 2篇刁强
  • 1篇朱虹
  • 1篇程晓青
  • 1篇彭晋
  • 1篇吴新生
  • 1篇陈思敏
  • 1篇柴学
  • 1篇季学满
  • 1篇张宗军
  • 1篇苏宏
  • 1篇郑玲

传媒

  • 3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重大心血管病CT新技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卢光明张龙江郑玲黄伟赵艳娥周长圣程晓青柴学彭晋张宗军苏宏
冠状动脉疾病、肺栓塞和脑血管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诊疗一直是世界范围研究的重点。既往该类疾病以DSA为诊断金标准,但其有创(与操作相关的死亡率为0.15%)、繁杂、昂贵,应用范围受限。螺旋CT问世后其迅速...
关键词: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
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的应用进展被引量:6
2011年
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近年来应用广泛,在单次对比增强扫描期间即可同时提供心肌内碘分布图,以良好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显示冠状动脉疾病的心肌血流动力学改变。文中综述双源双能量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于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进展。
彭晋彭晋张龙江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双能量心肌灌注
双源CT心肌灌注碘成像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犬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被引量:24
2011年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诊断犬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6只犬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另3只仅开胸而不结扎LAD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h行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扫描,然后行99Tcm-甲氧基异丁异腈(MIBI)SPECT静息态心肌灌注检查。检查结束后立即取出心脏,进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c)染色,分析心肌梗死范围,观察病理学改变。将左心室壁分为17个节段,确定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和SPECT上心肌梗死的节段数。利用t检验分析梗死区和非梗死心肌CT值的差异,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和SPECT心肌灌注对显示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Kappa检验分析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正常组及缺血组术前cT均未见明显心肌梗死区,缺血组术后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与SPECT见心尖前壁、心尖间隔灌注稀疏甚至缺损;DSCT扫描见结扎冠状动脉供血区明显低密度区,增强后CT值[(34.75±16.66)HU]较术前[(123.18±15.38)HU]明显降低(t=10.526,P〈0.01)。与金标准对照,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O%(34/40)、84.1%(95/113)、65.4%(34/52)、94.0%(95/101);Kappa值为0.63;而SPECT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2.5%(33/40)、90.3%(102/113)、75.0%(33/44)、93.6%(102/109),Kappa值为0.71。结论DSCT心肌灌注碘成像可用于检测犬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准确性与静息SPECT心肌灌注成像相当。
彭晋朱飞鹏陈思敏罗松吉衡山周长圣朱虹卢光明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灌流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
双源CT双能量去骨血管成像诊断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不常见,相关影像学研究较少。文中探讨双源CT双能量去骨血管成像(dual energybone remov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CTA)诊断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23例均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随后8例行头部MR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MRA及DSA检查。结果23例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均为单发,15例位于基底动脉近段,其中1例合并颅内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位于椎动脉,其中3例位于颅外段,3例位于颅内段;其余1例位于大脑前动脉近段,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起始处。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头颈部动脉局限性重复。结论DE-CTA能有效去除骨结构,显示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是诊断头颈部动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刁强彭晋张龙江周长圣罗松
关键词:开窗畸形双能量
双源CT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疑为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行双源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扫描,并对13例患者1周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将下肢血管分成12段,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被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A与DSA在显示狭窄程度方面一致性非常好(Kappa值为0.896)。以DSA为参照标准,在血管节段基础上,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99.2%、99.3%,诊断管腔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96.7%、97.9%。结论:双源CTA在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可靠诊断方法。
彭晋张龙江周长圣卢光明刁强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双源CT双能量上腹部虚拟平扫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5
2009年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上腹部双能量虚拟平扫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对46例临床拟诊上腹部病变患者行DSCT上腹部常规平扫(CNCT)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双能量扫描(80kV/404mA和140kV/96mA)。利用LiverVNC软件处理分别得到动脉期、门静脉期2组虚拟平扫数据,并与CNCT对照,比较三者在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平均CT值、信噪比(SNR)及病灶检出上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3次扫描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所测肝、脾平均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图像SNR明显高于CNCT组(P=0.00),2组虚拟平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较CNCT有所下降(F=241.80,P=0.00),但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动脉期虚拟平扫图像质量优于门静脉期(P=0.004);虚拟平扫和CNCT病灶检出性能相似。结论相对门静脉期而言,肝动脉期的双能量虚拟平扫能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需要,并可减少一次平扫的辐射剂量,具有更高的SNR、相似的病灶检出性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彭晋张龙江吴新生周长圣马延顾海峰季学满卢光明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虚拟平扫信号噪声比
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的初步应用研究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评价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的可行性和初步应用。方法30例受检者行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分别有6例病人于1周内进行了DSA或SPECT检查。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所有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和碘图进行分段评分,并对冠状动脉狭窄节段与碘图分布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冠状动脉成像可诊断率为100%(300/300),影像质量评分均值为4.68±0.57。30例病人中8例共10个节段发现壁冠状动脉,12例共32个节段冠状动脉发现粥样硬化性斑块,其中20个节段狭窄≥50%,12个节段狭窄≤50%;3例病人的双能量CT(DECT)冠状动脉成像与DSA所见一致。融合碘图有15例共37个节段发现灌注异常,其中28个节段供血支冠状动脉狭窄,9个节段未见冠状动脉狭窄(其中3个节段SPECT检查为阴性)。结论心率合适的情况下,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成像可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和心肌灌注影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但尚需深入研究。
彭晋张龙江周长圣卢光明马延顾海峰
关键词:双能量CT
对比剂注射流率对双源CT上腹部虚拟平扫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比较对比剂注射流率对双源CT上腹部虚拟平扫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2~5月60例临床疑似上腹部病变患者行双源CT上腹部常规平扫(CNCT)及动脉期双能量扫描(80kVp/400mA和140kVp/95mA)。随机每组20例分成3组。对比剂注射流率分别为3.0ml/s、4.0ml/s及5.0ml/s。利用LiverVNC软件处理得到动脉期虚拟平扫数据,比较3组动脉期VNC在图像质量、平均CT值、信噪比、辐射剂量及病灶检出上差异是否有显著性意义。结果:三组虚拟平扫所测肝脏、腹主动脉平均CT值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0ml/s、4.0ml/s组所测脾脏平均C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0ml/s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虚拟平扫之间信噪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较常规平扫有下降,但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三组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三组虚拟平扫和常规扫描病灶检出性能相似。结论:尽管注射流率对动脉期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3ml/s组图像质量有更好的趋势,推荐在临床使用。
彭晋张龙江周长圣赵艳娥蔡军马延朱正庭卢光明
关键词:X线计算机
双源双能量CT成像评估猪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评价双源双能量CT(DECT)成像诊断猪急性心肌缺血冉灌注损伤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8只猪通过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或第一对角支(D1)建立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行DECT心肌灌注成像扫描。检查结束后立即处死动物,取出心脏,进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FC)染色,分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范同。以病理结果为参照,测最损伤区、非损伤区的CT值以及损伤区面积。将左心室壁分为17个节段,确定DECT心肌灌注碘图、DECT(140、100和平均加权120kV)3组图像和大体病理上心肌损伤的节段数。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DECT心肌灌注碘图、3组图像显示心肌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一致性。利用方差检验分析损伤区和非损伤心肌不同管电压条件的CT值、大体病理和DECT3组图像所测量损伤区重量的差异。结果8只猪DECT心肌灌注碘图见心尖前壁、心尖间隔灌注稀疏甚至缺损,DECT3组图像中再灌注损伤ⅨCT值均较正常心肌明显降低。与病理金标准对照,DECT心肌灌注碘图诊断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5.2%(23/27)、86.2%(94/109),Kappa值为0.62;DECT3组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和Kappa值:140kV组分别为88.9%(24/27)、92.7%(101/109),0.76;100kV组分别为85.2%(23/27)、89.0%(97/109),0.67;平均加权120kV组分别为88.9%(24/27)、91.7%(100/109),0.74。DECT3绀图像测量损伤心肌重量与大体病理所测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19,P=0.741)。结论DECT心肌灌注成像可用于检测猪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
彭晋张龙江罗松周长圣朱飞鹏卢光明
关键词:心肌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