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绍敏

作品数:28 被引量:157H指数:8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血压
  • 13篇高血压
  • 12篇氢氯噻嗪
  • 12篇噻嗪
  • 12篇氯噻嗪
  • 5篇血管
  • 5篇基因
  • 5篇降压
  • 5篇高血压患者
  • 4篇血管紧张
  • 4篇血管紧张素
  • 4篇原发性
  • 4篇原发性高血压
  • 4篇醛固酮
  • 4篇基因多态性
  • 4篇降压疗效
  • 3篇蛋白
  • 3篇心肌
  • 3篇心肌梗死
  • 3篇血管紧张素转...

机构

  • 9篇华北煤炭医学...
  • 8篇开滦总医院
  • 8篇开滦医疗集团
  • 5篇开滦(集团)...
  • 2篇唐山市人民医...
  • 2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唐山市妇幼保...
  • 1篇唐山市疾病预...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开滦医院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28篇宋绍敏
  • 18篇吴寿岭
  • 8篇李冬青
  • 6篇董岩
  • 5篇李云
  • 5篇孙静
  • 5篇王希柱
  • 5篇姚涛
  • 4篇王黎光
  • 4篇邢爱君
  • 4篇张晓辉
  • 4篇李宏芬
  • 4篇周剑辉
  • 4篇李占杰
  • 3篇赵海燕
  • 3篇王志彬
  • 3篇曹正新
  • 3篇李东贤
  • 3篇侯国盛
  • 2篇王志彬

传媒

  • 4篇中国综合临床
  • 3篇河北医药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山东医药
  • 3篇中国慢性病预...
  • 3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华临床医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9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理干预辅助含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的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含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和铝碳酸镁四联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每周1次,1 h/次。2组患者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焦虑和抑郁情况,健康行为能力以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营养状况、心理安适度、运动能力、健康责任评分以及总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患者营养状况,心理安适度,运动能力,健康责任评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铝碳酸镁、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方案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能力。
黄玉洁刘宏伟杨剑英彭国存宋绍敏王丽云
关键词:胃溃疡四联疗法心理干预
累积收缩压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累积收缩压(cumSBP)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关系。方法在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按抽样标准分层随机抽取观察对象,共抽取5852人,符合入选标准的为5440人,并于2012-2013年对该人群进行了第4次健康体检,并检测其肌酐水平,最终有4900名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cumSBP=[(收缩压06+收缩压08)/2×time06-08]+[(收缩压08+收缩压10)/2×time08-10]+[(收缩压10+收缩压12)/2×time10-12],其中收缩压06、收缩压08、收缩压10、收缩压12分别为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体检所测血压,time06-08、time08-10、time10-12为相邻两次收缩压测量的时间间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umSBP与eGFR的关系。结果年龄(54.6±11.4)岁的观察对象4900人中,男性2897人(59.1%),女性2003人(40.9%)。cumSBP六分位组eGF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90mL/(min·1.73m2)的检出率随着cumSBP的增加而增加(P趋势〈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与cumSBP第1六分位组相比,第2、第3、第4、第5、第6六分位组发生eGFR≤90mL/(min·1.73m2)的风险增加,OR值(95%CI)分别为1.69(1.15~2.48)、1.85(1.28~2.67)、2.62(1.82~3.77)、3.12(2.15~4.52)、3.61(2.50~5.21)。结论 cumSBP增加是eGFR降低的危险因素。
宋绍敏宋路李春慧赵华灵王一鸣李春盛陈志超曾春艳陈朔华吴寿岭
关键词:肾损害
氢氯噻嗪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长期联用对高血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氢氯噻嗪(HCTZ)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长期联用对高血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选择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经安慰剂洗脱2周和HCTZ12.5mg口服1次/d导入6周后随机分为HCTZ(12.5mg口服1次/d)组、螺内酯组(HCTZ12.5mg口服1次/d+螺内酯20mg口服1次/d)和卡托普利组(HCTZ12.5mg口服1次/d+卡托普利25mg口服2次/d)。随访1年末,因已公认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药治疗,故将HCTZ组患者随机分入螺内酯组和卡托普利组。治疗期间每月随访1次,监测血压,每年行血清hsCRP水平检测。共随访4年。4年末进行分析,将坚持服用试验药物的患者视为治疗组,未坚持服用者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4年末,治疗组患者的血压及血清hsCRP水平较基线显著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收缩压和血清hsCRP水平、治疗后收缩压下降值及年龄是影响血清hsCRP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均P〈0.05)。结论HCTZ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长期联用在有效降低患者血压的同时,能显著降低其血清hsCRP水平,收缩压下降值是影响血清hsCRP水平的主要因素。
宋绍敏邢爱君李冬青赵海燕杜鑫黄喆吴寿岭
关键词:氢氯噻嗪卡托普利螺内酯高敏C-反应蛋白
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臂踝脉搏波速度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速度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0年8月来本院进行健康查体的某单位高血压患者327例,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臂踝脉搏波及其他生化指标。根据血压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和3级高血压后,比较不同血压水平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臂踝脉搏波速度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分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臂踝脉搏波速度与血压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27例患者中男209例,女118例,平均年龄50.8±9.9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和3级高血压患者中分别为132.5%、148.7%和1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臂踝脉搏波速度在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和3级高血压患者中分别为1617.4 cm/s、1810.9 cm/s和1896.1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臂踝脉搏波速度均与血压水平呈现较好的相关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臂踝脉搏波速度之间也呈现较好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臂踝脉搏波速度同时升高,且二者与血压水平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可能作为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潜在因素。
李占杰杨鹏宋绍敏李云
关键词:高血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脉搏波速度心血管疾病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人群的血压转归和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 探讨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人群的血压转归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至2007年度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的101 510名职工中符合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协会高血压治疗指南IDH诊断标准、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6778名职工作为观察队列.排除未参加2008至2009年度、2010至2011年度体检以及随访期间新发心脑血管疾病、服用降压药物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职工共4 600例.观察2010至2011年度查体结束时IDH人群的血压转归情况.参照2006年中国人口统计学资料,采用直接法标化年龄和性别.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DH人群转归的因素.结果 (1)随访(4.03 ±0.26)年后,IDH人群转归为正常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收缩期-舒张期双期高血压(SDH)的标准化转归率分别为51.4%、3.5%、18.3%.其中,男性分别为45.6%、3.6%、22.0%,女性分别为57.4%、3.3%、14.7%.(2)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影响IDH转归为正常血压的因素为基线年龄小、舒张压低、体质指数低、尿酸低、体育锻炼、不饮酒(P<0.01或0.05);影响IDH转归为ISH的因素为基线年龄大、收缩压高、高敏C反应蛋白高(P均<0.01);影响IDH转归为SDH的因素为基线年龄大、收缩压高、喜盐(P<0.01或0.05).结论 未经治疗的IDH人群可转归为正常血压、ISH和SDH,且转归为正常血压的比例很高.多种因素影响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血压转归.
董岩姚涛孙静宋绍敏周剑辉高新颖陈朔华蔡军吴寿岭
关键词:高血压
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异对终点事件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长期降压治疗的依从性差异对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于2002年6月—2003年5月选择轻、中度高血压患者853例,入选患者经安慰剂洗脱2周和氢氯噻嗪(HCTZ)导入6周后随机给予HCTZ 12.5mg/d或HCTZ 12.5mg/d+螺内酯20mg/d或HCTZ 12.5mg/d+卡托普利25mg2次/d。治疗期间每月随访1次,监测血压,记录终点事件,每年进行生化指标检测,随访6年。根据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分为依从组和非依从组,比较不同依从组各基因型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第6年时依从组发生临床终点事件20例(致死性2例,非致死性18例),低于非依从组61例(致死性15例,非致死性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从组各基因型间累积发生事件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非依从组DD基因型的累积发生事件率最高(25.7%),ID型为15.4%,Ⅱ型为12.8%,且各基因型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基因DD基因型是治疗依从性不良高血压患者发生临床心脑事件的危险因素,而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可减轻或消除DD基因型对心脑事件的不利影响。
王丽晔吴寿岭吴云涛李冬青李云邢爱君杜鑫王剑利金成王黎光宋绍敏王桂玲曹正新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依从性ACE基因
长期小剂量氢氯噻嗪与螺内酯联合降压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氢氯噻嗪(HCTZ)与螺内酯的联合降压疗效。方法选择轻、中度EH患者301例,经2周安慰剂脱洗期、6周HCTZ(12.5mg/d)导入期后联用螺内酯(20mg/d),每月发药1次并测量血压,随访期为2年。2周洗脱期末、1年末、2年末均进行生化指标检测。观察服药1年末、2年末降压疗效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1年末、2年末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值分别为(△SBP;△DBP;单位为mmHg)(13.3±15.8;9.4±9.4);(14.6±17.1;10.5±11.0)。2年末SBP下降幅度>1年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末DBP下降幅度>1年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1年末、2年末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81.8%、8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末、2年末的降压达标率分别为44.3%、4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2年末未出现有症状的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血尿酸和肌酐浓度较治疗前升高(P<0.01)。结论长期服用小剂量HCTZ与螺内酯联合治疗轻、中度EH安全、有效。
吴寿岭林黎明曹正新赵海燕侯国胜宋绍敏于清韩艳华王玉珍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氢氯噻嗪螺内酯药物治疗
前列腺素E1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84例临床观察
2002年
王志彬宋绍敏
关键词:前列腺素E1心绞痛冠心病
CYP11B_2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LD浓度的关系及氢氯噻嗪的影响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研究CYP11B2 ( - 344C/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LD浓度的关系及氢氯噻嗪对血浆醛固酮浓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检测 6 8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YP11B2基因型同时测定其血浆ALD浓度 ,然后均服用HCTZ 12 5mg/d ,6周后资料完整的 6 5 9例患者按TT、CT、CC 3种基因型分组 ,观察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浆ALD浓度的变化。结果 CC基因型患者基线血浆ALD浓度为 ( 173 96± 5 7 0 8)pg/mL ,高于TT、CT型者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服 6周HCTZ后 3组患者血浆醛固酮水平均增高 ,增高幅度分别为 ( 90 71± 88 5 7) pg/mL ,( 6 5 4 5± 73 71)pg/mL ,( 5 8 17± 98 97) pg/mL。TT、CT基因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醛固酮水平有统计学差异 ,CC基因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醛固酮水平无统计学差异。ΔALD在 3组基因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C基因与患者血浆ALD浓度高与其他两型 ;服HCTZ后血浆ALD水平上升 ,CC基因型患者上升幅度小于TT。
王志彬宋绍敏李云李宏芬边英赵勇猛李占杰周永郝冰吴寿岭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LD血浆醛固酮CYP11B2氢氯噻嗪CC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COPD患者(观察组)98例的临床资料,纳入同期进行正常体检的无COPD及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者(对照组)98例进行比较。受试者均进行肺功能测定。动脉僵硬度通过检测动脉波速指数方法获得中心动脉的僵硬度;检测动脉压力容积指数获得外周动脉的僵硬度。中心动脉压通过脉搏分析系统获得中心动脉血压。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相关血脂代谢指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以及炎性反应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对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BMI、糖尿病史、饮酒史、吸烟史、低氧血症史、FEV1%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以COPD合并动脉硬化为因变量,各个因素为自变量,其他因素为协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动脉波速指数、动脉压力容积指数、中心动脉血压水平均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01、t=-9.139、t=6.919,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MI、饮酒史、吸烟史、低氧血症史、FEV1%与COPD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仍然存在关联。其中,吸烟、饮酒、低氧血症、低FEV1%为危险因素,低BMI为保护性因素。动脉僵硬度相关指标动脉波速指数、动脉压力容积指数、中心动脉血压以及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与COPD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有关,这些指标越低,发生合并症的危险性越低。结论COPD患者更易发生以动脉硬化为标志的血管系统疾病。针对于危险因素制定恰当的干预治疗策略,从而提高COPD患者的预后。
张晓辉刘汉臣姚涛董岩宋绍敏张静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脉僵硬度单因素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