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彪
- 作品数:75 被引量:34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用肝胆显像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肝细胞功能的探讨被引量:2
- 2006年
- 对用肝胆显像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功能变化进行探讨。对37例肝硬化患者及1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肝胆动态显像。通过三室模型运算,去除肝血池、胆道放射性活度,获得肝细胞摄取、排泄功能的放射性活度-时间曲线,并计算肝细胞摄取和排泄等功能指标。通过三室模型运算可获得肝细胞的代谢曲线,应用于临床研究显示肝硬化组高峰时间、平均残存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高峰值摄取指数、摄取斜率、排泄斜率均显著降低,P<0.05。总之,肝胆显像定量分析是一种灵敏评价肝细胞代谢功能变化的无创性方法,可用于分析肝硬化患者肝细胞代谢功能变化。
- 程木华潘志恒凌云彪张峰陈维真
- 关键词:肝硬化肝细胞功能放射性核素显像
- 免疫增强型肠外营养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营养、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观察比较免疫增强型肠外营养疗法与标准营养疗法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患者术后营养、免疫状态和急性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接受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标准营养组(TPN,n=20)和免疫增强营养组(TPN加谷氨酰胺和人重组生长激素,n=22),术后3 d开始进行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持续7 d。手术当天(0 d)、3 d和10 d清晨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IgG、IgA、IgM、IL-2、TNF-α和CRP。结果:免疫增强营养组在术后第10 d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CD4+、CD4+/CD8+、IgG和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NF-α和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外营养疗法比标准营养疗法更能改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减轻急性炎症反应。
- 汤照峰凌云彪郝争许瑞云
- 关键词:全胃肠外营养免疫力
- 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中医证候及其与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通过分析经临床诊断标准尚不能诊断为肝硬化,但根据肝硬化诊断"金标准"可以确诊为肝硬化(即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其与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关系,以丰富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理论。【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5例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诊断资料及其与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直视下观察)、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各证候具体分布为:肝气郁结型10例(40.0%),湿热蕴结型8例(32.0%),标准外证型6例(24.0%),水湿内阻型1例(4.0%),无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及无证可辨者。(2)肝脏组织炎症程度分级多分布在G1、G2(合计80.0%)。肝气郁结型中G1占70.0%,G2占20.0%,G3占10.0%,G4、G0各占0%;湿热蕴结型中G1占50.0%,G3为25.0%,G2、G4各占12.5%,G0为0%。(3)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72.0%为S4,28.0%未达到S4(即组织形态学诊断尚不能确立肝硬化)。肝气郁结型中S4占80.0%,S3占20.0%;湿热蕴结型中S4占75.0%,S3占25.0%。(4)此期25例患者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80.0%为小结节。【结论】在本研究中,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以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为主,正虚尚不明显,相应的肝脏炎症程度分级多分布在G1、G2,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评分主要为S4,部分未达到S4,大体形态改变以小结节为主;此组患者肝组织形态学活检诊断肝硬化存在一定的漏诊率(约占28.0%)。
- 张均倡王岭王新华李野平谭志健何军明凌云彪熊倩李国焕李金菊俞家福张志魁付新录
- 关键词:肝硬化中医证候病理学
- 原发性肝癌粘附分子基因的表达与化疗敏感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粘附因子基因的表达与化疗敏感的相关性。方法 :取 6 4例肝癌切除组织行ATP -TCA法肿瘤体外药敏试验 ,以RT -PCR法半定量检测肝癌多种粘附因子、多药耐药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肝癌组织E -cadherin ,ICAM - 1,CD44,CD44V,α5,β1基因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 1 .2 4± 0 .5 4 ,0 . 96± 0 .37,0 . 6 2± 0 . 73,0 .86± 0 . 33,0 . 97± 0 .4 9,1 .4 1± 0 . 2 4 ,其中CD44与E -cadherin、β1的表达量有显著差异。多药耐药基因MDR1、MRP、GST -π、LRP、TOPOⅡ的表达量分别为 1 .17± 0 . 4 7、1 5. 9± 0 .33、1 .18± 0 . 4 8、1 .0 3± 0 . 4 8、1. 0 0± 0 . 31。各粘附分子基因的表达与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ICAM - 1、α5的表达与MDR1的表达呈正相关 ,E -cadherin、CD44的表达与MDR1的表达呈负相关 ;E -cadherin的表达与MRP的表达呈负相关 ;ICAM - 1的表达与LRP的表达呈正相关 ,E -钙粘连素、CD44的表达与LRP的表达呈负相关。肝癌化疗疗效与粘附分子基因mRNA表达量的关系 :在化疗有效组E -cadherin、CD44的mRNA表达量高于无效组 ,ICAM - 1、CD44V、α5、β1的mRNA表达量低于无效组。两组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
- 褚忠华闵军凌云彪陈双赵海燕刘建平区庆嘉
- 关键词:肝肿瘤多药耐药基因细胞粘附分子
- 根据胰颈和胰管的大小抉择不同胰肠吻合术式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根据胰腺颈部的面积和胰管的直径选择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可行性。方法根据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n=21):胰管直径大于0.3 cm,不管胰颈面积的大小,采用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B组(n=18):胰管直径小于0.3 cm,且胰颈面积大于1.5 cm×2.5 cm,采用胰颈空肠端侧吻合术;C组(n=20):胰管直径小于0.3 cm,且胰颈面积小于1.5 cm×2.5 cm,采用胰颈空肠端端套入捆绑式吻合术。比较A,B,C 3组患者术后胰漏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各组均无患者发生胰漏、胆漏、胃肠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和腹腔内出血,围手术期各组均无患者死亡,A组和B组各出现1例肺部感染,C组有1例患者出现黑便,3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根据胰腺颈部的面积和胰管的直径选择不同胰肠吻合方式,能避免胰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 潘卫东方和平邓美海刘波凌云彪汤照峰许瑞云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术胰漏
- Tissue-Link联合肝癌切除的疗效Cusa与Pringle指捏法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Tissue-Link和Cusa联合应用在肝癌切除手术术中应用及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术中采用Pringle指捏法(A组)或Tissue-Link联合Cusa(B组)进行肝癌切除的患者,比较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B组手术时间比A组长(t=-2.896,P=0.006);B组术中出血量较A组少(t=2.030,P=0.023);术后第1、7天2组患者转氨酶变化无差别,其中第7天2组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7,P=0.034):B组术后白蛋白补充量少于A组(t=1.551,P=0.042);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P=0.499),均未发生死亡;2组平均住院时间无差别(t=3.71,P=0.305);A组切缘肿瘤复发率、肝内转移、肝外转移率均高于B组(分别P=0.029,0.021,0.016)。第2年和第3年B组的无瘤生存率高于A组(分别P=0.047,0.036);B组患者第3年的总生存率高于A组(χ^2=4.01,P=0.042)。结论与Pringle指捏法相比,Tissue—Link联合Cusa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术中出血少。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提高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 林继宗吴飞龙凌云彪陈署贤林楠许瑞云
- 关键词:肝切除术
- 球囊环代替琼脂环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
- 2008年
- 目的改进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的方法。方法选取成年杂种犬22条,采用可充式球囊缩窄环渐进性压迫缩窄门静脉,联合门腔转流方法(以下简称可充式球囊缩窄造模法)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可充式球囊缩窄环由透明PP料环、带球囊硅胶管、植入式输液港中的注射座(硅胶)三部分组成。成模前后通过门静脉压力测量、胃镜检查、门腔静脉系统造影评价造模效果。结果造模前门静脉平均压力为(12.864-0.18)cmH2O,成模后门静脉平均压力为(26.75±0.39)cmH2O(P〈0.05);成模后胃镜下见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不等,胃镜分级I级4条、Ⅱ级6条、Ⅲ级8条、Ⅳ级4条;门腔静脉造影显示下腔、门静脉完全被阻断,吻合口通畅,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显影。结论可充式球囊缩窄造模法是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的有效方法。
- 方和平邓美海林楠汤照峰刘波潘卫东凌云彪许瑞云
-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动物
- 早期使用抗凝、袪聚药物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预防性治疗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术后预防性抗凝、祛聚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2006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手术治疗病例320例,纳入研究者120例。根据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及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嗪等祛聚药的应用情况将120例分为三组,其中,A组60例,术后未用抗凝、祛聚药;B组35例,在血小板>300×109/L时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500×109/L时,加用抗凝药物治疗;C组25例,早期(术后3~5 d)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300×109/L时,加抗凝药物治疗。统计各组的PVT发生率及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内A组、B组和C组发生PVT的例数分别为26例、12例和2例,发生率分别为43.3%、34.3%和8.0%。A组和B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03,P=0.960),C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χ2=5.082,P=0.024)和B组(χ2=4.856,P=0.028)。术后3组病例引流管平均放置时间、引流液总量、术后第7天凝血酶原延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聚药物能有效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
- 陈署贤林继宗凌云彪林楠汤照锋许瑞云
-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血栓形成
- 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效果。方法:患有特殊部位肝癌的36例患者,随机采用腹腔镜微波消融术(A组,16例)和经皮微波消融术(B组,20例)治疗,两组中部分病例使用人工胸(腹)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灶的完全消融率、肝功能,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消融术后2周A、B两组的肿瘤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3%和72%,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消融术后氨基转移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均在1周内回落至术前水平。A组病例均无腹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出现轻度胸腔积液,予对症治疗1周后缓解,所有病例均于术后1周左右出院。B组2例出现重度胸腔积液,另有2例需再次行消融或经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A组3例分别在术后2、7、9个月复发,均再次行经皮微波消融术,2例存活,目前无新发肿瘤,1例放弃治疗,其余病例均无瘤存活至今。B组4例分别在术后2、5、2及7个月复发,均再次行经皮微波消融术或经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3例目前无新发肿瘤存活,1例发现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而再次住院,治疗无效后死亡,其余病例均无瘤存活至今。结论:对于特殊部位的肝癌,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技术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 何勇钟跃思凌云彪胡昆鹏李凯许瑞云
- 关键词:肝癌微波消融腹腔镜检查
- 修补术加PGV与修补术加奥美拉唑方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对比被引量:4
- 1999年
-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两种不同疗法——穿孔修补术加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PGV)与穿孔修补术加奥美拉唑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94年1月-1996年12月相继入院的48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1例)在穿孔修补术的基础上,加行PGV。B组(27例)仅作穿孔修补术,术后辅予奥美拉唑方案(即口服奥美拉唑加羟氨苄青霉素加灭滴灵)。术后定期随访。随访结果按Visick标准分级。结果A组术后半年和2年疗效优良者(VisickⅠ加Ⅱ级)分别为18例(85.7%)和17例(81.0%),溃疡复发者(VisickⅣ级)分别为1例(4.8%半年)和2例(9.5%2年)。B组术后半年和2年疗效优良者分别为19例(66.7%)和10例(37.0%),溃疡复发者分别为5例(18.5%)和12例(44.5%)。A组疗效优于B组(P<0.01)。Hp检测,A组术后半年和两年的Hp阳性率分别为81.0%和85.7%(P>0.05);B组分别为18.5%和51.9%(P<0.01)。结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在施行修补术后,应同时加行PGV。
- 许瑞云汪壮流邱万寿凌云彪郑峰邓美海
- 关键词:修补术修补术奥美拉唑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穿孔迷走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