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军
- 作品数:66 被引量:111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脑梗塞患者血浆抗凝血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6
- 2013年
-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的含量,探讨其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检测急性期发病时的50例脑梗塞患者血浆AT、vWF和D-D的含量。结果脑梗塞患者D-D、vWF表达水平分别为1.19±1.56μg/ml、174.01±33.3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1±0.15μg/ml、116.40±20.74%(P<0.01),AT的含量(80.42±26.27%)低于对照组(101.78±11.56%)(P<0.01)。结论这些指标可以有助于判断脑梗塞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以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情况,对脑梗塞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 吉薇顾健沈连军马莉吴蔚倪军王红方悦之
- 关键词:脑梗塞抗凝血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
- 胰腺转移性间叶性软骨肉瘤一例被引量:1
- 2017年
- 患者男性,47岁,10 d前无明显诱因发现眼黄,无呕吐,无反酸、嗳气,无腹泻,无便血。2015年有髂骨及锁骨肿块手术史。2015年发现左肩部及左腰部肿物(图),行肿物切除术。切除标本HE染色提示:瘤组织镜下由增生成片状、巢状分布的小细胞和软骨样细胞构成,小细胞组织区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部分区小细胞与软骨样组织有过渡。病理诊断:间叶性软骨肉瘤。
- 李洁倪军叶靖陈文新
- 关键词:间叶性软骨肉瘤左腰部细胞构成肿物切除术左肩部
- 1号染色体克隆性异常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发生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分析1号染色体克隆性异常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发生频率、类型,并了解其临床和生物学意义。方法对25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胞遗传学R显带核型分析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累及1号染色体的异常核型及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256例中涉及1号染色体异常的恶性血液病25例(9.8%),分别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M2、骨髓增生异常综全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淋巴瘤骨髓浸润、慢性粒细胞加速急变期、浆细胞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号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之间易位11例,其中t(1;19)3例,t(1;14)2例,1号染色体部分增加或缺失7例,增加1条完整或部分缺失的1号染色体7例,1q等臂染色体3例。t(1;19)见于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t(1;14)见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随访涉及1号染色体异常的20例患者,临床疗效差,生存期短。结论发生1号染色体克隆性异常的恶性血液病主要见于急性白血病、MDS、MM,非特异性的异常多见,特异性的异常主要是与其他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和1q三体。具有重现性的异常有t(1;19)、t(1;14),均与白血病免疫表型相关;而1q三体和1q21扩增分别对MDS和MM的治疗、预后有指导意义。
- 吴蔚顾健王红马莉汪中强倪军
- 关键词:血液肿瘤1号染色体
- 骨髓活检在原因不明发热诊断中的应用
- 目的:确定骨髓活检在原因不明发热(FUO)中的诊断价值,并明确骨髓活检检查的临床和实验室预示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收治300例行骨髓活检检查的患者,最终确定70例符合Petersdorf的FUO诊断标准,患者均...
- 倪军顾健王红吴蔚
- 关键词:骨髓活检原因不明发热
- I22.骨髓活检标本脱钙在塑料包埋中的应用
- 王红倪军顾健吴蔚
- 文献传递
- 中药南蛇藤素对淋巴瘤荷瘤小鼠炎症因子和易栓状态的干预作用
- 徐佩朱淼张静峥沈连军倪军刘丹顾健
- 27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形态学及外周血检查结果分析
- 方悦之倪军王红孙幸顾健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磷脂抗体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抗磷脂抗体(APA)水平及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表达与易栓状态的相关性。方法:92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取静脉全血,应用ELISA法检测APA的表达水平,应用磁珠法检测FIB、D-D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初治、活动期和稳定期APA、FIB、D-D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期上述指标均低于初治期和活动期(P<0.05);APA水平与凝血指标FIB、D-D表达呈同步增高趋势。结论:SLE患者伴有凝血功能紊乱,APA水平的异常表达为导致SLE易栓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 蔡心珍倪军沈连军吴蔚孙梅何斌顾健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
-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及凝血功能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发生及凝血功能。方法选择69例MPN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4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45例。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PCR)技术,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情况。同时检测MPN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g)、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分析其与JAK2V617F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69例MPN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率为66.6%(46/69),其中PV 20例,阳性率83.3%(20/24);ET 27例,阳性率60.0%(27/45)。MPN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PT、aPTT、TT、D-D存在明显差异(P<0.05),vWF、ATⅢ无明显差异;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PT、aPTT、TT、存在明显差异(P<0.05),D-D、vWF、AT均无明显差异。白细胞计数在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 JAK2V617F基因突变在MPN患者中发生率高,可作为MPN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初诊MPN患者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白细胞计数、凝血常规可初步评估MPN患者凝血功能,早期预防血栓形成。
- 吴蔚顾健王红沈连军吉薇倪军马莉
- 关键词:JAK2V617F突变骨髓增殖性疾病血栓形成
-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 目的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血清免疫球蛋白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特征及感染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2018年在我院初诊的AL患者123例,所有病例按照初诊时的疾病类型分为:APL组(20例)、ANLL...
- 施青青吴蔚孙幸倪军方悦之朱淼孙梅顾健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清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