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伍海南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免疫
  • 3篇病理
  • 2篇蛋白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组化研究
  • 2篇腺癌
  • 2篇临床病理
  • 2篇淋巴
  • 2篇免疫组化
  • 2篇免疫组化研究
  • 2篇甲状腺
  • 2篇病理分析
  • 1篇印戒细胞
  • 1篇印戒细胞癌
  • 1篇原位
  • 1篇增生
  • 1篇增生组织
  • 1篇针吸
  • 1篇乳头状癌

机构

  • 6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7篇伍海南
  • 3篇魏启幼
  • 2篇黄锦
  • 2篇范松青
  • 1篇盛畅
  • 1篇霍继荣
  • 1篇罗季安
  • 1篇钱仲裴
  • 1篇曹亦洪
  • 1篇李代强
  • 1篇徐扬
  • 1篇刘瑞洪
  • 1篇张利群
  • 1篇谢景超
  • 1篇许淑媛
  • 1篇刘复友
  • 1篇罗琼

传媒

  • 3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杂...

年份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5
  • 1篇1990
  • 2篇198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应用Tru—Cut针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23例临床病理分析
1989年
应用Tru—Cut针对23例肾小球疾病患者作经皮肾穿刺术取肾活体组织,分别作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结果表明,临床表现相似的肾小球疾病,其病理改变可能不一。故此项检查对确定肾小球疾病的病理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疾病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且系一较为安全的检查措施。
刘瑞洪罗琼罗季安刘复友谢景超伍海南盛畅
关键词:活体组织针吸
肿瘤转移相关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原位表达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利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蛋白CD44v6,EGFR,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抑癌基因p53蛋白的原位表达。结果发现CD44v6和EGFR表达上调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P<0.05,P<0.01),而nm23-H1的表达与肿瘤转移抑制密切相关(P<0.01)。这提示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之间的表达失衡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易发生转移的重要原因。
范松青魏启幼伍海南钱仲裴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转移相关蛋白
胃印戒细胞癌合并腹膜后纤维化一例
2001年
徐扬霍继荣伍海南魏启幼
关键词:胃印戒细胞癌腹膜后纤维化剖腹探查术腹水
乳腺癌与良性增生组织铁蛋白放射免疫测定及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1
1995年
对40例乳腺癌与癌旁组织铁蛋白作放免定量测定。同时,对22例乳腺癌标本和30例乳腺良性增生组织进行多种抗体的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铁蛋白含量均比癌旁组织、良性增生组织明显增高;含铁蛋白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提示检测乳腺癌组织铁蛋白对明确诊断和估计预后有参考价值。
李代强伍海南黄锦曹亦洪蔡季重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疾病放射免疫测定免疫组化
59例老年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理分析
1990年
本文报道老年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59例并与同期非老年患者138例相比。老年患者占同期NHL总数的29.9%。59例中有结内型43例,结外型16例;低度恶性与中度恶性各12例,高度恶性35例。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的就诊原因、病变部位、恶性程度、细胞类型和预后等方面无何差别,提示年龄对上述特征无明显影响。
许淑媛伍海南黄锦张利群
关键词:淋巴瘤老年人病理学
102例胃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分型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3
1989年
本文收集经胃次全切除、病理学确诊、有术后随访结果、住院病历完整的胃癌102例,分析术前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学分型、临床病理分期及术后存活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肝胃不和型多为胃癌较早期证型,术后5年存活率为64%;脾肾阳虚、阴虚内热和气血双亏型多为胃癌晚期证型,术后5年存活率分别为5、8、12%;气滞血瘀型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5年存活率为40%。
瞿漱芬伍海南
关键词:胃癌辨证病理
甲状腺乳头状癌CD44v6、EGFR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6
1999年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 C D44v6 , E G F R 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A B C 法对40 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 P T C+ L N M) ,44 例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 P T C) ,30 例甲状腺瘤( T A) 和30 例正常甲状腺组织( N T) 进行了 C D44v6 ,, E G F R 检测。结果 84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 C D44v6 , E G F R 的阳性率分别为63 .1 % 和54 .8 % ; P T C+ L N M 组的 C D44v6 , E G F R 阳性率显著高于 P T C 组, T A 组和 N T组者( P< 0 .05 , P< 0 .01)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 C D44v6 , E G F R 的表达有显著的正相关( P< 0 .01) 。联用 C D44v6 , E G F R 的阳性表达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比单一使用者高。结论 (1) C D44v6 , E G F R 的阳性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C D44v6 , E G F R 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并在转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2) 联用 C D44v6 , E G F R 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
范松青魏启幼伍海南
关键词:CD44V6EGFR乳头状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