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胰腺
  • 14篇胰腺癌
  • 14篇腺癌
  • 11篇肿瘤
  • 11篇细胞
  • 8篇胰腺肿瘤
  • 8篇腺肿瘤
  • 6篇凋亡
  • 6篇食管
  • 5篇胰腺癌细胞
  • 5篇症状
  • 5篇腺癌细胞
  • 5篇反流
  • 5篇癌细胞
  • 4篇食管反流
  • 4篇胃食管
  • 4篇胃食管反流
  • 4篇无症状
  • 4篇细胞凋亡
  • 4篇细胞株

机构

  • 2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通城县人民医...

作者

  • 28篇黄佳
  • 21篇姚玮艳
  • 12篇汤玉茗
  • 12篇诸琦
  • 11篇章永平
  • 9篇朱颖
  • 8篇曹海霞
  • 3篇张愫
  • 3篇孙超
  • 3篇李为光
  • 3篇袁耀宗
  • 2篇贲其稳
  • 2篇朱黎明
  • 2篇钟捷
  • 2篇李百文
  • 1篇丁健青
  • 1篇曹海峡
  • 1篇韩宇
  • 1篇吴巍
  • 1篇唐永华

传媒

  • 8篇内科理论与实...
  • 7篇中华消化杂志
  • 4篇中华胰腺病杂...
  • 2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光敏性皮炎、急性腹痛、肝脏损伤为表现的变异性卟啉病被引量:1
2019年
急性卟啉病作为急腹症的罕见病因,变化多样且进展迅速,临床上易漏诊、误诊,延误诊治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本例患者以腹痛表现起病,既往有皮肤型卟啉病病史,经多学科协作会诊,最终确诊为变异性卟啉病.通过此病例报道,期望提升消化科医师对急性卟啉病的分型、诊断、检测和综合治疗的全方位认识.
赵雨娉黄佳潘萌王刚陈秋生唐永华姚玮艳
关键词:消化科腹痛
静默人类真核延伸因子1A2对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静默人类真核延伸因子1A2(EEF1A2)对胰腺癌细胞体内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均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EEF1A2组,移植瘤内分别注射PBS、阴性对照siRNA和特异性EEF1A2siRNA。测定各组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EEF1A2和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PCNA)的表达;应用TUNEL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率。结果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从给药后第17天开始,EEF1A2组移植瘤体积增长明显滞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值均〈O.05)。治疗结束后切取肿瘤称重,EEF1A2组肿瘤质量为(0.27±0.06)g,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0.39±0.08)g和(O.43±0.07)g,P〈0.05]。EEF1A2主要表达于胰腺癌细胞胞质,其中在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中,阳性细胞分布比较密集,阳性率分别为(72.58±25.47)%和(76.75±23.19)O,而EEF1A2组阳性细胞分布较稀疏,阳性率为(34.78±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EFIA2组的PCNA蛋白表达也显著低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P〈O.01),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的结果显示EEF1A2组中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EEF1A2在体内能被有效静默,EEF1A2静默后能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黄佳黎曙明诸琦曹海霞章永平
关键词:胰腺肿瘤RNA干扰细胞凋亡
真核翻译延长因子1A2对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和血管形成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背景:人类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A2(EEF1A2)是一种管家基因,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潜在癌基因,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目的:探讨EEF1A2对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和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Ad5/F35-EEF1A2重组腺病毒载体。15只裸鼠建立人胰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绿色荧光蛋白(GFP)组和EEF1A2组,分别注射PBS0.1ml、Ad5/F35-GFP0.1ml(1×108PFU)和Ad5/F35-EEF1A20.1ml(1×108PFU)。测定各组肿瘤体积和质量,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D31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EEF1A2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与对照组和GFP组相比,EEF1A2组裸鼠肿瘤体积和质量显著增加(P<0.05),PCNA和CD31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EEF1A2可显著促进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细胞增殖和肿瘤血管形成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
曹海霞诸琦姚玮艳章永平黄佳贲其稳高亚博王华枫
关键词:胰腺肿瘤血管形成
伴腹泻炎症性肠病患者感染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相关因素及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 通过分析伴腹泻IBD患者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DI)的情况,探讨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169例伴腹泻IBD患者,另外纳入同期就诊的184例非IBD腹泻患者(对照组).收集纳入伴腹泻IBD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酶免疫测定法检测所有纳入患者粪便中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毒素A和B.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9例伴腹泻IBD患者中,成人137例,儿童32例.伴腹泻IBD患者的CDI阳性率为9.5% (16/169),高于非IBD腹泻组的1.1% (2/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85,P<0.01).成人伴腹泻IBD患者的CDI阳性率为7.3%(10/137),伴腹泻IBD患儿的CDI阳性率为18.8%(6/32).16例CDI阳性的伴腹泻IBD患者中,10例入院前有外院住院史,其本次入院前住院率高于CDI阴性伴腹泻IBD患者的37.3%(5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75,P=0.01,OR=1.26,95%CI0.78 ~ 2.03).16例CDI阳性的伴腹泻IBD患者中,14例曾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其使用率高于CDI阴性伴腹泻IBD患者的34.6%(53/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78,P<0.01,OR=24.74,95%CI 3.15 ~ 194.46).CDI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伴腹泻IBD患者的住院时间、检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后6个月内的肠道切除手术率和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伴腹泻IBD患者CDI发生率升高,其危险因素包括入院前有住院史和使用抗菌药物,但CDI与IBD的短期预后无明显关系.
黄佳汤玉茗姚玮艳
关键词:炎性肠疾病腹泻短期预后
微RNA-28-5p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胰腺癌患者血清微RNA-28-5p(miR-28-5p)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自噬基因BECN1表达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确诊胰腺癌的60例患者为试验组,60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提取外周血血清,TaqMan实时定量(qRT)-PCR实验检测血清中miR-28-5p的表达水平;Targetscan预测自噬基因BECN1为miR-28-5p的靶基因,采用蛋白质印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验证BECN1为miR-28-5p的直接靶基因;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和Transwell试验检测miR-28-5p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健康人相比,胰腺癌患者血清中miR-28-5p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39.90±1.64比80.50±1.40,P<0.05);BECN1为miR-28-5p的直接靶基因;增高miR-28-5p的表达使得人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1.69±0.07比2.79±0.06,P<0.05;15.89±0.79比29.78±0.60,P<0.05);抑制miR-28-5p则获得相反的效果(2.99±0.12比1.98±0.21,P<0.05;60.40±2.15比38.40±1.09,P<0.05)。结论:胰腺癌患者血清中miR-28-5p较正常人明显降低,miR-28-5p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BECN1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李为光姚玮艳汤玉茗黄佳钟捷
关键词:胰腺癌
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23例的影像及EUS特征分析
赵雨娉汤玉茗黄佳朱颖姚玮艳
难治性与非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动力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比较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与非RGERD食管动力特点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消化科进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GERD患者86例,其中RGERD组44例,非RGERD组42例,比较2组患者食管动力特点的差异。结果:RGERD组与非RGERD组食管下括约肌(LES)长度分别为(2.6±0.7)和(3.5±0.9)cm,LES静息压分别为(16.3±8.0)和(20.3±8.6)mmHg(1 mmHg=0.133 kPa),远端波波幅分别为(65.7±30.1)和(80.1±34.9)mmHg,食团内压(IBP)分别为(11.6±4.0)和(13.6±3.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8、2.235、2.044、2.400,均P<0.05)。2组LES残余压、蠕动波持续时间、远端收缩积分(DCI)、收缩前沿速度(CFV)、远端收缩延迟(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小型蠕动中断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大型蠕动中断百分比和无效吞咽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ES长度较短、LES静息压偏低、远端波波幅偏低、IBP偏低及小型蠕动中断百分比增加是RGERD的主要食管动力障碍,调控这些因素或许可以为RGER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汤玉茗钱爱华朱颖姚玮艳黄佳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动力
EEF1A2嵌合型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克隆人类真核翻译延长因子1A2(EEF1A2)基因全长,构建其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人胰腺癌组织中扩增人EEF1A2基因全长,经T-A克隆后,亚克隆到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6,构建穿梭质粒pDC316-EEF1A2。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腺病毒骨架质粒pBHG35和穿梭质粒pDC316-EEF1A2共转染293细胞,获得腺病毒重组质粒Ad5/F35-EEF1A2,经过在293细胞中包装和扩增之后,获得高滴度的腺病毒重组质粒Ad5/F35-EEF1A2。PCR、WesternBlot检测EEF1A2基因的表达。结果:用RT-PCR方法,从人胰腺癌组织中扩增出1400bp的cDNA片段,经测序证实为人EEF1A2基因。构建及包装出高滴度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5/F35-EEF1A2。结论:成功地克隆了人EEF1A2基因全长,并构建其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人EEF1A2基因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曹海霞诸琦章永平黄佳张愫姚玮艳
关键词:腺病毒科腺病毒载体基因克隆
无症状糜烂性食管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无症状糜烂性食管炎(asymptomatic erosive esophagitis,AEE)的患病率、危险因素、预后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184例无症状体检人群的胃镜检查资料,其中475例(9.2%)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纳入AEE组。在无食管炎的人群中选择950名年龄和性别匹配且内镜检查无食管炎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的危险因素,分析AEE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优势比(odds ratio,OR)=1.101,P=0.001]、脂肪肝(OR=1.635,P=0.013)、食管裂孔疝(OR=2.302,P=0.039)和高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OR=1.008,P=0.013)是AEE的危险因素。对140例AEE患者的随访发现,无论是否接受治疗,约有2/3患者的食管炎严重程度有所改善(82.4%比65.3%)。此外,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治疗组食管炎改善比例远高于未治疗组(P<0.005)。结论:脂肪肝、肥胖、食管裂孔疝及高GGT为AEE危险因素。AEE的预后良好,PPI能明显改善AEE严重程度。
孙超姚玮艳黄佳朱颖汤玉茗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内镜检查质子泵抑制剂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对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促进胰腺癌细胞SW1990、PaTu8988和BxPC3凋亡的机制。方法将携带TRAIL基因的pCA13质粒分别转染胰腺癌SW1990、PaTu8988和BxPC3细胞(pCA13-TRAIL组),以空质粒转染作为对照组(pCA13组)。采用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细胞TRAIL mRNA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细胞的凋亡率和TRAIL受体R1、R2的表达,TUNEL和Hoechst双染色法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染细胞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SW1990、PaTu8988和BxPC3细胞转染pCA13-TRAIL 24 h即有TRAIL mRNA和蛋白的表达;转染后24 h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7.30±5.14)%、(13.52±0.95)%和(31.40±8.70)%,均显著高于相应pCA13组的(10.58±1.88)%、(8.42±0.46)%和(16.11±1.66)%;转染后48 h TRAIL-R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37±3.05)%、(42.10±5.11)%和(36.64±4.84)%,TRAIL-R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20±4.83)%、(37.26±8.46)%和(24.32±3.71)%,除PaTu8988细胞,均显著高于相应的pCA13组;caspase-3阳性率分别为(14.64±5.35)%、(9.92±5.50)%和(16.12±6.74)%,显著高于pCA13组的(3.01±1.50)%、(1.75±0.50)%和(3.79±1.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RAIL在体外可通过上调多株胰腺癌细胞TRAIL-R1、R2的表达从而促进其凋亡。
朱颖汤玉茗黄佳李为光章永平王建承张学军姚玮艳
关键词:胰腺肿瘤细胞凋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