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玉燕

作品数:28 被引量:153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6篇壳聚糖
  • 4篇几丁聚糖
  • 4篇敷料
  • 3篇生物流体敷料...
  • 2篇动物
  • 2篇动物实验
  • 2篇压疮
  • 2篇愈合
  • 2篇生物敷料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效应
  • 2篇凝胶
  • 2篇凝胶剂
  • 2篇肿瘤
  • 2篇免疫
  • 2篇纳米
  • 2篇纳米粒
  • 2篇内分泌干扰
  • 2篇内分泌干扰物
  • 2篇净水

机构

  • 22篇浙江省医学科...
  • 2篇浙江大学
  • 1篇杭州铁路中心...

作者

  • 22篇蒋玉燕
  • 20篇毕忆群
  • 14篇蒋建国
  • 11篇房国坚
  • 5篇陈勇
  • 3篇洪艳
  • 2篇裘明华
  • 2篇吴南翔
  • 2篇杨亚冬
  • 2篇张文元
  • 2篇谭玉凤
  • 1篇汪子伟
  • 1篇钟婧
  • 1篇徐立群
  • 1篇周少华
  • 1篇边敏章
  • 1篇杨连华
  • 1篇章凤珍

传媒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化学会第...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东海海洋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国际医学寄生...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6
  • 1篇199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壳素微结晶分散体系的研制:一种新的甲壳素溶解环试验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鉴定细菌是否分泌甲壳素酶,并分解利用甲壳素的经典方法是甲壳素缺刻试验,但其需时较长,结果不明显,为解决以上缺点,研制甲壳素微结晶分散体系,拟创造一种新的实验方法甲壳素溶解环试验,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12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完成。①通过高温高压、超声等综合手段,制备乳白色的甲壳素微结晶分散体系,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②采用制备的甲壳素微结晶分散体系,制造甲壳素培养基,取副溶血弧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44815菌悬液106cfu/mL各1μL,分别注入甲壳素培养基中,37℃培养72h,如接种点周围出现明显的透明环,即为阳性,反之为阴性。③制备2%,1%,0.5%3种不同浓度的NaCl及相应8.0,7.0和6.0不同pH值组合的3种甲壳素培养基,分别接种副溶血弧菌菌悬液106cfu/mL各1μL,37℃培养72h后测量溶解环直径。④菌量和培养温度的影响:将3种浓度菌悬液(108,106和104cfu/mL)各1μL注入甲壳素培养基中,37℃培养72h;固定菌量(2.8×106cfu/mL)接种后,分别在40℃、37℃和25℃培养72h,测量溶解环直径。结果:①成功制备了甲壳素微结晶分散体系,甲壳素浓度为4%,微粒粒径<0.5μm。②培养72h后,接种副溶血弧菌甲壳素培基上呈现阳性反应。③在NaCl浓度为2.0%,pH为8.0环境条件下,溶解环直径最大。④在菌量108 ̄104cuf/mL范围内,菌量与溶解环直径大小呈正比,但最适浓度为106cuf/mL;在37℃环境中溶解环直径最大。结论:①甲壳素溶解环试验是鉴定细菌能否分泌甲壳素酶、并分解利用甲壳素的一种直观、快速、准确的方法。②甲壳素培养基NaCl、pH值、培养温度及菌量等对甲壳素溶解环试验均有直接的影响。
蒋玉燕毕忆群陈勇蒋建国
关键词:细菌
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及表征与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效应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近期研究发现,壳聚糖纳米化后,不仅可改善其溶解性,还可提高其生物学功能。拟建立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并对壳聚糖纳米粒的表征及抗肿瘤生物学效应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5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所完成。①建立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将壳聚糖粉末溶于乙酸溶液,用NaOH调节其pH为5,采用三聚磷酸钠为凝聚剂,进行离子交联来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通过离心和冷冻干燥得到壳聚糖纳米粒粉末。②纳米粒的表征:经超声得到壳聚糖的悬浊液,用透射电镜来观察纳米颗粒的外观形态;用动态光散射仪来测定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与分布。③采用MTT法对壳聚糖纳米粒体外抗肿瘤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①透射电镜下观测到了稳定、均一的颗粒;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发现纳米粒粒径大小在300nm左右,粒径分布较窄。②500mg/L的壳聚糖纳米粒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为27%;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率为23%;对BGC-823细胞的抑制率为29%;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最高,达55%。结论:建立的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可靠,并证明其体外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
周少华洪艳房国坚蒋玉燕毕忆群杨连华陈勇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
不同产地壳聚糖纳米粒体外抗肿瘤作用的比较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由于不同产地、来源的壳聚糖产品,其化学结构可能不同,因而生物学效应也会不同。将纳米技术引入壳聚糖研究,通过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试验,比较不同来源壳聚糖纳米粒制剂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6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肝癌SMMC-7721、胃癌BGC-823、宫颈癌Hela和乳腺癌MCF-7细胞株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所引入,由本研究所液氮保存。A壳聚糖由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提供(批号:YK060329131);B壳聚糖由浙江奥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603200);C壳聚糖由青岛利中甲壳原公司提供(批号:020622)。②细胞培养:4种肿瘤细胞株均用含10%新生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在体积分数为0.05的CO2的37℃培养箱中培养,2.0~3.0d传代1次。③壳聚糖纳米粒制备:A,B,C壳聚糖应用离子交联法制备相应壳聚糖纳米粒,其纳米粒径分别为228,228和218nm。④MTT法测定壳聚糖纳米粒体外抗肿瘤活性:按3种壳聚糖纳米粒类别和4个质量浓度梯度设壳聚糖纳米粒组(62.5,125,250,500mg/L)、阳性对照组(氟尿嘧啶500mg/L)和阴性对照组(DMEM培养液),按常规方法进行MTT实验。结果:不同产地壳聚糖制备的A,B,C纳米粒分别作用于SMMC-772细胞,其500mg/L剂量组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93%,7.91%和25.76%;作用于BGC-823细胞,其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96%,6.68%和29.94%;作用于Hela细胞,其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50%,9.23%和27.16%;作用于MCF-7细胞,其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56%,8.64%和52.86%。而抗肿瘤药物氟尿嘧啶500mg/L对SMMC-7721、BGC-823、Hela和MCF-7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9.36%,78.83%、78.70%和82.20%。结果显示,A,B壳聚糖纳米粒对体外培养的SMMC-772、BGC-823、Hela、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而C壳聚糖纳米粒对上述4种肿瘤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对MCF-7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结论:体外实验条件下
房国坚洪艳蒋玉燕毕忆群钟婧陈勇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抗肿瘤作用
纳米级几丁质的研制及其在霍乱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应用研制成功的纳米级几丁质,创造一种几丁质溶解环试验,作为一项新的生物学指标,用于埃尔托霍乱流行病学监测,以此来判断某地是否易于反复流行或成为高发区的一个简便、快速方法.
蒋玉燕毕忆群蒋建国
关键词:霍乱流行病学监测
文献传递
几丁聚糖生物流体敷料膜治疗压疮被引量:5
2004年
生物流体敷料膜的主要成分———几丁聚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蟹、虾外壳中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由壳多糖经脱乙酰化后衍生而成。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发成功的该生物敷料,经动物学试验、体外抗菌活性试验及安全性评价等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天然的抗菌活性,并能促进创面局部免疫,加速愈合。以28例压疮患者46处压疮创面作为观察对象,在患处涂敷生物敷料1次/d,然后用红外线照射5~10min。治愈82.6%(38/46),有显著疗效8.7%(4/46),无效8.7%(4/46),总有效率91.3%。证明几丁聚糖生物流体敷料膜治疗压疮具有良好的疗效,建议治疗时间不少于20d。
蒋玉燕毕忆群商学本章凤珍蒋建国
关键词:几丁聚糖生物流体敷料膜压疮褥疮
壳聚糖复合凝胶净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壳聚糖复合凝胶净水剂,是由壳聚糖溶液、纤维素、硅胶和活性炭制成的凝胶剂;所述的壳聚糖、纤维素、硅胶和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1-2.5∶2-3.5∶3-5。还公开了壳聚糖复合凝胶净水剂的制备方法,在壳聚糖溶液...
吴南翔毕忆群谭玉凤房国坚蒋玉燕
聚氨基葡萄糖的体外抗菌活性被引量:85
1996年
聚氨基葡萄糖对275株临床分离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它具有天然的抗菌活性,抗菌谱较广,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及白色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抑杀效果,为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蒋玉燕毕忆群汪子伟徐立群蒋建国
关键词:体外抗菌活性
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应用于烧伤创面的实验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制备以几丁聚糖为主要原料纳米微粒分散体系,并通过动物烧伤实验进行医学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5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及浙江省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首先运用物理和化学综合手段,制备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用透射电镜观察法进行纳米微粒尺寸测定评估;其次采用制备的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进行动物烧伤实验,①烧伤动物模型建立:选择体质量2.5~3.0kg健康兔子8只,雌雄对半,脱毛并麻醉后,在实验兔子背部,以脊椎为对称轴,用盛装100℃开水的人工烧伤器(质量500g),紧贴兔子皮肤3s,制成浅Ⅱ度烧伤创面24个,5s制成深Ⅱ度创面24个,每个创面平均面积16cm2,左侧创面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②治疗方法:左侧实验组创面涂敷几丁聚糖纳米体系,右侧创面涂敷凡士林,2次/d,上下午各1次,连续3d后停止涂敷,每日观测记录创面的渗出液、创面大小、结痂时间、脱痂愈合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①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颗粒粒径平均为(36.40±5.14)nm。②治疗动物烧伤实验第7天的烧伤创面平均面积试验组小于对照组[浅Ⅱ度:(2.29±0.51)和(4.28±0.45)cm2;深Ⅱ度:(2.15±0.34)和(4.39±0.52)cm2,P<0.01]。③烧伤创面结痂平均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浅Ⅱ度:(6.45±0.58)和(10.5±0.75)d;深Ⅱ度:(7.5±0.66)和(10.6±0.78)d,P<0.01]。④几丁聚糖纳米体系对烧伤创面脱痂愈合的平均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浅Ⅱ度:(14.36±0.58)和(16.27±0.75)d;深Ⅱ度:(22.0±1.33)和(29.88±1.86)d,P<0.01]。结论: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对动物Ⅱ度烧伤具有明显的缩小创面、提早结痂、促进愈合之疗效,提示具有临床功能敷料的开发应用前景。
蒋玉燕毕忆群房国坚蒋建国
关键词:动物实验
几丁质纳米制剂对肿瘤及免疫作用的生物学功效
目的 探索几丁质纳米制剂对肿瘤及免疫作用的生物学功效.方法 通过几丁质纳米化的制备,观察其对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对免疫功能和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 几丁质纳米制剂具有延缓小鼠腹水瘤生长作用;对小鼠实体瘤S180生长也具有抑...
毕忆群房国坚蒋玉燕边敏章蒋建国
关键词:几丁质腹水瘤抑瘤作用免疫调节
文献传递
壳聚糖生物流体敷料膜对各类创面愈合的临床效应被引量:26
2007年
目的:总结与分析近年来壳聚糖生物流体敷料膜在临床领域中的疗效及使用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01/2005-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检索词:“壳聚糖、生物敷料、创伤与烧伤、压疮”。结果:通过对1228例烧伤、创伤患者治疗的对照研究结果证明,壳聚糖生物流体敷料膜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保护创面、预防感染、促进愈合等综合生物学功效,其疗效确切,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药物和敷料。对于难治性的Ⅱ期及以上的275处压疮病例,治愈率也高达80%,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其疗效明显优于压疮的常规疗法,具有临床使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结论:壳聚糖生物流体敷料膜在治疗创伤、烧伤及压疮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疗法。
蒋玉燕毕忆群蒋建国
关键词:壳聚糖生物敷料压疮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