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玥宏
- 作品数:27 被引量:107H指数:7
- 供职机构: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无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AZF微缺失研究
- 2011年
- 目的:研究原发无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F)基因微缺失频率,为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辅助生育治疗前的临床检验及不育症的遗传咨询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采用多重PCR法,对天津地区染色体核型均正常的正常生育者30例(正常组)和68例原发无精子症患者(患者组)进行Y染色体AZF区6个位点微缺失检测。结果:患者组存在AZF区微缺失共12例(17.65%)。其中缺失位点在AZFa的sY84者3例(4.41%),AZFb的sY127有1例(1.47%),AZFc的sY254或sY254和sY255共6例(8.82%),AZFb+c的sY134和sY254有1例,sY127、sY254和sY255的1例。正常组各位点均无缺失,2组微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3,P<0.05)。结论:天津地区原发无精子症患者AZF区6位点微缺失检测,缺失率较高。
- 陆国芳孙丰涛任晨春张海霞田野梁玥宏
- 关键词:无精子症Y染色体
- 男性原发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研究
- 陆国芳任晨春田野秦志华李树宁梁玥宏孙丰涛王文靖史芳
- 课题"男性原发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研究"为天津市教委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男性原发不育是导致人类生育障碍(发病率10%~15%)的重要因素.除染色体畸变外、Y染色体Yq11.22~11.23区的无精子基...
- 关键词:
- 应用QF-PCR检测先心病患儿22q11.2微缺失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先心病患儿22号染色体q11.2微缺失的准确度及灵敏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准确度高、特异性强、快速、高通量、费用低且适合在国内开展的诊断22q11.2微缺失的方法。方法:对84例CHD患儿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以染色体核型正常的先心病患儿TBX1基因附近SNP位点为靶位点采用QF-PCR方法检测22q11.2的微缺失,将其结果与FISH结果进行比较,同时选取3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结果:84例CHD患儿中有2例染色体异常,其余82例患儿中,有5例QF-PCR方法显示存在22q11.2微缺失,与FISH检测结果完全一致,而正常对照组均未见异常。结论:QF-PCR方法检测先心病患儿22q11.2微缺失准确度高、特异性强,与传统的FISH方法比较,具有快速、简便、高通量的特点,可以作为22号染色体微缺失的诊断依据,为明确CHD患儿病因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 王文靖任晨春常诚田卉张海霞梁玥宏张志坤崔洪艳
- 关键词:TBX1基因SNP位点
- 孕早期产前筛查在染色体异常胎儿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评价孕早期产前筛查在降低染色体异常胎儿出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对2 806例单胎孕妇外周血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β-HCG)含量进行检测,综合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膜厚度(NT)及孕妇年龄、体质量和孕周,用LifeCycle3.0软件计算出胎儿患21-三体和18-三体的风险率,高风险孕妇经绒毛或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结果在2 806例孕妇中共筛查出高风险孕妇115例,阳性率为4.1%,其中83例高风险孕妇经绒毛或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异常核型14例,异常发生率为16.9%,其中包括6例21-三体,1例21-三体嵌合体,3例18-三体,2例Turner综合征,1例三倍体和1例染色体结构异常核型。结论孕早期产前筛查可以有效筛查出染色体异常胎儿。
- 米东王承缙任晨春梁玥宏张月香
- 关键词:孕早期染色体异常妊娠相关蛋白-A
- 1169对不良孕产史夫妇的细胞遗传学分析被引量:14
- 2011年
- 目的:对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不良妊娠结局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为再次妊娠提供遗传咨询。方法:对1 169对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采集静脉血,经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收获中期分裂像,低渗、固定、制片、Gie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在1 169对2 338例患者中检出异常核型95例,50例为女性,45例为男性,异常率为4.06%。染色体数目异常3例,异常率为0.13%;结构异常92例,异常率为3.93%,其中平衡易位34例、罗伯逊易位10例、倒位27例、部分重复2例、染色体多态性变异18例、双着丝粒染色体1例,不同流产次数及性别之间染色体核型异常率无差异。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原因,不同流产次数及性别之间,染色体异常率无差异,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应进行双方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夫妇再次妊娠应进行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以降低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出生率。
- 董动丽任晨春张海霞梁玥宏王文靖孙丰涛
- 关键词:不良孕产史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异常
- 394例高龄孕妇羊水细胞遗传学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分析高龄孕妇的胎儿染色体核型,探讨高龄妊娠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的风险。方法:采用羊水穿刺术对394例高龄孕妇进行细胞遗传学诊断,计算高龄妊娠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比率。同时比较35~37岁、38~40岁及≥41岁组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分析不同高龄组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比率。结果:394例样本中有21例染色体核型异常,异常发生率为5.33%,高于普通人群;且随孕妇年龄增长,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增加。结论:高龄孕妇所孕胎儿存在染色体异常高风险,故应常规进行产前诊断。
- 田卉任晨春张海霞梁玥宏王文靖
- 关键词:高龄孕妇染色体异常
- 1544例妊娠中期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分析妊娠中期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了解此期异常核型发生的频率、类型及与各种产前诊断指征的关系。方法:对1 544例妊娠中期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进行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发现异常核型125例,异常检出率为8.10%;其中染色体三体共46例,占异常核型36.80%,其他异常包括Turner综合征3例,罗伯逊易位3例,平衡易位7例,倒位1例,缺失1例等;发现多态核型56例,包括18例46,XX/XY,1qh+,7例46,XX/XY,inv(9)(p11q12)等。高龄组、高龄+血清筛查高危组、低龄+血清筛查高危组、B超提示胎儿异常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60%、7.57%、6.42%和21.43%。结论:严格掌握指征采集胎儿羊水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染色体三体型为主要的异常核型;高龄是产前诊断的独立指征;遗传父母多态核型的胎儿可以保留。
- 梁玥宏任晨春王文靖张海霞
- 关键词:妊娠中期羊膜腔穿刺术核型分析高龄多态
- 进行性骨干发育不全患者TGFβ1基因R218H突变的检测(英文)
- 2006年
- 目的Camurati-Engelmann病(Camurati-Engelmann disease, CED),又称进行性骨干发育不全(progressive diaphyseal dysplasia, PD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临床表现以四肢肌肉萎缩、步态摇摆、四肢酸痛、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为特征,影像学表现为四肢长管状骨对称性皮质增厚、骨干增粗呈梭形和髓腔狭窄,但不侵犯骨端或骨骺。该病由TGFβ1基因突变导致,迄今国际上已发现10种突变。作者对1例中国进行性骨干发育不全患者进行TGFβ1基因的突变位点检测。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TGFβ1基因全部7个外显子及其外显子-内含子边界进行分析,对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显示可能存在突变的外显子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在TGFβ1基因第4外显子发现错义突变R218H。此突变在2000年由日本学者首次报道。结论该突变的发现为下一步的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 梁玥宏李汶李麓芸叶义言卢光琇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基因突变
- 荧光定量PCR检测脊肌萎缩症家系中的SMN1基因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 SMN1基因的第7、8外显子(E7、E8)与脊肌萎缩症(SMA)的发生密切相关,探讨荧光定量PCR(QF-PCR)方法应用于检测SMN1基因E7、E8的可行性,建立一种准确、简便、快速、高通量、费用低廉并且适合在国内广泛开展的诊断方法。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0月,对5个有SMA确诊病例的家系用QF-PCR法检测其成员SMN1基因E7、E8缺失情况,同时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法进行验证,确认QF-PCR技术检测该基因改变的准确度和灵敏性。结果临床确诊为SMA的5例患儿经QF-PCR方法检测后,SMN1的E7、E8均表现为纯合缺失的有4例,余1例表现为SMN1 E7纯合缺失,E8杂合缺失。对5例患儿父母进行检测,SMN1 E7、E8纯合缺失的4例患儿父母均为相同基因型,即存在SMN1E7、E8均是杂合缺失。对表现为SMN1 E7纯合缺失、E8杂合缺失患儿的父母检测后发现,患儿母亲的基因型同时存在SMN1 E7、E8的杂合缺失,患儿父亲仅表现为SMN1基因E7的杂合缺失,E8无缺失改变,结果与MLPA法检测相一致。结论 QF-PCR法作为一种检测方法,可以用于SMA患者的初步诊断并在大规模人群中开展携带者筛查。QF-PCR法较其他检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廉、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等优势。
- 任晨春郭东花梁玥宏王文靖田秀英崔洪艳陈成彬王玲红杨微微张海霞李晓旭
- 关键词:脊肌萎缩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QF-PCR检测22q11.2微缺失在产前诊断CHD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将荧光定量PCR(QF-PCR)技术应用于22q11.2微缺失引起的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产前诊断中,以明确部分CHD病因,指导临床决策,从而减少CHD出生缺陷率。方法:对45例经B超诊断为CHD的胎儿取羊水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QF-PCR检测,并对QF-PCR检测有缺失的CHD胎儿进行FISH验证。另选30例经B超诊断正常、因计划外怀孕需做引产的胎儿作为对照组。结果:45例CHD胎儿共检出异常核型3例,在42例染色体正常CHD的胎儿中,经QF-PCR检测有40例TBX1与PTBP1基因拷贝数的比值为(0.936±0.310),接近于1;2例胎儿的比值明显降低,为(0.507±0.038),接近于0.5,诊断为22q11.2微缺失。这2例胎儿均经FISH验证为阳性结果。结论:QF-PCR检测22q11.2微缺失结果可靠,可用于产前诊断CHD的胎儿的病因,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 王文靖任晨春常诚田卉张海霞梁玥宏张志坤崔洪艳
-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22Q11.2微缺失TBX1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