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伟玉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王雪莲教育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篇研究范式
  • 1篇政府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转型
  • 1篇瓦解
  • 1篇武装组织
  • 1篇民主
  • 1篇民主转型
  • 1篇范式
  • 1篇非传统安全
  • 1篇非传统安全研...

机构

  • 4篇清华大学
  • 1篇天津外国语大...

作者

  • 4篇张伟玉
  • 1篇陈哲

传媒

  • 3篇国际政治科学
  • 1篇当代亚太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缅甸军人政权转型的原因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虽然目前学界对缅甸是否彻底转型成了民主政体尚存争议,但缅甸已完成了从"纯军人政权"向"军人为主、文官为辅政权"转型的开启,继而将向"文官为主、军人为辅政权"转型深化。缅甸军政府愿意推动政权转型的原因,是其所追求的利益目标的改变和保障条件的完备,这两个因素共同促使军政府放松对权力的控制,从而开启和深化了国家的政治转型。缅甸军政府从追求对政权的完全控制转变到对其关键性权力的控制,以使军方获得最大的净收益,特别是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军事保障这三项条件的具备并互为补充,极大降低了军方推动国家政治转型的风险。本文建构了一个解释缅甸整个军人政权转型时期的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理论框架,有助于理解缅甸军人政权转型的本质,也可以帮助理解其转型后的政治行为逻辑。
张伟玉
关键词:政治转型
民主转型理论:研究路径、评论及发展被引量:2
2015年
民主转型研究贯穿20世纪以来整个西方政治学领域。通过梳理和总结,笔者发现民主转型理论的发展,基本因循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个维度,并以结构和行为主体两个研究路径展开,不同的路径、维度和变量构成了不同的解释逻辑,发展出了众多民主转型理论。20世纪90年代之前,民主转型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国内因素,之后学者们开始关注国际因素在民主转型中的作用。尽管国际因素有成为研究主流的趋势,但以国际因素为主要解释变量的研究还是面临理论性和解释性欠缺的挑战,究其原因:一是对国际因素的概念缺乏清晰界定;二是国际因素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三是对国际维度研究路径缺乏整体把握;四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对民主转型研究的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无法割裂,应对其给予同等对待和重视。
张伟玉
关键词:民主转型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兼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被引量:8
2013年
相对于中国传统安全研究在国际学界的弱势地位,中国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更突出,相关研究和著述颇丰。不过,笔者以10种中国国际关系专业期刊中含有"非传统安全"一词的文章为样本进行统计,发现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一是中国学界对非传统安全的共识大多依赖于学者间的"默契",对非传统安全的诸多定义可操作性较差;二是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问题意识不足,学术成果多以描述性研究为主;三是科学研究方法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应用不多,目前非传统安全研究仍处于较低水平,还未提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研究范式,距学科成熟仍有一定距离。通过对比中外非传统安全研究发现:在学科自身特点上,该学科整体偏向刺激-反应型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和应用色彩。在研究进程和路径上,中国属于早期扩展派,属典型的"亚洲路径",美国在战略研究派和早期扩展派之间,主要走"美国路径",欧洲居于哥本哈根学派和人的安全研究学派之间,走经典的"欧洲路径"。
张伟玉陈哲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研究范式
政治身份认同与缅甸果敢同盟军的瓦解被引量:4
2012年
生存达二十年之久的缅甸非政府武装组织果敢同盟军于2009年8月被缅甸中央政府解除武装而宣告瓦解。本文通过对果敢同盟军、佤邦联合军和掸邦东同盟军这三个背景相似的缅甸非政府武装组织的比较研究,提出导致果敢同盟军瓦解的内部深层次的支撑性原因是该组织政治身份认同的缺失的观点。通过这一案例,本文试图提出政治身份认同是非政府武装组织在主权国家内生存的必要条件这一一般性假说。
张伟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