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鹏
- 作品数:43 被引量:426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 油气运移过程中断层启闭性的量化表征参数评价被引量:29
- 2013年
- 在油气勘探决策中,判断断层在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中表现出的开启或封闭性特征十分重要,但一般很难从众多影响断层启闭性的地质因素中筛选和确定有效的最佳参数。以东营凹陷南坡东段王家岗油田为研究区,根据断层两盘储层内是否发现油气及油气藏的成因关系,判识断层在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启闭性。基于断层带的内部结构特征和流体行为,提出利用断层连通概率评价断层带整体在活动期间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的可能性。通过典型断层油藏精细解剖,按照一定密度在断层面上逐点进行启闭性判识和统计分析,建立了断层连通概率与各种量化参数之间的统计关系,利用相关系数评价了这些地质参数表征断层启闭性的有效性。研究认为,前人提出的各种启闭性量化参数与断层连通性的关系趋势与定性认识相一致,但反映单一地质因素的参数难以确定断层在运移过程是否作为运移通道,而包含两个或数个地质因素的综合参数,如泥岩涂抹因子(SGR)、断层面正应力参数的效果明显改善;断层开启系数(FOI)与断层启闭性的关系最密切,是表征断层启闭性的有效参数。
- 张立宽罗晓容宋国奇郝雪峰邱桂强宋成鹏雷裕红向立宏刘克奇解玉宝
- 关键词:油气运移
- 东地中海孤立碳酸盐台地沉积建造与油气成藏被引量:6
- 2021年
- 基于区域地质、二维地震及大洋钻探等数据,通过构造精细解释及地震相研究,分析了东地中海埃拉托色尼海山(ESM)及其周缘孤立台地形成、生物礁体类型及油气成藏条件等,指出了未来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东地中海ESM等系列孤立碳酸盐台地形成演化与新特提斯洋的开合休戚相关,早期为从非洲-阿拉伯板块上裂解出来的垒式断块,形成于中三叠世—早侏罗世陆内裂谷阶段,经过中侏罗世陆间裂谷阶段、晚中侏罗世—晚白垩世土伦期漂移阶段和晚白垩世森诺期—中新世俯冲消减阶段继承性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晚中新世梅西期以来受新特提斯洋关闭影响发生中—轻度反转改造。受不同古构造背景控制形成3类孤立台地,一是小规模狭窄垒式断块所控制的单个点礁型孤立台地,二是中等规模宽缓垒式断块所控制的单个环礁型孤立台地,三是大规模宽缓古隆起控制形成的多个礁滩复合体型孤立台地。前两类在埃南和埃西凸起上普遍发育,第3类只分布于ESM海山之上。纵向上,受海平面升降影响,ESM古隆起、埃南和埃西凸起上均发育了中侏罗统巴柔阶—上白垩统土伦阶和中新统两套礁体建造。单个点礁型孤立台地和单个环礁型孤立台地已被钻井证实具有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ESM海山隆起带上多个礁滩复合体型孤立台地同样值得探索。
- 温志新童晓光高华华王兆明陈瑞银宋成鹏贺正军刘祚冬康海亮
- 关键词:生物礁油气成藏
-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分类及其油气分布规律被引量:41
- 2016年
- 基于板块学说理论,综合对比研究全球66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地震地质,根据盆地结构构造差异将该类盆地划分为断陷型、无盐断坳型、含盐断坳型、无盐坳陷型、含盐坳陷型、三角洲改造型和正反转改造型7个亚类。全球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伴随中、新生代大西洋、印度洋等的形成而生成的,经历了裂谷期陆内裂谷、过渡期陆间裂谷、漂移期被动陆缘3个原型阶段的叠加。"断陷型"盆地以下部湖相/海相裂谷层系油气系统为主,上部较薄的坳陷层系仅作为区域盖层,大油气田主要富集于裂谷层系构造类圈闭之中;"无盐断坳型"盆地下部裂谷层系与上部坳陷层系均较发育,裂谷层系发育构造型成藏组合,坳陷层系斜坡扇体油气富集程度高;"含盐断坳型"盆地大油气田主要富集于盐下裂谷层系潟湖相碳酸盐岩和盐上坳陷层系深水斜坡扇;"无盐坳陷型"盆地因具有"窄陆架、陡陆坡型"盆地结构,大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坳陷层系海底扇群中;"含盐坳陷型"盆地仅坳陷层系油气系统活跃,发育斜坡扇、盐构造及生物礁等多类圈闭;"三角洲改造型"盆地从岸向深水形成独特的生长断裂-泥底辟-逆冲推覆-前渊缓坡4大环状构造带,各带上均可形成大油气田;"正反转改造型"盆地属受中新世以来全球造山影响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富集于反转层系挤压背斜之中。
- 温志新徐洪王兆明贺正军宋成鹏陈曦汪永华
- 关键词:被动大陆边缘原型盆地盆地结构大油气田
- 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沙河街组砂岩输导层连通性量化表征被引量:22
- 2013年
- 以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王家岗油田沙河街组二段为重点解剖对象,利用开发动态资料,结合原油全烃气相色谱指纹特征分析,确定了砂岩输导体间的连通性,建立了利用砂地比判定砂体连通性的数学概率模型,并应用该模型量化描述了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沙河街组主要砂岩输导层的连通特征。研究表明,当砂地比低于20%时,砂体间基本不连通;当砂地比大于20%时,砂体间连通的概率随砂地比增加而逐渐变大;当砂地比大于80%时,砂体间完全连通。除王家岗油田、八面河及研究区西南部一带外,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输导层砂体连通性较差,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和沙河街组二段输导层砂体间连通性良好。
- 雷裕红罗晓容张立宽宋成鹏程明
- 关键词:连通性东营凹陷沙河街组
- 柴达木盆地北缘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判识被引量:17
- 2009年
- 测试并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9个油气田(圈闭构造)第三系和白垩系35个天然气样品的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建立了柴北缘天然气成因类型的判识指标,划分其热演化阶段,并进行了气源判识。研究结果表明:1)柴北缘天然气可划分为煤型气、油型气和混合气3种成因类型。伊克雅乌汝、南八仙、冷湖五号、鄂博梁以及马北的部分样品具有煤型气特征;冷湖三号、冷湖四号及冷湖五号和马北个别样品具有油型气特征;葫芦山和马北部分样品属于混合气。2)伊克雅乌汝、南八仙、冷湖五号和鄂博梁等煤型气样品大多数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冷湖三号和冷湖四号部分油型气样品的成熟度较煤型气的偏低,大多数处于成熟演化阶段;葫芦山的天然气为接近过成熟阶段的高熟气;马北天然气样品的成熟度变化范围较大。3)冷湖三号、冷湖四号、冷湖五号、鄂博梁、葫芦山的天然气主要来自于昆特依凹陷,其中冷湖三号的天然气应源于昆特依凹陷偏腐泥型母质,而冷湖四号、冷湖五号、鄂博梁、葫芦山的天然气应源于昆特依凹陷偏腐殖型母质;南八仙的天然气主要来自于下侏罗统(J1)伊北凹陷偏腐殖型母质;马北的天然气来源比较复杂,可能来自于伊北、赛什腾、尕西等多个生烃凹陷。
- 宋成鹏张晓宝汪立群徐子远马立协
- 关键词:天然气碳同位素柴达木盆地
- 王家岗油田断层启闭性的地球化学判识方法被引量:4
- 2012年
- 断层的启闭性是控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关键因素,但对此一直缺少有效的判识方法。文中以东营凹陷南斜坡王家岗油田为研究区,根据断层带流体活动的方式和地化生标参数的运移示踪作用,在原油地化特征分析及其来源确定的基础上,通过断层两盘油藏中原油成因类型的对比分析,对典型剖面控油断层在油气运移时期表现出来的启闭性特征进行了判识,分析了断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该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断层启闭性研究手段,能够更为科学、有效地提供断层启闭性的信息,对断层启闭性的判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宋成鹏宋国奇邱桂强郝雪峰张立宽雷裕红程明杨彬
- 关键词:断层运移过程地球化学
- 全球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五大成盆期原型盆地的形成、改造及叠加过程被引量:34
- 2014年
- 原型盆地作为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某一地质时期的阶段表现,其对油气形成与分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威尔逊旋回原理研究发现,板块构造演化经过一个完整的周期,能够形成六大类17小类原型盆地。以全球五大成盆期(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板块重建为基础,紧密结合古气候、岩相古地理等特征,恢复确定了1 056个原型盆地。前寒武纪残留下来的主要是位于现今各大陆块之上的裂谷等伸展型盆地;早古生代呈漂移状态为主的大小陆块主要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和内克拉通盆地;晚古生代全球除了乌拉尔及阿特拉斯褶皱带发育前陆盆地外,其他地区仍以被动陆缘、内克拉通等伸展盆地为主;中生代潘吉亚超级大陆裂解,形成大量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西缘收缩形成科迪勒拉山弧后盆地;新生代新特提斯洋及美洲大陆弧后海关闭形成两大前陆盆地群,太平洋西海岸海沟-岛弧-边缘海盆体系范围明显扩大,印度洋及大西洋持续发育周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按原型盆地类型来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分布最广泛,其次是裂谷,弧前盆地最少。时代越新,原型盆地总数量越多,其中被动陆缘、前陆、弧后及弧前新生代最多,但裂谷盆地在中生代最广泛,内克拉通晚古生代最发育。
- 温志新童晓光张光亚王兆明杨树锋陈汉林宋成鹏
- 关键词:原型盆地
-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结构差异与大油气田分布被引量:17
- 2018年
- 以板块构造演化为基础,利用地震、地质等资料,再现南大西洋两岸共轭型被动陆缘盆地原型盆地形成演化过程。首次依据盆地结构差异及沉积充填特征,将研究区被动陆缘盆地进一步划分为"三段""四类";结合对已发现大油气田的解剖,搞清了每类盆地大油气田成藏规律,并分别建立了其大油气田成藏模式。认为两岸"三段""四类"盆地都经过了早期陆内裂谷、过渡期陆间裂谷及漂移期被动陆缘三个原型阶段。南段为下伏裂谷层系比较发育的"断陷型"盆地,上覆坳陷沉积厚度较薄,仅作为区域盖层,形成"裂谷层系构造-地层型"大油气田。中段为裂谷、坳陷层系都比较发育且过渡阶段有盐的"含盐断坳型"盆地,以过渡期陆间裂谷盐岩充填为特征,其上、下的漂移期海相及裂谷期湖相页岩均可形成有效烃源岩,海相页岩及盐岩分别作为优质盖层,形成了"盐下碳酸盐岩-盐上重力流扇体型"大油气田。北段为裂谷层系分布范围小、坳陷沉积范围广且厚度大的"坳陷型"盆地,受"窄"陆棚、"陡"陆坡控制,坳陷层系重力流扇体自始至终比较发育,源于坳陷层系下部海相页岩中的油气直接充注于本身内部裙边状分布的重力流复合扇体之中,形成"漂移期重力流扇体群型"大油气田。另外,研究区还发育尼日尔、福斯杜亚马逊、佩罗塔斯三个具有独特构造-沉积特征的"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其特殊性体现在三角洲层系由于沉积速率极高,从陆向海形成生长断裂带—泥岩底辟带—逆冲断裂褶皱带—平缓斜坡带四大环状构造带。除了前三角洲层系可以作为有效烃源岩之外,本身也可以形成自生自储自盖型组合,形成独特的"四大环状构造带型"大油气田,即在由陆向海生长断裂带—泥岩底辟带—逆冲断裂褶皱带—平缓斜坡带四大环状构造带上都可以形成大油气田。
- 温志新吴亚东边海光王兆明贺正军宋成鹏
- 关键词:南大西洋原型盆地盆地结构大油气田
- 全球沉积盆地动态分类方法:从原型盆地及其叠加发展过程讨论被引量:24
- 2012年
- 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元,其形成和发展为板块构造演化所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板块从分离到汇聚的不同阶段、板块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原型盆地,形成了特定的构造-沉积体系,决定了其生、储、盖等基本含油气条件;二是后期叠加的原型盆地不但本身具有新的油气地质特征,还能够改变早期原型盆地的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以板块构造演化历史为时间线索,通过对现今盆地早期原型及其后期叠加改造过程的系统解剖,用动态方法将全球处于一个威尔逊旋回的现今盆地划分为12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类盆地的基本属性及含油气条件,为科学预测各类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奠定了基础。
- 温志新童晓光张光亚王兆明宋成鹏
- 阿根廷科罗拉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
- 2023年
- 阿根廷东部大西洋沿岸的科罗拉多盆地是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被动陆缘盆地,已钻的多口探井具有油气显示。该盆地主要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前裂谷期、同裂谷期和后裂谷期,其中后裂谷期又可划分为热沉降阶段和被动陆缘阶段。同裂谷期盆地内形成了地堑和半地堑构造,使得中央坳陷沉积地层厚度达到15 km。通过钻井和地震解释资料,结合构造和沉积相分析,认为盆地内存在成熟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最有利的成藏组合位于盆地东部同裂谷期Colorado组,以下白垩统湖相页岩为烃源岩、浅海相砂岩为储层,主要为地层圈闭。勘探主要风险在于油气能否从生烃凹陷长距离运移到盆地边缘储层,以及顶部盖层能否起到足够的遮挡作用。
- 边海光李强宋成鹏陈瑞银苏本灿彭磊
- 关键词:烃源岩油气地质特征成藏组合勘探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