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凑春
- 作品数:30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产业化时代:电影艺术的低迷与出路被引量:2
- 2011年
- 在市场化、产业化时代,电影艺术越来越面临着利益的诱惑和大众娱乐消费需要的引导,许多电影产品只是迎合和追逐观众的口味和票房收入的飚升,却忽视了其真正的提升大众审美品位的内涵,因此电影产业界必须精心策划,尽可能制作出高品质、艺术化的电影产品。
- 吴凑春
- 关键词:电影产业市场化娱乐消费
- 更好地塑造“脊梁式”人物形象——以方志敏传记电影创作为个案
- 2025年
- 传记电影从人物造型到历史还原、情节叙述,相比其他类型的电影更真实可信。《血沃中华》《可爱的中国》和《信仰者》是目前已经完成的有关方志敏人物形象的典型传记电影。这些作品对方志敏形象塑造各有偏重,艺术上也各有特色。描绘好“脊梁式”中国人物形象谱系,是中国电影人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方志敏传记影像为如何塑造“脊梁式”人物形象作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对其经验与不足进行总结,有助于探讨“影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这一重大课题。
- 吴凑春
- 关键词:传记电影
- 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
-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大陆)传记片创作(1949-2010)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反思,试图为当今同类型影片的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不孤立地考察新中国传记片创作实践,而是既细读一个个传记...
- 吴凑春
- 关键词:新中国传记片
- 文献传递
- 观影经验的局限——毛泽东发动《武训传》批判运动的个人内因分析
- 2016年
- 毛泽东在1951年发动的《武训传》批判运动,不但否定了电影本身,也对历史上的武训其人进行了大批判。非常有趣的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武训一直持赞颂态度,这常为后人所忽略。
- 吴凑春朱凯南
- 关键词:《武训传》毛泽东
- 新月诗派
- 新月诗派是一个痴情的团体:孜孜以求于诗歌艺术,在新诗取得基本立足之地的时候,对新诗的格律作了认真的探讨,提出了新诗格律化主张以及“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建立了比较符合新诗创作规律的理论,尤其可贵的是他们抱着对诗歌艺术...
- 吴凑春
- 关键词:新月诗派新格律
- 文献传递
- 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
-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大陆)传记片创作(1949-2010)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反思,试图为当今同类型影片的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不孤立地考察新中国传记片创作实践,而是既细读一个个传...
- 吴凑春
- 关键词:传记片电影艺术叙事模式
- 文献传递
- 《我在霞村的时候》与作者自辩
- 2012年
- 由于私生活和历史问题的影响,丁玲的内心有一股辩诬情结。她的一生是自我辩护的一生,一生的许多创作打下了或鲜明或隐晦的自我辩护的烙印。《我在霞村的时候》正是她第一次精心打磨的自辩之作。该文创作于作者遭遇众多流言而急于辩解的时候,她希望传达出自己的清白和对党的忠诚的形象。
- 吴凑春
- 关键词:《我在霞村的时候》情结
- 新月诗派:一个绕不过去的文学话题
- 本文对中国当代新诗--新月诗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月诗派是一个痴情的团体,其孜孜以求于诗歌艺术,在新诗取得基本立足之地的时候,对新诗的格律作了认真的探讨,提出了新诗格律化主张以及“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建立了比较符合...
- 吴凑春
- 关键词:中国当代新诗新月诗派诗歌艺术
- 文献传递
- 电影如何表达乡土文明
- 2018年
- 乡土不是永远在等待被改造的对象,更不是竞技场,而是自成一体的独特存在,或者说有其自身完整的一个生态系统。而乡土电影一直是中国历史风云变幻的晴雨表。吴天明创作《百鸟朝凤》,既是导演赤子之心的一次表露,似乎也是对当今远离乡土艺术题材的电影人的一次无声的批评。但是,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该片思考乡土文明出路时显得急迫、焦虑,痛心疾首而又如此慌乱。影片《哦,香雪》和《艺术家》能为中国未来乡土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一些启示。
- 吴凑春
- 关键词:《百鸟朝凤》乡土
- 《武训传》剧作的创作、修改过程及其启示
- 2015年
- 发乎情的创作缘起使得拍摄《武训传》成为一次极有诚意的艺术活动。影片本来是一部歌颂武训"行乞兴学"劳苦功高的"正剧",但是,由于受到形势变化、管理机构、商业利益、观众反应等因素的影响,《武训传》剧作进行了多次修改。该剧能够跨越新旧时代、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制作,内在原因是创作者对影像传记的追求,即坚持要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为武训树碑立传。但与此同时,导演对传主形象塑造投入过多的主观情绪,导致了当时"不足为训"的武训被大写特写,而这种大写特写在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显得格格不入,与当时人民文艺作品对塑造新人形象的诉求是背道而驰的。
- 吴凑春
- 关键词:《武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