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雷

作品数:34 被引量:316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篇腰椎
  • 12篇脊柱
  • 9篇退变
  • 9篇退变性
  • 8篇侧凸
  • 7篇骨折
  • 6篇手术
  • 6篇椎体
  • 6篇颈椎
  • 6篇后路
  • 6篇后凸
  • 5篇融合术
  • 5篇椎间盘
  • 5篇截骨
  • 5篇脊柱侧
  • 5篇脊柱侧凸
  • 4篇压缩骨折
  • 4篇退变性腰椎
  • 4篇切除
  • 4篇截骨术

机构

  • 34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邢台市人民医...
  • 1篇冀中能源峰峰...
  • 1篇河北省老年病...

作者

  • 34篇马雷
  • 29篇丁文元
  • 23篇杨大龙
  • 20篇申勇
  • 16篇王辉
  • 14篇张迪
  • 10篇孙亚澎
  • 9篇张为
  • 7篇张英泽
  • 5篇杨思东
  • 5篇王林峰
  • 4篇孙家元
  • 4篇高显达
  • 3篇郭旭朝
  • 3篇路宽
  • 2篇宋艳丽
  • 2篇谢东晓
  • 2篇徐佳欣
  • 2篇王海莹
  • 2篇孙亚鹏

传媒

  • 7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中华解剖与临...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1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后路手术与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比较前、后路及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69例诊断为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四肢肌力降低,双下肢行走不稳,双上肢精细动作功能减退,双下肢肌张力高,膝腱反射亢进,双侧Hoffman′s征阳性等锥体束受损的症状及体征,且颈椎CT及MRI检查均显示为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成3组:Ⅰ组25例,行单纯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术中从前路减压,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Ⅱ组22例,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Ⅲ组22例,行一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然后再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硬脊膜破损发生率及双下肢无力的发生率,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3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结果:Ⅰ、Ⅱ、Ⅲ组的术中硬脊膜破损率分别为32%、0、4.5%,术后双下肢无力的发生率分别为24%、0、0,Ⅲ组明显低于Ⅰ组(P<0.05)。所有病例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3个月。术后3个月时,Ⅰ、Ⅱ、Ⅲ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40.0±3.4)%、(32.3±4.5)%和(44.6±5.4)%;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0.8±7.7)%、(52.6±12.1)%和(66.2±8.9)%,Ⅲ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均明显高于Ⅰ组及Ⅱ组(P<0.05)。结论: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马雷申勇杨大龙曹俊明张迪王林峰徐佳欣孙亚鹏
关键词:后纵韧带骨化症
骨盆入射角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骨盆入射角(PI)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2008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观察组,120例同年龄段、同性别组成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依据 PI 的不同,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为:低 PI 值组(PI 〈45。)、中 PI 值组(PI 45。~60。)、高PI 值组(PI 〉60。)。于脊柱全长侧位 X 线片测量 C7铅垂线与 S1后上角的水平距离( SVA)、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角度(TLJ)、腰椎前凸角(LL)、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分别比较3组PI 值受试者中观察组与对照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中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低、中、高 PI 值的受试者,分别为38例(27.9%)、50例(36.8%)、48例(35.3%),对照组中分别为52例(43.3%)、41例(34.2%)、27例(22.5%)。在观察组中,高 PI 值患者相比于低 PI 值患者表现出较大的 LL、PT、SS 和较小的 SVA(P 值均〈0.01);与中 PI 值相比,低 PI 值 SS 显著降低(P 〈0.01),而 PT 则无明显变化(P 〉0.05);与中 PI 值相比,高PI 值 PT 显著增大(P 〈0.01),而 SS 则无明显变化(P 〉0.05)。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I 值与骨盆参数(PT、SS)及脊柱矢状位参数(LL、TLJ)具有相关性,SS 和 LL 之间以及 SS 和 TLJ 之间均具有相关性(P 值均〈0.05);在观察组中,PT 和 SVA 之间具有相关性(P 〈0.05)。在低、中、高 PI 值中,观察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受试者,均表现出 SS 减小和 PT 增大,TK、LL 以及 TLJ 减小(P 值均〈0.01)。结论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骨盆对于 LL 减小的代偿机制因 PI 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PI 较大者的代偿以骨盆后倾为主,而 PI 较小者的代偿以
王辉孙亚澎丁文元杨大龙马雷张迪杨思东宋艳丽申勇
关键词:脊柱侧凸椎间盘退行性变放射摄影术骨盆
前路与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比较前路、后路椎体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1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前方椎体次全切除固定矫形术(前路组),21例行后路单侧截骨入路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术(后路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 ODI 改善及疼痛缓解程度(VAS 评分),后凸矫正度、术后1年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钛网倾斜度,末次随访评估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及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前路组为(184.3±8.1)min、后路组为(168.3±8.9)min,手术出血量前路组为(974.5±76.1) mL、后路组为(845.7±85.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002、5.091, P 值均〈0.01)。术后2周后凸 Cobb 角的矫正度前路组为22.3 ° ± 5.4°,后路组为37.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9.687,P 〈0.01)。两组术后1年的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以及冠状面、矢状面钛网倾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484、0.502、1.535、0.968,P 值均〉0.05)。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植骨融合,均未发生假关节、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前路组并发术中腹膜破裂 1例、术后持续性腹胀5例,后路组术后伤口延迟愈合 1例。结论对于严重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在后凸矫正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出血方面优于前路,但手术方案的制定还要考虑到术者的习惯与经验。
王辉丁文元马雷杨大龙杨思东孙亚澎王宝林
关键词:腰椎脊柱后凸
后路两种截骨方式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对比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与后路单侧截骨部分椎体切除固定矫形术(PUVCR)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51例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46~69岁,平均54.9岁。损伤节段:T1111例,T1210例,L117例,L213例。22例采用传统PSO治疗(PSO组),29例采用PUVCR治疗(PUVCR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2周及1年Cobb角改善程度、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8个月,平均13.5个月。与PSO组比较,PUVCR组住院时间、术后2周Cobb角及术后1年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8±1.1)d∶(14.1±1.2)d、(8.3±1.5)°∶(9.1±2.0)°、(26.2±1.2)分∶(25.5±1.5)分](P>0.05)。PUVCR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Cobb角、术后1年VAS与PS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4.9±22.9)min∶(219.9±17.1)min、(911.5±70.2)ml∶(1136.1±92.0)ml、(10.0±1.6)°∶(12.7±1.9)°、(2.3±0.5)分∶(2.9±0.7)分](P<0.01)。两组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PSO与PUVCR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后凸畸形及减轻患者功能障碍,但PUVCR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后凸畸形及降低脊髓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更有优势。
霍亚冲杨大龙马雷孙家元赵若宇丁文元
关键词:截骨术脊柱骨折脊柱后凸
改良P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截骨部分椎体切除矫形术( PU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3年5月29例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4例,接受PUVCR;对照组15例,接受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PVCR)。观察组男6例,女8例,年龄(26.7±4.7)岁(17~33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62.3°±7.6°;对照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24.3±3.8)岁(18~32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58.3°±8.7°。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后凸矫正度( Cobb角法)、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疼痛缓解程度(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术前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间比较,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术后1年矫形丢失程度、术后1年神经功能恢复指标Oswestrg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术中神经根损伤发生2例,观察组术中发生1例。两组病例术后1年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对于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的脊柱后凸畸形,改良PVCR可获得与PVCR同等的后凸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但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神经根损伤发生率更低,疗效确切。
王辉马雷丁文元杨大龙张迪申勇张英泽
关键词:脊柱后凸出血量神经根损伤
增龄双足鼠退变性腰椎侧凸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4年
我们通过对双足鼠模型人工干预诱导其椎间盘的不对称性退变,在增龄过程中制备退变性腰椎侧凸模型。一、对象与方法1.方法:1个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清洁级),采用传统肩肱关节处离断肱骨制备双足鼠。此后根据双足鼠的生长每天对其食物和饮用水的高度进行调节,促使鼠双足直立。将双足鼠饲养至4个月龄后参照文献[1]方法,随机针刺双足鼠L4-L5、L5-L6、L6~S1-侧椎间盘,术后饲养同术前。
郭旭朝丁文元申勇杨大龙马雷路宽白智龙王海莹张旭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鼠模型增龄过程双足雌性SD大鼠
后方单侧截骨入路椎体大部分切除固定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探讨后方单侧截骨入路椎体大部分切除固定矫形术(PUVCR)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 方法 自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共49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纳入本项研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UVCR组(接受PUVCR,23例)和后路椎体切除术(PVCR)组(接受PVCR,2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疼痛评分的缓解程度. 结果 与PVCR组比较,PUVCR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和术后1年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疼痛评分缓解程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PUVCR可取得与传统截骨方式相同程度的后凸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但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神经损伤发生率更低.
王辉马雷张迪杨大龙孙亚澎丁文元
关键词:胸椎截骨术
骨性结构参数的不对称变化在腰椎侧凸角度进展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骨性结构参数的不对称变化在腰椎侧凸角度进展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就诊于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56例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侧凸角度>30°的32例患者为轻度侧凸组,侧凸角度<30°的24例患者为重度侧凸组,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性结构参数:凸凹侧平均椎间高度、平均椎体高度、平均关节突矢状角、顶椎旋转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侧凸角度与骨性结构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病例凸凹侧骨性结构参数之间均存在着差异,平均椎间盘高度及平均椎体高度凸侧高于凹侧,平均关节角度凸侧大于凹侧。重度侧凸组的椎间不对称度、椎体不对称度、关节角不对称度、顶椎旋转度及侧凸角度均大于轻度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椎间=12.1,t椎体=10.7,t关节=4.6,t顶锥=9.3,t侧凸角=5.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轻度侧凸组的回归方程:Cobb's角=11.041+1.186椎间不对称度-0.372椎体不对称度+0.128关节角不对称度,重度侧凸组的回归方程:Cobb's角=14.525+0.736椎间不对称度+4.016椎体不对称度+1.331关节角不对称度+0.442顶椎旋转度。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凸凹侧之间骨性结构参数存在着差异,且不对称度随着侧凸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当侧凸角度<30°时,侧凸角度主要受到椎间盘不对称退变的影响;侧凸角度>30°时,侧凸角度主要受到椎体不对称退变的影响。
王辉王艳红丁文元申勇杨大龙马雷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侧凸
退变性腰椎不稳椎旁肌退变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 以MRI为评估手段,对比在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和正常人两组人群中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的改变,观察椎旁肌退变情况并分析椎旁肌退变与退变性腰椎不稳腰椎曲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7月60例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退变组),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无腰椎不稳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应用ImageJ软件测量两组MRI T2WI上L4-S1椎间盘水平两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百分比,同时测量腰椎正侧位X线上两组患者的腰椎生理曲度以腰椎前凸角表示,所测数据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退变组患者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脂肪浸润百分比在L4-L5、L5-S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8、6.216,P<0.05).两组间竖脊肌脂肪浸润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2,P<0.01).两组间竖脊肌横截面积、腰大肌退变程度(脂肪浸润百分比、肌肉横截面积)无统计学意义.退变组与对照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分别为(43.9±15.6)°和(39.3±1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多裂肌、竖脊肌存在退变,且多裂肌退变明显;椎旁肌各肌群退变程度不一致与退变性腰椎不稳腰椎生理前凸角增大相关.
郭旭朝张旭丁文元杨大龙马雷谢东晓王辉王海莹路宽
关键词:腰椎椎旁肌退变
髌骨不稳发病机制、生物力学平衡和临床治疗体系的系列研究
王飞张英泽张广英纪刚康慧君冯华马雷王晓猛丁红宇陈百成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已达2.3亿,其中52%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在KOA患者中,67%表现为单纯髌股关节炎,其主要原因为髌骨不稳。然而髌骨不稳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髌骨内外侧组织结构功能亦不明...
关键词:
关键词:髌骨不稳生物力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