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海成

作品数:18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5篇历史地理
  • 3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铁路
  • 7篇陇海铁路
  • 6篇民国
  • 6篇民国时期
  • 3篇棉业
  • 3篇教学
  • 2篇政治
  • 2篇政治理论
  • 2篇政治理论课
  • 2篇中国近现代史
  • 2篇中国近现代史...
  • 2篇史纲
  • 2篇思想政治
  • 2篇思想政治理论
  • 2篇思想政治理论...
  • 2篇文化
  • 2篇现代史
  • 2篇理论课
  • 2篇教学效果
  • 2篇近现代史

机构

  • 18篇重庆邮电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18篇郭海成
  • 1篇徐鲲
  • 1篇杨书林

传媒

  • 3篇农业考古
  • 3篇经济研究导刊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领导科学
  • 1篇兰州学刊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探索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前沿
  • 1篇学习月刊
  • 1篇高教论坛
  • 1篇兰台世界(下...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3
  • 4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中的领导责任
2013年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其影响延续至今。自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日起,对于其失败缘由之探讨,不论是官学二界还是坊问百姓,均纷纷置喙,细究详探。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论及根本,最高领袖洪秀全领导不力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作为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洪秀全并未能很好地履行领导责任,反而由于其领导上的接连失误,导致这场原本可以大有作为的农民起义最终走向失败。一、不能防患于未然,造成“一朝二主”
郭海成杨书林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中国历史农民起义领袖
论铁路的贯通与近代中西部地区棉业转型——以晋、豫、陕为研究视点
2010年
近代以来,得益于以铁路交通为骨干而构建起来的现代交通体系带来的运输便利,中西部地区棉业生产趋向规模化,并开始从自产自销向商品化生产转变。同时,由于铁路棉运的出现,棉产运销向专业化发展。与之伴随的是,棉市布局亦发生改变,中西部铁路沿线城市普遍取代传统棉市而成长为新的棉花集散市场。
郭海成
关键词:铁路棉业
抗战文化资源与重庆城市精神的凝练
2010年
城市精神,是指城市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中,基于自身独有的特质与经历而生发出来的城市灵魂;同时,城市精神也是表征城市品格与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作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的城市精神涵盖广阔,深厚宏远。其中,抗战文化资源占据重要一席。
郭海成
关键词:文化资源抗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凝练文化特色城市品格
近代关中棉业发展论析
2010年
近代以来,随着陕西交通建设的加速,原本自给自足的农业产销结构发生重大转型。特别是陇海铁路展入之后,东西交通瓶颈被打破,关中农产品大量输出,以棉花为代表的农作物商品化率大幅提高,关中农业发展一改旧日凋敝态势开始真正融入国内市场。
郭海成
关键词:棉业
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关中段沿线城镇发展论析
2017年
对于民国时期关中城镇而言,20世纪30年代陇海铁路的通达是重大机遇,尤其是铁路沿线城镇进入空前良好的发展阶段。铁路通达前,关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城镇大多集中于渭河以北。但随着陇海铁路关中段渐次通车运营,铁路设站城镇如渭南、咸阳等城镇日渐繁荣,并逐步取代大荔、泾阳等成为新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
郭海成
关键词:陇海铁路
陇海铁路与民国时期宝鸡商业的发展
2013年
近代中国,铁路对地区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生产的增长、工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衰莫不与铁路的开通直接相关。宝鸡城市的崛起即是显著一例。1936年底,随着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宝鸡在中国交通、城市版图上的地位急剧上升。到1945年时,宝鸡已发展为拥有10余万人口、商业繁荣的西北重要城市。
郭海成
关键词:陇海铁路工商业民国时期中国交通城市
陇海铁路与近代关中交通体系的重构
2013年
古代关中曾因其政治区位优势而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后亦因政治区位优势的丧失而导致交通的破坏与衰退。但这一局面随着陇海铁路的展入而发生改变。进入铁路时代的关中,传统水运、近代公路运输均遭受冲击,但并未退出运输市场。在此过程中,原有交通体系逐渐重构,最终建立起以铁路为中心,其他运输方式与之既竞争又互补的新的交通体系。
郭海成
关键词:铁路交通体系
陇海铁路与民国时期陕西棉业的现代转型被引量:1
2011年
陕西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属中国内陆省份,在近代交通网络形成之前,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随着1930年代陇海铁路展筑至陕西,以陇海铁路为中心的近代交通网络,把陕西这一西部地区重要的棉花产地与东部沿海棉花消费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把陕西经济逐步纳入到沿海和国际市场体系之中,极大地拓展了陕西的外部市场空间。本文拟以其时陕西棉业的现代转型为核心,对这一过程进行论析,俾对近代中国棉业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郭海成
关键词:陕西经济陇海铁路棉业民国时期交通网络
陇海铁路与民国时期陕西思想文化的更新
2011年
1930年前的陕西,文化落后,民众思想观念狭隘封闭。但之后陇海铁路的展入使得此局面发生根本变化。随着铁路交通的建立,陕西民众狭隘的省域观念被打破,与此同时,新知识的传播加速,民众智识亦得到提高。
郭海成
关键词:陇海铁路思想文化
陇海铁路与近代关中传统商业城镇的衰落
2017年
近代关中经济社会变动的重要表现之一即是城镇格局的巨大调整,而这与1930年陇海铁路的通达直接相关。大荔、三原与泾阳位处渭河以北,本为关中传统商业中心城镇,但由于陇海铁路线位于渭河以南,途经华阴、渭南、西安,遂极大改变了区域交通体系。大荔、三原与泾阳由于远离铁路,缺乏在商业流通上极为重要的交通区位优势而日趋衰落,以至丧失了传统区内经济中心城镇的地位。
郭海成
关键词:陇海铁路衰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