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涛
- 作品数:22 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乡土小说中的宗族景观——论《惨雾》、《械斗》和《岔路》
- 2007年
- 在乡土小说发轫时期,《惨雾》、《械斗》和《岔路》等集中于展现传统乡村社会中宗族械斗的场景和故事。它们篇幅长短不同,叙述姿态有异,但是对宗族械斗乃至于对宗法乡村社会愚昧性的揭示,共同显示了新的观念的觉醒和新的时代立场。
- 袁红涛
- 关键词:乡土小说
- 何谓“更加真实”?——《白鹿原》与当代文学中的宗族叙事被引量:1
- 2011年
- 在新文学意识形态的规约之下,乡村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宗族形态一直在文学世界中隐而不显。而新时期文学中宗族的复现,动摇了此前的主流叙事规范,继而《白鹿原》以乡村宗族为叙事中心,展现出新的历史图景,并引发了对阶级斗争叙事"真实性"的质疑。倘能在现代中国与传统社会关系变迁的历史背景中,系统梳理宗族叙事与阶级叙事相互纠葛缠绕的动态过程,则可能打开一片新的视野,更全面地认识《白鹿原》的文学史意义,从中亦可呈现"真实性"这一当代文学批评话语本身的建构和脉络的变化。
- 袁红涛
- 关键词:当代文学《白鹿原》
- “一部关于中国变化的小说”——重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被引量:11
- 2008年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诞生与此后的命运沉浮,基于现代文学叙事与民族国家的内在联系,包含着这一联系历经变化的丰富信息。不同历史时期对这部小说的评价之所以有差别,不仅是因为文学观念和批评话语的调整,也因为小说自身即包含着这种矛盾。从现代民族国家与传统宗法乡村社会冲突与改造的关系来解读,可以更贴切地认识这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而认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革命话语对于作家的影响作用有着值得具体分析的形式和内涵,另一方面文学叙事本身即是新的话语建构历史、确立权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
- 袁红涛
- 关键词:《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革命话语民族国家
- “教育”小说与知识阶层的现代转型——以《倪焕之》为中心被引量:2
- 2022年
- 1928年长篇小说《倪焕之》的发表被视为“教育小说”这一文类发展的重要成就。茅盾当时关于这部小说的评论影响深远,但也留下一个问题,其后的研究者对小说叙写时代的重大意义与其本身明确的教育题材之间的关系一直语焉不详。而在中国近现代转型视野下重读倪焕之的人生故事,可以发现既有研究尚未揭示的层面:在主人公下乡、进城、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行动背后,隐含着一个与中国士绅社会诀别的过程。这是一个地方社会的读书人最终告别士绅传统、寻找新的空间和新的身份、由此探索全新的知识分子道路的历程;他的经历,反映了新教育兴起、现代知识空间扩展、城乡社会分离等多个进程之间的联系。《倪焕之》聚焦“新教育”这一中心场域,描写知识阶层现代转型的核心环节,通过读书人的道路选择写出了时代的变化,是关于中国转型时代最重要的叙事之一。
- 袁红涛王光东
- 关键词:新教育地方社会知识分子
- 发现故乡:论现代乡土小说的“民俗”视野
- 2010年
- 研究者多将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对故乡"民俗"的呈现视为是一种客观写实性反映,却忽略了乡土小说创作与这一时期"民俗"概念的引进、作家"民俗"视野的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究其底乃是对"民俗"这一概念的历史性缺乏敏感。因为"民俗"是一个现代概念,把故土的种种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视为"民风民俗"来进行写作和评论乃是一种现代性现象。对"民俗"视野建构过程的分析将深化对乡土小说现代性内涵的认识。
- 袁红涛
- 关键词:乡土小说
- 语言的悖论与艺术的超越——《边城》新论
- 2007年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沈从文的《边城》就是这样一篇艺术杰作。作者在故事人物言语、文本语词系列、叙述人话语三个层面上成功地超越了语言的限制,从而写就这一优美之作。在成功的叙述与最终放弃之间,《边城》不仅以对纯真人性的完美呈现展示了语言艺术的美妙,以自然而富于诗性直觉的语词系列组合去超越语言的限制,丰富语言的情感表现力,更以美丽的破碎昭示着艺术的真谛。在对这一经典之作的细致解读中可以体会作家关于文学的深沉思考与选择。
- 袁红涛
- 关键词:《边城》语言悖论
- “乡绅”阶层的蜕变与断裂——重读王统照长篇小说《山雨》被引量:1
- 2015年
- 《山雨》刚一出版,即应声得到其时文艺界的热烈欢迎。不过与发表其时文艺界同行的赞誉相比,在随后文学史叙述中《山雨》却有些落寞。以至于在作家逝世以后,时而会有研究者为这部小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叫屈。其实小说随后的命运大概在当时已有迹可寻,当根源于它与其时兴起的"革命文学"叙事模式的差异和距离,而这集中体现在它所塑造的陈庄长(陈宜斋)这个人物形象身上。通过对"乡绅"形象的分析,展现时代巨变下"乡绅"阶层的变异。
- 袁红涛
- 关键词:长篇小说《山雨》王统照重读开明书店
- 士绅阶层的近代蜕变——试论《呐喊》、《彷徨》的一个重要主题被引量:2
- 2012年
- 既有研究多顺应阶级话语,以"地主"和"地主阶级"来指称《呐喊》、《彷徨》中的统治者人物形象,而遮蔽了在其时社会形态和权力结构中他们本有的"士绅"身份。《呐喊》、《彷徨》生动展现了传统中国士绅阶层的特征,进而深刻反映了这一阶层在近现代社会剧变中分化、蜕变的复杂历程。从传统"士绅"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历程,已经构成《呐喊》、《彷徨》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视野下,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这一人物谱系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课题。
- 袁红涛
- 关键词:《呐喊》《彷徨》
- 突破与转型: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二十年的历程被引量:6
- 2018年
- 面对网络文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诸多文学研究者积极应对,转换观念,努力建设新的理论体系和学科机制,尤其在基础学理研究中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另一方面,面对网络文学和网络时代的冲击,研究者为了提升批评和理论的有效性,不但需要进一步调整研究的方法,还需要研究主体自身更加自觉地调整与转型。
- 袁红涛
- 关键词:网络文学研究学理网络时代网络文学
- 发现商州:一个“地方社会空间”——重读贾平凹的一种方法被引量:5
- 2019年
- 评论者对贾平凹中篇小说《腊月·正月》主人公韩玄子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一直存在模糊之处,其实是缘于对其背后地方社会空间的漠视。在韩玄子近乎"乡绅"的社会角色背后,隐藏着这里的乡土社会空间虽经巨变依然绵延继而在新时期复苏的历史。作家所打开的新的文学世界,对于既有叙事模式的突破,在召唤批评者更新理念,亟须呼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大潮,建立文学批评的空间维度,从而超越传统与现代对立的先定框架。进而,只有以新的空间视野才可能贴近"商州系列作品",感知贾平凹这一时期最深层的变化:作家在返乡之旅中发现了作为"地方社会空间"的商州,从而获得了创作飞跃的真正起点,建立起文学世界的时空坐标。推进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将更新并深化对当代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认识。
- 袁红涛
- 关键词:乡绅地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