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聂芳菲

作品数:35 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3篇瘢痕
  • 7篇增生
  • 7篇瘢痕疙瘩
  • 6篇增生性瘢痕
  • 6篇细胞
  • 5篇血管
  • 5篇脂肪
  • 5篇纤维细胞
  • 5篇病理
  • 4篇血管生成
  • 4篇愈合
  • 4篇脂肪组织
  • 4篇成纤维细胞
  • 3篇血管生成素
  • 3篇软骨
  • 3篇生成素
  • 3篇塑形
  • 3篇皮肤
  • 3篇分子
  • 3篇GRP94

机构

  • 35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35篇聂芳菲
  • 15篇赵霞
  • 14篇秦泽莲
  • 12篇陈东明
  • 6篇马勇光
  • 5篇马建勋
  • 5篇孙东杰
  • 4篇谢宏彬
  • 4篇安阳
  • 4篇李健宁
  • 4篇李东
  • 3篇朱力
  • 3篇夏有辰
  • 3篇李比
  • 3篇张哲
  • 3篇侯俊杰
  • 3篇李琪
  • 2篇唐军民
  • 2篇李博仑
  • 2篇李枫

传媒

  • 5篇中华整形外科...
  • 4篇中国美容医学
  • 4篇中华医学美学...
  • 3篇中国微创外科...
  • 3篇中国美容整形...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组织工程与重...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中华医学会整...
  • 1篇2014中华...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RP94在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曲安奈德对其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GRP94在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曲安奈德对其影响,探讨GRP94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10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10例增生性瘢痕组织中GRP94蛋白的表达;建立人增生性瘢痕移植于裸鼠的模型,以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曲安奈德对GRP94表达的影响。结果①GRP94主要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的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炎症细胞的胞浆表达,在少数细胞的胞核中也有表达;在正常皮肤的毛囊、汗腺、皮脂腺中表达。②GRP94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在表皮中,两者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真皮中,增生性瘢痕组的GRP94阳性成纤维细胞数(731.67±148.31/mm2)高于正常皮肤组(202.00±188.43/mm2),两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结果进一步证实,增生性瘢痕组的GRP94含量(0.43±0.25)高于正常皮肤组(0.14±0.03),两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注射曲安奈德后,增生性瘢痕组织的GRP94阳性成纤维细胞数(平均值为247.50±81.82/mm2)显著减少,与对照组(平均值为485.00±88.18/mm2)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成纤维细胞中GRP94的表达增高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之一;②抑制成纤维细胞GRP94的表达可能是激素治疗瘢痕增生的作用机制之一。
聂芳菲陈东明赵霞孙东杰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GRP94曲安奈德
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periostin及相关因子在大鼠全层缺损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成骨细胞特异性[大J子2periostin(PN)与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2[VEGFR-2/胎肝激酶-1(FLK-1)]在创面及创缘周围皮肤的表达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6组,每组8只。在大鼠背中部脊柱两侧各制作一个2μm×2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于术后1、4、7、10、14、21d创面取材,行病理组纵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创面PN、Ang-1、VEGF、FLK-1的表达;并以正常皮肤的表达量作为对照组。结果创面局部组织中各闵子的表达量在术后均迅速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创面PN的表达量在术后1d即增加了234.4%,之后持续升高,至7d增加了597.9%并达到峰值,其后缓慢下降,21d时增长率为280.9%,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均P〈0.05);Ang-1的表达量在术后1d增加了128.1%,4d增加了327.5%并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14d的增长率仅为80.5%,之后轻度升高(均P〈0.05);VEGF的表达量在术后7d增加了165.8%并达到峰值,而后下降并伴有小幅波动(均P〈0.0S);FLK-1术后1d增加了56.1%并维持这一水平,至7d增加了70.1%达峰值(均P〈0.05),10d后缓慢下降(均P〉0.05)。结论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PN、Ang-1、VEGF及其受体FLK-1蛋白均高表达,但各因子的表达高峰和持续时间有所不同。PN的表达量增幅最高且始终维持较高水平至创面表皮化后;说明PN、Ang-1、VEGF、FLK-1共同参与了大鼠皮肤创面的愈合,PN存创面愈合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侯俊杰聂芳菲李博仑赵霞秦泽莲马勇光李健宁
关键词:创面愈合血管生成素-1
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的表达及其与TGF-β1和受体的相关性被引量:22
2007年
目的检测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研究其与TGF-β1和受体的相关性,探讨periostin与瘢痕过度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periostin、TGF-β1,及其受体Ⅰ、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eriostin的蛋白表达。结果在基因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TGF-β1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GF-βRⅠ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RⅡ的表达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蛋白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P〈0.05)。periostin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增高,是瘢痕相关基因;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该作用与TGF-β1密切相关。
王齐聂芳菲赵霞秦泽莲
关键词:PERIOSTINTGF-Β1受体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
微纤维蛋白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
2008年
目的检测微纤维蛋白1(FBN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TGF—B的相关性,探讨病理性瘢痕发生的分子机理。方法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三种组织中FBN1和TGF-β1 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FBN1蛋白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研究。结果FBN1mRNA在瘢痕疙瘩(0.802±0.116)高于正常皮肤(0.252±0.067)218.25%(P〈0.01),增生性瘢痕(0.628±0.144)较正常皮肤增高149.21%(P〉0.05)。TGF-β1在瘢痕疙瘩较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分别增高200.27%和92.81%(均为P〈0.01);FBN1和TGF-β1mRNA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量呈正性相关(r=0.820,P〈0.01)。FBN1蛋白主要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皮、毛囊和汗腺的基底膜以及真皮层的血管内皮细胞、部分成纤维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中表达阳性。在真皮层,FBN1蛋白在瘢痕疙瘩(0.117±0.042)表达量较正常皮肤(0.185±0.043)和增生性瘢痕(0.181±0.048)分别减少36.76%和35.36%(均为P〈0.01)。结论FBN1在瘢痕疙瘩表达异常,它是瘢痕疙瘩相关基因(瘢痕相关基因),可能通过参与TGF—β1信号通路的调节影响病理性瘢痕的发生。
聂芳菲王齐秦泽莲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瘢痕
病理性瘢痕组织内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被引量:6
2014年
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是其发生、发展的主体细胞。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的成纤维细胞以及瘢痕疙瘩组织中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形态、功能、分子表型等方面均具有异质性。真皮深层的成纤维细胞可能是形成增生性瘢痕的主要细胞来源;而瘢痕疙瘩的形成则包含了真皮浅层和深层成纤维细胞的共同作用,并与其组织内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有关。
聂芳菲张哲秦泽莲
关键词: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微创单纯抽吸术与皮下组织剥离剪除术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对比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 通过对腋毛区两种术式治疗腋臭的疗效对比,探索一种更好地治疗腋臭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72例腋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6例行微切口单纯抽吸术(A组),另36例经腋皱襞切开行皮下组织剥离剪除术(B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疗效、并发症、瘢痕、恢复时间等进行总结对比分析.结果 经6~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腋臭治疗总有效率100%.A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恢复时间、瘢痕、腋毛存活等方面明显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单纯抽吸术治疗腋臭疗效可靠,安全便捷,瘢痕更小而隐匿,并发症少,恢复快,更易被患者接受.
朱力毕洪森李比陈育哲夏有辰聂芳菲李东
关键词:腋臭微创脂肪抽吸
Bid蛋白在瘢痕疙瘩中的高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检测促凋亡分子Bid蛋白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研究其与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12例瘢痕疙瘩与12例正常皮肤组织中Bid蛋白的表达,定量分析Bid蛋白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结果①Bid蛋白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的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炎症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细胞的胞质及部分胞核中表达。②表皮中Bid蛋白表达量两种组织差异无显著性(P>0.05);凋亡启动的细胞数量正常皮肤(1738.33±348.89/mm2)高于瘢痕疙瘩(891.67±395.00/mm2)(t=-5.565,P=0.000)。在真皮中的Bid蛋白阳性成纤维细胞数,瘢痕疙瘩(911.67±323.61/mm2)高于正常皮肤(220.00±80.00/mm2)(t=7.188,P=0.000)。免疫印迹法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Bid蛋白含量瘢痕疙瘩(0.46±0.08)高于正常皮肤(0.02±0.01)(t=18.905,P=0.000)。结论①正常皮肤表皮凋亡启动的细胞多于瘢痕疙瘩;②Bid蛋白在瘢痕疙瘩真皮组织中表达增高。
聂芳菲陈东明赵霞孙东杰
关键词:瘢痕疙瘩
脱细胞基质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综述脱细胞基质(acellular matrix,ACM)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综合分析。结果许多研究者联合采用了渗透溶液法、冷冻干燥法和理化交联法等技术对软骨ACM支架进行了改进。软骨ACM支架用于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结果与ACM的特性密切相关。结论ACM在软骨组织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特性的改进与完善非常重要。
聂芳菲潘柏林李健宁
关键词:软骨组织工程脱细胞基质
聚焦超声减脂塑形机用于腹部减脂塑形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聚焦超声减脂塑形机用于腹部减脂塑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招募40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双盲法试验。采用北京汇福康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JCS-01型聚焦超声减脂塑形机对受试者的...
聂芳菲赵霞陈东明朱力马勇光
关键词:聚焦超声
文献传递
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对硅胶假体包膜挛缩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探讨动物模型术后即刻应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中和抗体对纤维包膜形成的作用机制,同时观察不同浓度的TGF-β1中和抗体影响作用的差异.方法 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TGF25组和TGF50组,每组15只.大鼠背部肩胛区皮下植入10 ml光面圆形硅胶假体.TGF25组和TGF50组植入假体后即刻假体周围分别注射250 μg/ml及500 μg/ml TGF-β1抗体0.1 ml,对照组注射磷酸缓冲液(PBS) 0.1 ml.于术后第7,14,28天分别取材,测量包膜厚度;检测胶原密度;检测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结果 28 d时,对照组包膜厚度明显高于实验组,其与TGF25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的表达及α-SMA阳性成纤维细胞数在对照组显著高于TGF25组和TGF5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N表达量及胶原密度略高于TGF25组和TGF50组,但在各时间点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植入假体的即刻局部应用TGF-β1中和抗体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包膜的厚度,抑制包膜挛缩.
聂芳菲谢宏彬赵霞陈东明
关键词:乳房假体硅凝胶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