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丽华

作品数:45 被引量:333H指数:9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武汉大学科技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1篇肝炎
  • 18篇病毒
  • 10篇细胞
  • 8篇乙型
  • 8篇乙型肝炎
  • 8篇肝炎患者
  • 7篇慢性
  • 7篇病毒性
  • 6篇毒性肝炎
  • 6篇病毒性肝炎
  • 5篇综合征
  • 5篇肝炎病毒
  • 4篇药物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耐药
  • 4篇耐药性
  • 4篇菌药
  • 4篇抗菌
  • 4篇抗菌药
  • 4篇抗菌药物

机构

  • 45篇武汉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太和医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黄石市中心医...
  • 1篇嘉鱼县人民医...

作者

  • 45篇杨丽华
  • 29篇龚作炯
  • 14篇陈晓蓓
  • 9篇张全荣
  • 7篇戴锴
  • 5篇江应安
  • 4篇吴亚斌
  • 3篇胡积军
  • 2篇孙小梅
  • 2篇蔡旋
  • 2篇陈国忠
  • 2篇施金玲
  • 2篇宋仕玲
  • 2篇唐智娇
  • 2篇童仕伦
  • 2篇赵娟
  • 1篇孟忠吉
  • 1篇李汛
  • 1篇罗和生
  • 1篇周振东

传媒

  • 8篇临床内科杂志
  • 5篇中国行为医学...
  • 4篇中西医结合肝...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家庭医学(上...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华临床医药...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8篇2003
  • 6篇2002
  • 3篇2001
  • 1篇1996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患者胆囊黏膜中病毒抗原表达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胆囊组织进行HBsAg、HBcAg的检测,了解乙型肝炎病毒在胆囊黏膜组织中的定位及分布状况以及对胆囊功能的影响,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胆囊病变与乙肝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以鼠抗-HBs单克隆抗体、兔抗-HBc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SP)法,检测胆囊黏膜组织中的HBsAg和HBcAg。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阳性患者石蜡包埋胆囊标本29例为研究对象,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阴性患者的胆囊标本12例为对照组。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查用ELISA法检测。结果(1)乙型肝炎患者胆囊黏膜中存在HBsAg和HBcAg,29例患者胆囊黏膜组织中HBsAg的检出率为37.9%(11/29),HBcAg的检出率为20.68%(6/29)。对照组HBsAg和HBcAg各有1例阳性,阳性率为8.3%(1/12),HBsAg主要呈弥漫胞浆型分布,光镜下呈棕黄色颗粒沉积,主要分布在胆囊黏膜上皮细胞中,HBcAg的分布呈胞浆型和核型两种形态,见于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2)HBV病毒抗原阳性组和阴性组均呈慢性炎症性改变,胆囊黏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3)胆囊息肉与HBV病毒感染的关系密切,肝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和胆囊黏膜中病毒抗原表达明显。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胆囊黏膜中存在HBV病毒抗原,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在肝外组织胆囊黏膜中也存在感染。
杨丽华欧阳静萍唐智娇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胆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78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临床分析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了解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感染状况及其对患者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和病死率的影响,为MRS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78例MRS和50例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院内MRS感染的65例患者中,64例有长期使用抗生素史.感染的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和手术切口,分别为43.6%和25.6%,培养的MRS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最高(53.8%).MRS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病死率均显著性长于和高于MSS感染者(P<0.05).MRS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性最高,未发现耐药者,其次为替考拉宁,敏感率为98.6%.结论 MRS感染以下呼吸道和手术切口为主,合理使用抗生素对MRS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发生感染时,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为其最佳选择的抗菌药物.
赵娟江应安杨丽华印安宁蔡旋施金玲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医院感染抗生素
N-乙酰半胱氨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对比观察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比较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55例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GSH组(25例)和NAC组(30例)两组,分别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GSH1.2g和NAC8.0g静脉点滴,连续用药28天,在用药过程中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并进行Child-push和MELD评分,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均改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的第21天和28天,NAC组的TBbil和DBil下降率明显高于GS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8天时NAC组的PTA提升率高于GSH组[(67.26±28.64)%vs(36.92±21.23)%,P〈0.05];NAC组的Child-Pugll评分和MELD评分均出现下降,并显著优于GSH组(P〈0.05)。NAC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GSH组比较,NAC在减低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和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方面更具有优势,NAC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性较好,安全性较高。
戴锴杨丽华
关键词:N-乙酰半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重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的临床调查被引量:74
2002年
目的 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设计 ,选择1999~ 2 0 0 0年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 118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 ,以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病毒性肝炎患者SAS总分 (44± 10 )与常模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其SDS总分为 4 4± 10 ,也高于我国常模 (P <0 0 5 ) ;118例患者中慢性肝炎患者SDS总分 (45± 10 )高于急性肝炎患者 (42± 11)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女性肝炎患者SAS总分为 4 7± 11,高于男性肝炎患者 (43± 9)。结论 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症状。
陈晓蓓杨丽华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抑郁症焦虑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
生长激素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肝大部切除后再生的影响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了解肝大部分切除后再生过程中甲胎蛋白(α-FP)、端粒酶活性(TA)和肝脏组织学、肝功能的变化,探讨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生长激素治疗对肝细胞再生及甲胎蛋白、端粒酶活性和肝脏组织学、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200g 左右大鼠36只并随机分成6组,其中组1进行肝大部分切除后生长激素(GH)治疗;组2进行肝大部分切除后应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治疗;组3仅进行肝大部分切除而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组4、组5、组6均不进行切除手术,但组4和组5分别给予生长激素、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6则不给予任何治疗.1wk 后取材,再生肝组织端粒酶活性采用 PCR-ELISA 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含量采用夹心 ELISA 法检测.另外,肝组织还作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手术组 TA,AFP,ALT,GGT 值均显著高于非手术组(两组 TA 分别为1.33±0.26,0.496±0.054,P<0.01;两组 AFP 分别为62.9±13.5μg/L,8.9±2.8μg/L,P<0.01;两组 ALT 分别为1204±0.57 nkat/L,61.11±15.48 nkat/L,P<0.05;两组 GGT 分别为10.72±1.58 nkat/L,5.75±1.78nkat/L,P<0.01),而手术组 ALB 则显著低于非手术组(分别为28.1±3.0 g/L,31.4±2.3 g/L,P<0.01).组1的 ALT显著高于组2和组6(三组 ALT 分别为82.16±18.5 nkat/L,60.83±7.96 nkat/L,66.67±11.02 nkat/L,P 分别<0.01,0.05),组2和组3的 ALB 显著低于组6(三组 ALB 分别为28.3±4.1 g/L,26.9±2.3 g/L,31.8±2.1 g/L,P 分别<0.05,0.01).组1、组2和组3的 TA(三组 TA 分别为1.56±0.18, 1.38±0.10,1.04±0.12)及 AFP 值(三组 AFP 值分别为75.9±9.6μg/L,59.6±12.2μg/L,53.1±7.0μg/L)显著高于组4、组5及组6(三组 TA 分别为0.48±0.04,0.52±0.06,0.48±0.06)(三组 AFP 值分别为10.3±3.4μg/L,9.6±2.4μg/L,6.9±0.8μg/L)(两指标 P 值均<0.01).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手术组的残肝和非手术组的肝脏大体组织形态学差异不大,而手术组的再生肝则无典型的肝小叶结构,但可见肝窦,且细胞排列较残肝和非手术组肝脏更密集.结论:促肝
龚作炯吴亚斌杨丽华
关键词:生长激素肝再生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12,18、干扰素-γ水平和前C/C区变异的关系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IL) 10 ,12 ,18、干扰素 (IFN) γ含量与HBV前C/C区突变的关系。方法 :5 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2 5例健康对照者均于清晨空腹采血 ,以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IL 10、IL 12、IL 18、IFN γ血清含量 ,并同时检测HBV DNA和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 ,在HBV DNA阳性病例中应用微板核酸杂交技术检测前C/C区基因突变。结果 :33.3%的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是因HBV前C/C区变异所致 ,仍表现为HBV活动性复制 ;并且慢性乙肝重度组病人HBV前C/C区突变发生率显著高于轻中度组 (P <0 .0 5 )。前C/C区变异组IL 10、IL 12、IL 18、IFN γ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非变异组IL 12、IL 18、IFN γ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P <0 .0 1,P <0 .0 1和P <0 .0 5 ) ,前C/C区变异组IL 12、IL 18血清含量显著高于非变异组 (P <0 .0 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 10、IL 12、IL 18、IFN γ水平的变化和前C/C区突变关系密切 ,宿主免疫压力的增高可能是导致HBV前C/C区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龚作炯吴亚斌杨丽华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Γ
乙型肝炎患者胆囊黏膜中的HBsAg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07年
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了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泛噬性,即不仅存在于肝组织中,病毒还可侵袭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已有报道肝炎患者的心肌、肾脏、胰腺、精细胞、前列腺、唾液腺、肝内胆管细胞、骨髓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均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国内外学者在乙肝患者的胆汁及胆道组织中发现了乙肝病毒抗原和HBV DNA。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乙肝患者的胆囊黏膜进行了HBsAg抗原的检测,以期进一步探讨病毒感染与胆系疾病之间的关系。
杨丽华龚作炯唐智娇
关键词:HBSAG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胆囊黏膜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组化S-P法
腺苷蛋氨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戊型肝炎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05年
唐学林杨丽华王鲁文周进生张志纯
关键词:戊型肝炎肝内胆汁淤积腺苷蛋氨酸前列地尔
α-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01年
目的研究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效应。方法 189例病人随机分成 3组 ,研究组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 ,对照组A单用干扰素 ,对照组B单用拉米夫定 ,疗程 9个月。结果 3组病人HBsAg阴转率无差异 ,HBeAg阴转率联合用药组与单用药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HBV DNA阴转率无明显差异 ,3组中HBeAg和HBV DNA均阴转病例以联合用药组阴转率最高 ,与单用药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ALT复常率联合用药组最高。结论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抗HBV复制在全面改善血清学和病毒学指标方面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或单用干扰素。
杨丽华江应安陈晓蓓
关键词:拉米夫定干扰素抗病毒乙型肝炎
不同性别肝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被引量:4
2003年
陈晓蓓杨丽华龚作炯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性别心理健康状况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