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庄 作品数:51 被引量:134 H指数:6 供职机构: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药物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研究进展 2008年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药理学方面研究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取得了不少的进展。本文就药物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作用机制和进展作一综述。 赖晓宁 李瑞庄关键词:药物 后发性白内障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视网膜组织中一氧化氮及其合成酶的影响 2004年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对成年家兔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组织的一氧化氮 (NO)及其合成酶 (NOS)的影响 ,旨在为视网膜移植提供抗氧化的保护方法。方法 :健康成年家兔 2 0只 (40眼 ) ,分成 4组 , (新鲜视网膜组 )、 (常规培养液组 )、 (高浓度b FGF液组 )、 (低浓度 b FGF液组 ) ,将 ~ 组视网膜组织块放入相应培养基中培养 1周。 4组视网膜取材后进行 NO、NOS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 ~ 组视网膜组织 NO、NOS含量差异有显著性 ,与 组相比 , 、 组 NO、NOS值显著增高 ;与 组相比 , 、 组 NO、NOS值显著降低 ; 组与 组 NO值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组与 组比较 ,NOS值降低明显。结论 :b FGF有清除自由基、增强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并且高浓度 b FGF较低浓度 b FGF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组织抗氧化作用显著。 李瑞庄 梁轩伟 严灿荣 廖海兰 宋洪妮 郑彪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视网膜 NO合酶 羊膜细胞培养液对兔角膜重度碱烧伤房水中TNF-α和IL-1的影响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羊膜细胞培养液治疗兔眼重度碱烧伤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大白兔7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24只,0.1%地塞米松治疗组(B组)24只,羊膜上皮细胞培养液治疗组(C组)24只。各组动物采用单眼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并分别以0.1%地塞米松液和羊膜细胞提取液对B、C组动物伤眼进行治疗。于伤后1、3、7、14 d活杀动物。每个时段各组分别活杀6只兔,取眼房水检测TNF-α、IL-1的含量与活性。结果各时段B、C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NF-α、IL-1的活性和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抑制TNF-α和IL-1的生物合成和释放可能是羊膜细胞培养液治疗角膜碱烧伤的机制之一。 严灿荣 梁轩伟 李瑞庄 郑彪 宋洪妮关键词:羊膜 角膜 碱烧伤 白细胞介素-1 LASIK术中两种掀瓣法对术后屈光度的影响 2009年 目的:探讨LASIK术中"干性"掀瓣法和"湿性"掀瓣法对术后屈光度的影响。方法:近视患者66例132眼,随机分为A,B两组。在LASIK操作过程中,A组31例62眼采用"干性"掀瓣法掀瓣,B组35例70眼采用"湿性"掀瓣法掀瓣。其他操作在两组中完全一致。术后3mo复查,将散瞳验光的结果转换为等效球镜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术后等效球镜度为正值的有92.9%,为负值的有7.1%;而B组则分别为51.5%和48.5%,两组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ASIK术中"干性"掀瓣法较"湿性"掀瓣法可致术后屈光度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 夏鸿慧 李瑞庄 赵刚平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屈光度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眼部新生血管 2011年 眼部新生血管的增生是治疗各种炎症性及新生血管性眼病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是一类趋化因子,大量数据证明其对多种血细胞都有趋化作用,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SDF-1在眼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作一综述。 周舟 李瑞庄关键词:眼部新生血管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CXCR4 睫状环阻塞性闭角青光眼3例 1991年 睫状环阻塞性闭角青光眼罕见、特殊。它的特点是眼压高,用一般抗青光眼治疗无效,用缩瞳剂可使病情恶化。现将所遇3例报道如下。例1.伍某某.女,63岁,农民。因左眼红痛、视力骤降7天于1987年10月3日入院.10年前,右眼曾因出现同样情况.在某医院诊为青光眼,曾用药物及手术治疗无缓解后失明.眼部检查:视力右无光感,左眼前手动,光定位不准。右眼充血(—),KP(—),前房浅,虹膜萎缩、后粘连,瞳孔散大,晶体明显混浊。 李瑞庄 王映芬关键词:闭角青光眼 无光感 眼部检查 瞳孔散大 倍频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干性裂孔或变性区后黄斑厚度和视力的变化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倍频532激光治疗视网膜干性裂孔或变性区后视网膜厚度和视力变化。方法对视网膜干性裂孔或格子样变性区的患者30例(31眼)行倍频532 nm视网膜激光光凝术,采用3D-OCT追踪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黄斑中心凹、距中心小凹3 mm上、下、鼻、颞侧扇形面积下视网膜全层的平均厚度,并测量其视力。结果术术后1周,患眼黄斑中心凹及上、下、侧3 mm扇形面积下的视网膜全层厚度均比术前增厚(P<0.01或0.05),视网膜水肿于术后1周达高峰,术后1个月慢慢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术前水平。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以及术后1、3个月的视力分别为5.00±0.18、4.70±0.13、4.80±0.12、4.90±0.15,患者视力术后出现先下降后逐渐回升的趋势。结论倍频532 nm激光治疗视网膜干性裂孔和变性区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均出现视网膜水肿,水肿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消退,同时患者出现视力下降,但术后会逐渐恢复。 朱敏怡 李瑞庄 庞燕化 赵桂玲关键词:OCT 黄斑厚度 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进展 2011年 正常角膜在病理状态下毛细血管由角膜缘向角膜内生长,形成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不但严重影响视力,也是角膜移植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研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治疗方面的成就作一综述。 李维纳 李瑞庄 谭思敏 黎宗汉 柯毅关键词:角膜新生血管 广东湛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分析 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了解广东湛江地区引起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真菌的分布情况。方法对70例疑患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取病变角膜上皮组织,分别进行真菌直接涂片镜检和真菌培养,并对检查阳性者进行菌种鉴定。结果70例病眼患者均检出真菌,涂片镜检真菌阳性67份,阳性率为95.7%,真菌培养阳性65份,阳性率92.9%,总一致性为89.6%。检出菌种分属14个属26个种,其中镰刀菌属22株(33.8%),弯孢霉属20株(30.8%)、曲霉属4株(6.2%),球孢子菌属4株(6.2%),其他菌属15株(23.1%)。结论北热带的广东湛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菌属为镰刀菌属和弯孢霉属,主要菌种以新月弯孢霉最多见。 李定 黄文明 史建强 吴国凤 李瑞庄 严灿荣关键词:角膜炎 真菌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房角的3D-OCT研究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及筛查手段,为防治其导致的不可逆盲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确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前期眼24例24眼为研究对象(即临床前期组),另外取我院就诊无前房浅、房角窄、无葡萄膜炎的43例43眼为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Topcon 3D 1000 OCT扫描房角,观察两组房角图像特征,并以Schwalbe线(SL线)为解剖标志线的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ing distance,SL-AOD)及小梁虹膜间面积(trabecular-iris space area,SL-TISA)定量评估两组房角的宽窄。结果 3D-OCT能清晰显示小梁网的形态为三角形中等强反射区及SL线,在3D-OCT能清晰显示SL线者占94%。临床前期组周边虹膜明显膨隆,小梁网与周边虹膜的间隙明显变窄,对照组周边虹膜轻度膨隆或者平坦,小梁网与周边虹膜的间隙宽。临床前期组的SL-AOD及SL-TISA分别为(0.117±0.047)mm、(0.055±0.023)mm2,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371±0.096)mm、(0.121±0.030)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3D-OCT能清晰扫描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房角的改变并定量分析,可能成为筛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危险因素的实用、可靠的新手段。 彭红娟 赵桂玲 黎思毅 李瑞庄 郑彪 袁雪晖关键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