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岩
- 作品数:31 被引量:149H指数:7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的心电图分析
- 贺俊波李树岩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5年
- 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达24.8%,其中超过80岁的老年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高达32.86%〔1〕。随着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的临床推广,接受这种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房颤消融术后的抗凝治疗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1目前抗凝治疗方法及现状抗凝治疗是房颤消融术后的重要部分,目前临床上依然根据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来选择抗栓药物,最常用的危险分层工具是〔(CHADS2)评分(心力衰竭、高血压、
- 代福恒王明杰陈垚志苏琦李树岩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抗凝治疗
- 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及电生理特点
- 王帆李树岩
- 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对犬心脏骤停复苏时平均动脉压及血清肌钙蛋白T含量的影响被引量:4
- 1997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对犬心脏骤停复苏时平均动脉压、血清肌钙蛋白T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犬24只,雌雄不拘,体重(12.4±2.8)kg。按心脏复苏时肾上腺素给予的不同剂量分为A、B、C、D4组,每组6只。复制犬急性心肌梗塞心室颤动模型,24只犬随机分入上述实验组进行心肺复苏,测定复苏时主动脉压及平均动脉压,计算自主循环恢复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肾上腺素给药后2.5分钟及7.5分钟时的血清肌钙蛋白T含量。结果:心脏复苏时大剂量肾上腺素组(C、D组)平均动脉压及自主循环恢复率显著高于标准剂量组(A、B组),P<0.05;大剂量肾上腺素组7.5分钟的肌钙蛋白T含量显著高于2.5分钟的肌钙蛋白T含量(P均<0.05);标准剂量肾上腺素组肌钙蛋白T含量在2.5分钟与7.5分钟时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大剂量肾上腺素虽能提高犬心脏骤停复苏的成功率,但可加重心肌缺血及损伤程度。
- 李树岩李淑梅
- 关键词:心脏骤停肌钙蛋白T肾上腺素
- 希氏束旁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起源于希氏(HIS)束旁组织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的心电图特征及在CARTO3系统下的射频消融。方法 10例确诊为FAT患者,分析其心动过速下P波形态;在CARTO3系统指引下,于右房行激动标测,标测到HIS束部位心房激动顺序最早时,于窦性心律下消融;若消融未成功则于无冠窦(NAS)内标测后寻找合适靶点消融。结果 10例心动过速均能被心房刺激诱发和终止,心电图P波在V2~V6导联以负向为主,V1导联大多在等电位线附近;HIS束旁成功消融者,Ⅱ导联P波以负向为主,a VL导联P波在等电位线附近;NAS内消融成功者,Ⅱ导联P波以正向为主;a VL导联P波以正向为主。激动标测显示右房最早激动点位于HIS束附近,在HIS束附近最优靶点者6例,在NAS最优靶点者4例。10例均消融成功,1例复发,其他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及并发症。结论 V1、Ⅱ导联心动过速下P波形态对于FAT起源于HIS束旁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在右房消融失败者,可考虑于NAS内标测及消融。
- 舒尚志王明杰贺俊波李树岩
- 关键词:电生理学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射频消融
- 托伐普坦结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心衰合并高血压、低钠血症的效果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研究分析托伐普坦结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心衰合并高血压、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就诊于一汽总医院的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低钠血症老年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托伐普坦片治疗,实验组采取托伐普坦结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达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8/50),实验组为4%(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伐普坦结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心衰合并高血压、低钠血症患者效果显著,且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常影王婷刘艳萍赵军李树岩
- 关键词:托伐普坦苯磺酸氨氯地平老年心衰低钠血症
- 胺碘酮规范应用专家建议被引量:41
- 2019年
- 胺碘酮是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随着心律失常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胺碘酮的临床地位在不断变化。临床实践中也有诸多不规范应用的情况。本专家建议从适应证、药理学与临床、使用剂量、随访和副作用等方面介绍了胺碘酮,重在规范应用。同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也表达了专家组的观点。
- 胺碘酮规范应用专家建议专家写作组郭继鸿郭涛胡大一蒋文平李莉李树岩梁岩刘启明刘元生孟旭秦俭秦俭吴书林杨艳敏殷跃辉张媛周胜华
- 关键词:胺碘酮
- 心外膜脂肪组织、肥胖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20年
-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一种靠近心脏的活性内脏脂肪组织,已被证明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和体积的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和复发率逐渐增加;流行病学研究亦证实了肥胖在心房颤动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就心外膜脂肪组织与肥胖在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机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 李雪博李昌海王孝锋舒尚志李小宁刘佳李树岩
- 关键词:心外膜脂肪组织心房颤动肥胖
- CalpainⅠ、CalpainⅡ对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的影响
- 纪磊李树岩刘盈盈
- 双腔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因病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首次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515例,其中病窦组221例,其中房颤106例,非房颤115例;房室传导阻滞组294例,其中房颤103例,非房颤191例。以起搏器置入指征、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发生时有无症状,分别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515例患者中,房颤发生率为40.6%。房室传导阻滞组心室起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病窦组明显升高(P<0.01)。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心房起搏、左心房内径较非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无症状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和心室起搏较症状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房起搏、胺碘酮药物史是房颤的危险因素;而年龄(OR=0.957,95%CI:0.925~0.990,P=0.011)、心室起搏(OR=0.982,95%CI:0.972~0.992,P=0.000)是无症状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器可以连续有效的监测房颤发作,尤其是无症状房颤发作。
- 王帆李树岩
-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胺碘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