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帅锋

作品数:87 被引量:990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8篇农业科学
  • 21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阔叶
  • 24篇阔叶林
  • 24篇常绿
  • 24篇常绿阔叶
  • 24篇常绿阔叶林
  • 20篇季风常绿阔叶...
  • 18篇植物
  • 16篇云南红豆杉
  • 16篇物种
  • 16篇红豆杉
  • 14篇群落
  • 13篇思茅松
  • 9篇云南松
  • 9篇种间
  • 9篇种群
  • 9篇物种组成
  • 7篇物种多样性
  • 6篇土壤
  • 6篇种间联结
  • 6篇木本

机构

  • 69篇中国林业科学...
  • 16篇中国林业科学...
  • 14篇国家林业局
  • 4篇西南林学院
  • 4篇云南农业大学
  • 4篇云南省林业调...
  • 4篇西南林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省环境科...
  • 1篇云南省农村科...
  • 1篇云南西双版纳
  • 1篇不列颠哥伦比...
  • 1篇上海同济城市...
  • 1篇国家林业和草...

作者

  • 87篇李帅锋
  • 69篇苏建荣
  • 51篇刘万德
  • 32篇郎学东
  • 24篇张志钧
  • 23篇黄小波
  • 8篇苏磊
  • 7篇贾呈鑫卓
  • 4篇缪迎春
  • 3篇臧传富
  • 3篇杜凡
  • 3篇杨宇明
  • 2篇李少文
  • 2篇王家炳
  • 2篇张志均
  • 2篇王健敏
  • 2篇杨柏
  • 2篇卞方圆
  • 2篇吴疆翀
  • 2篇尚瑞广

传媒

  • 14篇林业科学研究
  • 9篇生态学杂志
  • 8篇生态学报
  • 6篇植物生态学报
  • 5篇林业科学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西北林学院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林业调查规划
  • 2篇西部林业科学
  • 2篇陆地生态系统...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山东林业科技
  • 1篇西南林学院学...
  • 1篇植物研究
  • 1篇绿色科技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11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8篇2013
  • 10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物种-面积关系被引量:9
2011年
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15年、30年及原始林群落的调查,探讨了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物种-面积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中,取样面积与总物种数,乔木、灌木和藤本物种数均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其变化解释率均超过94%;演替30年群落中总物种和乔木的物种累积速率(Z)最低(0.334和0.394),演替15年群落中灌木和藤本的Z值最低(0.437和0.326);不同演替阶段中总物种、乔木、灌木和藤本的物种-面积曲线截距无显著变化,但原始林中总物种和藤本物种-面积曲线的决定系数(R2)显著高于演替15年和30年群落.演替15年群落中,初始乔木及灌木物种丰富度解释了Z值变化的99.9%,而其他演替阶段群落中初始乔木、灌木、藤本及总物种丰富度与Z值均无显著相关性.
刘万德苏建荣李帅锋张志钧郎学东
关键词:演替阶段生长型季风常绿阔叶林
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沿江两岸植被类型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澜沧江中游临沧市境内。该区域植被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呈垂直分布规律。在以往的研究中忽视了澜沧江两岸低海拔区域植被的研究。文章以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沿江两岸低海拔植物群落为主要对象,分析该区域植被类型及其物种组成,以期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管理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在沿江两岸海拔750~1400 m区域,共计发现7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8个群系及8个群落类型。除季风常绿阔叶林外,其他7个植被亚型均为本次调查新发现,其中热带季雨林与暖热性针叶林是研究区域主要的植被类型,而暖热性针叶林与季风常绿阔叶林则受破坏较大,分别产生暖热性稀树灌木草丛和干热性稀树灌木草丛,而干热灌丛则小面积分布。并根据澜沧江周期性枯水期出现的狗牙根群落,新提出河流消落带植被类型。
余正才毛凯东徐晓燕李帅锋
关键词: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澜沧江自然保护区
从种子和叶片特征论高山三尖杉(Cephalotaxus alpina(Li)L.K.Fu)的分类地位(三尖杉科)(英文)
2012年
长期以来,对高山三尖杉(Cephalotaxus alpina(Li)L.K.Fu)分类地位的争议缺少可靠证据。本文从居群采样的水平上比较了高山三尖杉和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er)的叶片和种子形态特征,两者除种子的长宽比率无显著差异外,种子长度,宽度,厚度,长厚比率,宽厚比率以及叶片长度和宽度均差异极显著。此外,通过散点图分析表明两者的种子宽厚比和叶片宽度的变异是间断而稳定的,这一特征能将高山三尖杉和三尖杉明显地区分,结果支持将高山三尖杉作为种的等级较为合适,不赞成将高山三尖杉作为三尖杉的变种或亚种的分类处理。同时,对标本和原始文献的研究认为胡秀英(1964)发表的园桃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er var.globosa S.Y.Hu)和高山三尖杉应是同一分类群。
郎学东苏建荣陆树刚张志均李帅锋
关键词:种子叶片三尖杉科
云南红豆杉人工林萌枝特性被引量:10
2013年
萌枝是许多木本植物维持种群稳定和延续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对云南红豆杉人工林萌枝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云南红豆杉萌枝特征及其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云南红豆杉萌枝现象明显,萌枝率达到88.1%,萌枝类型有树基萌枝和树干萌枝两种,其中树基萌枝是最主要的类型,有树基萌枝的个体达到了总株数的80.0%,树干萌枝率仅为39.6%,约为树基萌枝率的一半,两种萌枝都有的比率为31.5%;(2)云南红豆杉的树基萌枝数量与树高呈正相关关系,与地径呈负相关关系,而树干萌枝数量与树高和地径都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总萌枝数量与树高及地径的相关关系与树基萌枝的一样,但相关性略低。(3)树基萌枝和树干萌枝都会影响云南红豆杉枝叶的空间分布格局,但从植株总体上说,它们对云南红豆杉的枝叶生长量没有显著的影响。
苏磊苏建荣刘万德李帅锋
关键词:云南红豆杉人工林树高地径
思茅松人工林根系特征与生物量分配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研究不同径级思茅松人工林根系特征、地上部分各器官以及根系生物量分配特征,构建以胸径和树高为变量的思茅松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方程,为思茅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的准确测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思茅松的粗根(根径>2.0 cm)、大根(1.0~2.0 cm)、中根(0.5~1.0 cm)和小根(0.2~0.5 cm)的根长和比根长随径级增加而增大,细根(<0.2 cm)的比根长降低;中根、小根和细根在根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随径级增大先减小后增加,粗根和大根先增加后减小;同一径级中,细根的比根长远高于其他根系类型;思茅松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大小比例为干>枝>根>叶>果,树干生物量均占全株生物量50%以上,各器官生物量随着径级的增大而增加,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思茅松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在2.23~324.95 kg,根生物量在0.52~41.80 kg,根颈、主根和侧根的生物量随径级增加而增加,根颈/主根、根颈/总根、侧根/主根与胸径和树高呈显著正相关,主根/总根与胸径和树高呈显著负相关;思茅松人工林各器官和总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的非线性回归与对数转换后的线性回归的AIC差值都大于2,误差为相乘型,选用线性模型更合适。各器官和总生物量线性模型的R_(adj)~2为0.661~0.992,除球果外,加入树高的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各器官与全株生物量。
贾呈鑫卓李帅锋苏建荣童清
关键词:思茅松人工林根系特征生物量分配
云南红豆杉新采收种子的形态与离体胚的萌发特性被引量:7
2015年
通过云南红豆杉新采收种子形态观察、透水性测定、种子大小以及所带胚乳多少对离体胚萌发率的影响等试验,探讨云南红豆杉种子的休眠与萌发机理。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种子呈倒卵形和三棱形;胚酒瓶形,白色;胚乳淡黄色,油质。种子千粒重为72.934g;种皮、种仁和种胚分别占种子鲜重的50.56%、40.45%和8.99%;胚与种子的体积比(E∶S)为0.074。胚的体积为0.156—1.012mm^3,种子为51.658—109.649mm^3,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r=0.810)。完整种子的吸水率明显低于破裂种皮、酸蚀40min和酸蚀20min的种子,但差异随着浸泡时间延长而缩小;种子含水量饱和时,完整种子、破皮种子与酸蚀种子的吸水率无显著差异(前者为23.7%,后两者约28.0%)。不同大小种子离体胚的萌发率差异显著(P<0.05),特大、大、中、小和特小种子的离体胚的萌发率为80%、77.8%、67.5%、62.0%和44.0%。胚乳抑制离体胚的萌发,不带胚乳离体胚的萌发率为41.3%,显著高于带胚乳的萌发率(P<0.05),带部分胚乳的胚为9.7%—13.3%,带全胚乳的胚为0。同时离体胚培养过程中所用种胚的新鲜程度也严重影响胚的萌发率。云南红豆杉种子休眠属于中度生理休眠类型,种子中的抑制物质含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和胚乳中抑制物质含量的多少对胚萌发率的影响是以后云南红豆杉休眠研究的重点。
卞方圆苏建荣刘万德李帅锋郎学东
关键词:云南红豆杉离体胚培养种子萌发休眠类型
模拟氮沉降对南亚热带旱冬瓜幼苗生长性状及枝叶构建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选择云南省南亚热带地区常见的用材树种旱冬瓜幼苗,设置4种模拟氮沉降水平(5、10、15、30g·m^(-2)·a^(-1))以及1组对照控制试验,研究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其生长效应和枝叶的大小与数量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组的旱冬瓜幼苗株高和地径比较,在低氮水平处理(5g·m-2·a^(-1))下极大促进了幼苗的生长,而中氮(15g·m^(-2)·a^(-1))和高氮(30g·m^(-2)·a^(-1))水平处理组的旱冬瓜幼苗生长逐渐受到抑制,原因是由于氮输入的增加以及旱冬瓜的根瘤菌具有明显的固氮作用。同时,经过12个月的处理,旱冬瓜幼苗的全株生物量随氮沉降处理水平的增加而降低,而叶重比、根重比和根冠比则呈增加趋势,氮沉降的输入改变了不同器官在全株生物量的分配。模拟氮沉降的不同处理水平影响了旱冬瓜幼苗的枝叶构建特征,表现为茎截面积、总叶面积、枝长度和叶片数也随氮沉降处理的增加而降低,高氮处理下的旱冬瓜在较小的单位茎截面积上会支撑更多的叶面积,在较小的枝长度可以支撑较多的叶片数。
唐红燕许丽萍李帅锋黄小波杨利华
关键词:旱冬瓜氮沉降叶片数
一种野外雨量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野外雨量桶,包括接雨装置,所述接雨装置包括接雨斗,所述接雨斗内壁底部设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内设有过滤组件,所述接雨斗上卡接漏水斗,所述接雨斗底部设有雨量桶装置,所述雨量桶装置包括上半桶体以及下半桶体,...
黄小波刘万德李帅锋申佳艳苏建荣郎学东尚瑞广
文献传递
一种森林湿度监测器
本实用新型属于湿度监测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森林湿度监测器,包括监测器主体,所述监测器主体的底端安装有三脚架,所述监测器主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探头和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内固定安装有单片机,所述监测器主体的顶部依次固接有进...
黄小波申佳艳李帅锋尚瑞广刘万德
林分密度对思茅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松人工林中14a龄林为研究对象,对5种造林密度(1m×1m、1.5m×1.5m、2m×1m、2m×2m、2m×3m)的思茅松人工林的林分特征及其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进行调查分析,以明确林分密度对思茅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为思茅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树高和胸径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少呈增大趋势,而生物量呈减少趋势。(2)14a思茅松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单株细根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但粗根与死根生物量在5个林分密度之间无显著差异。(3)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土壤上层,其中40.21%~54.73%的细根集中在0~10cm土壤深度,不同林分密度的细根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较为明显,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土壤上层的细根生物量比例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4)林分密度和土壤深度对细根生物量有显著影响,而且乔木个体大小差异与细根生物量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单株细根生物量与林分密度、乔木个体大小差异、地下生物量及胸高断面积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树高和胸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李帅锋贾呈鑫卓杨利华黄小波郎学东刘万德苏建荣
关键词:思茅松人工林林分密度细根生物量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