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建瓯
- 作品数:38 被引量:13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慢性烟曲霉暴露对哮喘大鼠气道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慢性烟曲霉暴露对哮喘大鼠气道嗜酸粒细胞的募集活化及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使用卵白蛋白腹腔注射后雾化吸入法制备Wistar大鼠哮喘模型,采用雾化吸入孢子悬液的方式模拟慢性烟曲霉暴露,并设置相应的生理盐水对照组。测定反映大鼠气道反应性的指标Penh值,ELISA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5(IL-5)、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浓度,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气道炎症性病理改变,测定嗜酸粒细胞浸润程度。瑞士姬姆萨复合染色计数BALF中嗜酸粒细胞比例。结果烟曲霉可引起哮喘大鼠气道反应性升高及气道嗜酸粒细胞增多,加重哮喘大鼠气道过敏性炎症。烟曲霉暴露组中气道嗜酸性细胞增加与IL-5、Eotaxin水平升高相一致。但烟曲霉对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的气道反应性、嗜酸粒细胞及IL-5、Eotaxin水平改变无显著作用。结论烟曲霉孢子雾化吸入可促进IL-5、Eotaxin的生成从而加重哮喘大鼠气道的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并可加重气道高反应性。
- 刘海霞金先桥郑明睿乔建瓯
- 关键词:气道反应性哮喘嗜酸粒细胞烟曲霉
- 口腔常见微生物与哮喘患者肺功能及口腔免疫特征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口腔常见微生物与哮喘患者免疫特征及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3月—2020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呼吸科就诊的患者共65例,将其分为哮喘组(n=45)与非哮喘组(n=20),对两组患者行口腔微生物、口腔分泌物细胞因子、肺功能检测及口腔内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等相关检查,对哮喘患者的口腔常见微生物丰度差异及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揭示哪些口腔常见微生物与哮喘患者口腔内免疫特征有较强的关联性。结果 曲霉菌、乙型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在哮喘组口腔中的丰度明显高于非哮喘组(P<0.01),同时上述菌种与哮喘患者严重程度、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及肺功能也密切相关(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患者口腔内曲霉菌、乙型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与口腔内EOS计数具有显著相关性(P=0.026、0.042和0.031);曲霉菌、乙型链球菌与口腔分泌液中IL-7浓度呈正相关(P=0.015、0.026);乙型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与口腔分泌液中IL-21浓度呈正相关(P=0.042、0.028)。结论 口腔中特定的微生物与哮喘免疫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本研究的发现将为进一步揭示这些口腔中常见菌种在塑造宿主口腔免疫环境和哮喘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奠定基础。
- 吴加豪乔建瓯
- 关键词:口腔微生物哮喘免疫特征
- 参附注射液对大鼠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脂多糖性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5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S组)、急性肺损伤组(ALI组)、参附注射液干预组(SF组),急性肺损伤模型通过股静脉注射脂多糖(5 mg/kg)建立。SF组于造模前30 min给予参附注射液(10 mL/kg),NS组和ALI组均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用药3 h、6 h、12 h后,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检测血气分析,记录肺组织湿/干重比(W/D),测定大鼠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F-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的表达。结果与ALI组相比,SF组ALI的程度明显减轻,Pa O2显著改善(P<0.05),肺W/D比值降低(P<0.05),肺组织TNF-α、IL-6浓度显著下降,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ALI大鼠肺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降低了TNF-α、IL-6的浓度,促进IL-10的表达,调节促炎-抗炎平衡,减轻肺部及全身的炎症反应。
- 沈琪琦乔建瓯
-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参附注射液TNF-ΑIL-6IL-10急症
- 吸入烟曲霉孢子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黏蛋白MUC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气道黏液过度分泌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加重和死亡的危险因素。MUC2是由杯状细胞分泌的不溶性黏蛋白,哮喘患者MUC2表达上调,呼吸道黏液黏稠度和黏滞性增加,更易导致气道阻塞。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暴露与哮喘病情加重密切相关。我们用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和激发的方法建立大鼠慢性哮喘模型,然后给予长期的烟曲霉孢子吸入,观察对黏蛋白MUC2表达的影响,探讨烟曲霉暴露加重哮喘的机制。
- 高福生金先桥乔建瓯张轶
- 关键词:气道黏蛋白MUC2流行病学资料细胞分泌
- 宏基因二代测序在经验性治疗失败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经验性治疗失败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21年9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64例经验性治疗失败肺部感染患者进行分析, 采集患者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进行传统病原学检测及肺泡灌洗液mNGS检测, 比较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与mNGS检测方法对经验性治疗失败肺部感染患者病原体检测的差异。结果 64例经验性治疗失败肺部感染患者中, 肺泡灌洗液mNGS微生物检测阳性率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87.50% (56/64)比57.81%(37/6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mNGS检出的微生物中最常见为细菌感染, 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副流感嗜血杆菌为主。mNGS在混合感染的检出率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65.63% (42/64)比15.63%(10/6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3.17, P<0.01)。18例患者经mNGS技术检出耐药基因, 共检出21种耐药基因。有53.13%(34/64)的患者根据mNGS检测结果进行抗生素调整后病情好转。结论 mNGS技术可有效提高经验性治疗失败肺部感染患者微生物阳性检出率, 且可辅助评估抗菌药物耐药性基因, 指导临床抗菌药物调整, 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 周娟尤佳琪尹小燕乔建瓯
-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功能的影响
- 目的:和意义: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人类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加重的常见因为,但是RSV导致变态反应敏感性增高和引起哮喘的免疫机制仍然未明。本课题研究...
- 乔建瓯
- 文献传递
- 无法根治,但可控制
- 2019年
-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目前,我国大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儿童、成人和老年人均可累及,O而且近年来患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哮喘起病早,致残率高,但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也能得到缓解和控制因此,广大患者应该了解哮喘有关知识和药物治疗方法,提高生活质量。
- 乔建瓯
- 关键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患者生活质量老年人患病率致残率
- 去细胞心内膜作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材料的研究
- 2020年
- 目的:探讨去细胞心内膜作为新型生物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分离新鲜猪心内膜,用包含DNase Ⅰ、RNaseA的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去细胞液进行消化,获得去细胞心内膜材料,并检测其形态学和力学特征。将去细胞心内膜内表面接种CD34 +骨髓干细胞构建小口径血管,连接脉冲生物反应器,研究其在模拟动态状态下对细胞的黏附力。 结果:去细胞液可完全去除材料中的细胞成分,去细胞心内膜与新鲜心内膜弹性模量分别为(2.35±0.41) MPa和(2.13±0.36) MPa( n=3, P>0.0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了良好的力学顺应性。对CD34 +骨髓干细胞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在脉冲生物反应器下培养,当灌注压为40 mmHg(1 mmHg=0.133 kPa)时脱落细胞数为(15.84±4.22)×10 2( n=3, P>0.05),对比10、20 mmHg时无显著增加,细胞在去细胞心内膜表面存留较好,并形成完整、融合的细胞单层。 结论:去细胞心内膜具有独特表面形态结构和良好的力学顺应性等特征,有利于提高其在动态血流下对CD34 +细胞黏附和存留,可作为有用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材料。
- 韩金霞王峰乔建瓯游庆军
- OPG基因剔除小鼠杂合子模型的建立
- 基因剔除又称基因打靶,是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精细的定点修饰和改造基因DNA片段的方法.是在生物活体内系统研究基因功能、转录表达调控、胚胎发育、人类疾病发病机制及筛选新药或新疗法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 乔建瓯
- 关键词:基因剔除护骨素骨质疏松
- 文献传递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气道上皮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
- 2015年
- 目的进一步证实RSV感染的大鼠气道上皮细胞(RTECs)能够通过表达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进而影响髓系树突状细胞(m DCs)的成熟和功能。方法设计合成针对大鼠TSLP基因的siRNA,并对RTECs进行预处理以抑制TSLP表达,随后RSV感染经过si TSLP预处理的RTECs。同时分离、培养扩增大鼠m DCs,采用Transwell系统将RTECs和m DCs共培养。最后m DCs通过Real time 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标志物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TSLP的表达受到抑制后,与感染RSV的气道上皮细胞共培养的m DCs其表面分子CD86和MHCⅡ表达水平受到抑制,而CD80变化不明显;TARC和OX40L的表达受到抑制,TNF-α表达增高。结论 TSLP基因沉默实验的结果证实了源于感染RSV的气道上皮细胞的TSLP对m DCs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RSV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张黎瑛乔建瓯韩肇庆
-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气道上皮细胞树突状细胞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