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云高
- 作品数:37 被引量:344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陈旧性脑梗死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因素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分析陈旧性脑梗死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死亡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2--2009年连续住院的3572例AMI患者资料。结果3572例AMI患者中伴陈旧性脑梗死564例(15.8%),与不伴陈旧性脑梗死相比,年龄较大[(69.4±9.9)岁比(64.2±12.9)岁,P=0.000]。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比例较高(71.0%比57.3%,41.0%比25.7%,12.9%比9.5%,14.9%比10.7%,P〈0.01),且住院病死率较高(16.5%比10.0%,P=0.000)。陈旧性脑梗死增加住院死亡(OR1.368,P=0.022),且独立于年龄(OR1.048),性别(OR1.148)、糖尿病(OR1.337)、陈旧性心肌梗死(OR1.294)、广泛前壁心肌梗死(OR1.888)、介入性治疗(OR0.506)等因素。结论陈旧性脑梗死增加AMI患者住院死亡风险。
- 万云高徐东王慧娟华琦何士大孔强范振兴刘志
- 关键词:心肌梗死脑梗死
- 心理结合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被引量:4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心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高龄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门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4例,依照入院先后顺序依次交替归属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采用Moriky-Green服药依从性量表及坚持用药自我效能量表(MASES)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比较2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服药依从性佳者(82.26%)优于对照组(5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P=0.007);干预后研究组情境维度及MASE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7、7.310,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3,P=0.012)。结论心理结合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自我护理效能,有效控制血压稳定。
- 王璐万云高徐艳赵霞
- 关键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高血压依从性
- 24小时平均脉压与年龄及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04年
- 刘力松华琦庞蓓蕾万云高任文武
- 关键词:24小时平均脉压年龄左心室肥厚高血压
- 对比分析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对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对心肌梗死(心梗)及脑梗死(脑梗)患者预后影响强度比较。方法连续入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但无脑血管疾病患者233例和初发急性脑梗死并且无心血管疾病患者233例,对其进行随访,将自行停用他汀类药物者定义为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随访结果显示,心梗患者中有29例自行停用他汀类药物(A组,n=29),脑梗患者中有49例停用他汀(B组,n=4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MACE事件),探讨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对两种疾病的影响强度。结果无论心梗患者还是脑梗患者,他汀类药物停药的首位原因均为缺乏对药物的正确认识(心梗:41%,脑梗53%);心梗患者停药后致死性心梗的发生率较高(21%vs.4%,P<0.05);脑梗患者停药后非致死性脑梗的发生率较高(16%vs.3%,P<0.05);进行生存分析后发现,无论是心梗患者还是脑梗患者,他汀类药物停药后总体MACE事件、全因死亡及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相当(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停药对心梗及脑梗患者预后影响强度相当;应加强医患沟通,增加患者对药物的认识,提高药物依从性,改善临床预后。
- 付学伟万云高王慧娟张力文马欣
- 关键词:药物依从性他汀脑梗死预后
- 高血压病患者主动脉脉压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脉压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相关性。方法初发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300例,在冠脉造影前应用造影导管和压力传感系统直接测量主动脉根部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计算主动脉脉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公式计算患者的估算GFR(eGFR),按照数值分布的三分位点将患者分为3组。结果随着分组eGFR的降低,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A/E比值和主动脉脉压、血清尿酸、肌酐、左室心肌质量指数等均呈明显增高趋势(P<0.05,P<0.01)。多元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eGFR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主动脉脉压、左室心肌质量指数、A/E比值、空腹血糖、血清尿酸、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496、-0.236、-0.219、-0.218、-0.184、-0.163、-0.207、-0.177、-0.153,P<0.05,P<0.01),而与体表面积和主动脉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r=0.256,0.133,P<0.05,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主动脉脉压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是eGFR的独立影响因素。
- 刘力松华琦庞蓓蕾万云高温静
- 关键词:高血压动脉僵硬度肾小球滤过率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对初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预测作用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初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宣武医院心脏科收治的发病24h内初发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53例;全面收集患者住院资料,并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根据LDL-C、hs-CRP水平分组,分析LDL-C及hs-CRP与AMI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1)AMI患者住院死亡率为6.3%(16/253);(2)平均随访(7.5±3.7)个月,心脏性死亡占2.5%(6/237),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占0.4%(1/237),心绞痛住院占3.4%(8/237),心力衰竭住院占1.3%(3/237),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占3.0%(7/237),总终点事件占10.5%(25/237);(3)经Cox回归分析与远期死亡相关的因素是hs-CRP水平(r=0.177,P=0.006,OR=1.219,95%CI:1.061~1.400);hs-CRP、LDL-C值均高的组随访心脏性死亡事件(9.0%)明显高于其他组(0),P=0.001。结论 hs-CRP是AMI患者远期死亡预测指标,LDL-C和hs-CRP的联合检测可为AMI患者长期预后提供依据。
- 王慧娟万云高秦俭刘君孙志媛徐东
- 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预后
- 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研究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收治的发病24小时内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258例,收集患者病史、化验检查、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住院资料,并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通过相关分析求出对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分别通过Logistic回归及Cox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AMI患者住院死亡率6.2%(16/258例),影响住院死亡率因素为PCI治疗(r=-0.253,P=0.000,OR=0.318,95%CI:0.101-0.997)、血糖(Glu)(r=0.24,P=0.01,OR=1.136,95%CI:1.020-1.265)两个因素;平均随访7.6±3.8月,总终点事件10.3%(25/242例),心源性死亡患者6例(2.5%);经Cox回归分析与远期死亡相关的因素是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r=0.182,P=0.008,OR=1.223,95%CI:1.065-1.40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影响住院死亡率的因素为PCI治疗及血糖,影响远期死亡的因素是Hs CRP。
- 王慧娟秦俭万云高曹涛王长远
- 关键词:PCI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
- 心电图正常的肺动脉栓塞诊治及临床特点分析
-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正常的肺动脉检塞病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至2004年确诊的8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住院病人。结果1)ECG正常25例/80(0.31),异常55例/80(0.69);在螺旋CT(SCT)诊断...
- 万云高华琦秦俭李永忠李坤成
- 文献传递
- 重组人尿激酶原与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纤溶系统影响的比较被引量:36
- 2005年
- 目的 对比观察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114 例符合溶栓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给予不同剂量的Pro UK或尿激酶(UK)进行溶栓。其中Pro -UK 30 mg及40 mg组26 例,50 mg组29例,60 mg组28例;UK组31例。观察溶栓前和溶栓开始后2、24、48 h血浆纤溶酶原(PLG)、D 二聚体(D 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并于溶栓开始后90 min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Pro UK和UK组溶栓后的血管开通率。结果 各用药组溶栓开始后2 h的PLG及PAI活性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D D和t PA活性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1);UK组溶栓开始后2 h Fib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Pro UK各剂量组Fib降低不明显;以上所有变化在溶栓开始后24 h基本恢复;溶栓开始后2 h Pro UK各剂量组的Fib明显高于UK组(P<0.01),其他时间点各用药组之间的所有观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各用药组之间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和出血并发症均无显著差异;溶栓开始后2 h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组的PAI显著低于未开通组(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UK溶栓后对全身纤溶系统激活较明显,与UK比较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无明显激活作用。
- 许骥华琦刘力松万云高李东宝胥照平姜燕杨旭李天德胡大一刘荣坤杨峥
- 关键词:重组人尿激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梗死相关血管T-PA活性PAI活性溶栓前
- 心电图正常的肺动脉栓塞诊治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探讨心电图ECG正常肺动脉栓塞(PE)病例的特点。方法 对1990-2004年确诊的我院 80 例急性肺动脉栓塞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中ECG正常者25 例,达 31.25%;心电图正常者在螺旋 CT(SCT)诊断组中所占比例(15/35, 42. 86%)明显高于非 SCT 诊断组(10/45, 22. 22%,P< 0. 05)。右室内径增大在 ECG 正常组(21.1±2.6 mm)较异常组(26.5±5.8 mm)为轻(P<0.05)。在 SCT确诊组中,右室内径增大程度在 ECG正常组(21.8±2.2 mm)较异常组(28.1±6.3 mm)为轻(P<0.05)。全部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减低(62.5±13.6 mmHg), SCT确诊亚组动脉血氧分压减低程度在ECG正常组(67.1±13.7)较异常组(62.0±13.4 mmHg)为轻(P<0.05)。ECG正常组死亡率较异常组低(1/80 vs 12/80,P<0.05)。结论 心电图正常的 PE患者病情较轻、预后较好;SCT有助于发现心电图正常的PE病例。
- 万云高华琦秦俭李永忠李坤成
- 关键词:动脉血氧分压急性肺动脉栓塞正常组SCT正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