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娟
- 作品数:86 被引量:491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臭氧的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4
- 2009年
- 利用ECMWF资料分析了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过程中臭氧体积混合比的垂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臭氧体积混合比增大,而其极大值大多数形成在增温盛期。同时臭氧体积混合比的高值区在爆发性增温过程中随高度发生一定的变化,据此对其变化分为两类:(1)下传型:在增温初期臭氧体积混合的高值区随高度下传至一定高度,在增温盛期形成极大值然后随高度抬升到大致增温前的高度。(2)增厚型:在增温过程中臭氧体积混合比的高值区厚度增加,同时附近区域的臭氧体积混合比也增大,而且在增温前臭氧体积混合比高值区在高度上没有多大变化,增温开始后有所抬升。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臭氧高值区随高度变化的这两种类型,是由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剩余环流对臭氧输送的结果。臭氧变化的下传型是由于在爆发性增温前剩余环流存在着中纬度向极地的明显输送,并且伴随着极地强烈的下沉运动,这就使得中纬度输送来的臭氧向下输送,因此出现了臭氧高值区的下传;而臭氧变化的增厚型是由于在爆发性增温期间剩余环流不但有中纬度向极地的输送,而且在极地附近5 hPa高度处出现了上下两支输送气流,向上的输送气流使中纬度输送来的臭氧向上输送,而向下的输送气流使中纬度输送来的臭氧向下输送,进而使增温期间极地附近的臭氧的高值区增厚。同时分析还表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中纬度臭氧体积混合比减少。
- 邓淑梅陈月娟罗涛毕云
- 关键词: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臭氧
- El Nio与La Nia期间大气加热场的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被引量:4
- 1996年
- 本文采用欧洲中心7层网格点逐月平均全球资料和同期美国KWBC的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1982年1月~1983年12月ElNino期间和1988年1月 ̄1989年12月LaNina期间大气加热场的特征。结果表明,海表温度异常时,海面向上输送的感热、潜热通量变化并不大,有时甚至出现和海温距平变化相反的趋势,而另一方面,各辐射量和凝结加热量变化却很重要。进一步本文又分别以多年平均的12月、ElNino及LaNina强盛时的1982年12月和1988年12月的实测海温和实测大气资料为初值作了数值模拟,模拟的大气状况与真实大气状况一致。根据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本文认为作大尺度中长期天气预报及研究海气相互作用时应充分考虑辐射收支和凝结加热量的变化。
- 李兴文陈月娟
- 关键词:大气环境厄尔尼诺加热场
- 我国上空平流层中微量气体的垂直分布和变化趋势被引量:14
- 2006年
- 利用1992~2005年卤素掩星试验(HALOE)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上空平流层的几种微量气体(NO,NO2,HF,HCl,CH4,H2O和O3)混合比的垂直分布和变化趋势,以期为研究平流层的辐射和化学过程提供一些有用的数据.文中除给出我国上空平流层各高度上平均的各种微量气体的含量外,还给出青藏高原上空这些微量气体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平流层各种微量气体混合比的垂直分布有其不同的特征,在对流层上层到平流层底部各种微量气体的混合比分布和季节变化与平流层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分析结果还表明,这些微量气体的季节变化、准两年周期振荡和长期变化趋势都很明显,并且在平流层的不同高度上它们的变化趋势是不相同的.在平流层中层,NO,NO2,HCl和H2O混合比在1998年以前都是增加而后则是明显下降的,但O3相反,在1998年以前明显减少,1998年后其减少的趋势不明显.这表明,近年来平流层中层这些微量气体的减少使得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有所缓解.但在平流层下层,臭氧的耗损仍然很明显.
- 陈月娟施春华周任君毕云
- 关键词:平流层微量气体准两年周期振荡
- 北半球地面O_3的区域分布和变化特征
- 2006年
- 利用来自GAW(Global Atmosphere Watch,全球大气监测)的、由WDCGG(World DataCentre for Greenhouse Gases,世界温室气体数据中心)收集整理和发布的、基于地基观测的北半球共15个站点的地面O3含量的逐月观测资料以及逐时观测资料,分析、对比并总结了北半球不同经纬度各区域的地面O3含量的年变化和各个季节的日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内陆比较清洁地区的地面O3多年月平均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接近正弦曲线的形状,最高值出现在4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0月份;而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发生出现推迟一个月峰值的情况,甚至出现连续多个月份浓度均较高的情况.而位于20°N^35°N的洋面以及海岸线上的站点均在夏季出现全年最低值.对于4个季节的平均日变化而言,清洁地区的日变化很小,曲线比较平直;而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则日变化明显,曲线弯曲幅度大,其中夏天的日变化差别最明显.为进一步分析地面O3含量的长期变化,我们还运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站点地面O3含量的变化周期,发现高纬度区域的地面O3表现出明显的准11年的周期,准2年周期振荡较弱.而其他纬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和洋面上的站点则未看出有明显的准11年周期,表现出的是较明显的准2年周期振荡.
- 张倩陈月娟
- 关键词:年变化小波分析
- 平流层中部甲烷的赤道反对称输送被引量:3
- 2006年
- 利用卤素掩星试验(HALOE)的资料研究平流层中部甲烷混合比的准两年变率.EOF分析结果表明,准两年周期是平流层中部甲烷混合比年际变化的主要周期,而其中关于赤道的反对称性又是平流层中部甲烷准两年变化最主要的分量,解释了年际时间尺度变化59.3%的方差,而对称性只解释了约30%的方差.这种反对称在10°-20°的纬度比10°之内更显著.对平流层中部垂直运动的异常分析表明,年循环的异常是造成这种赤道反对称输送的主要因素;而在南北纬10°之间,纬向风的准两年变化依然是最重要的动力输送因子.
- 郑彬施春华陈月娟
- 关键词:平流层甲烷
- 郭晓岚教授对大气科学的杰出贡献——悼念郭晓岚先生逝世
- 2006年5月6日我国旅美著名学者郭晓岚因病在芝加哥逝世,享年91歲。本文简要介绍郭晓岚的生平,并根据收集到的郭先生70多篇重要论文,总结了他数十年来在大气科学领域辛勤耕耘的成果。介绍了他对大气动力学中的不稳定理论、大气...
- 钱永甫陈月娟王谦谦巢纪平
- 关键词:大气动力学
- 文献传递
- 北半球中层大气中NO_x的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23
- 2001年
- 对 UARS卫星 1992、1993、1994、1995、1996、1998年夏季的 HALOE观测资料分别进行客观分析,把卫星观测资料插值到5°×5°的网格点上。并分别做了30°N和40°N多年平均NO2 和NO混合比的垂直剖面分析,各年同纬度不同经度及同经度不同纬度处NO和 NO2 混合比的垂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NO混合比含量在 1hPa和×10-5hPa高度处有两个峰值,0.1hPa处是一个极小值,50 hPa到0.3 hPa之间 NO混合比含量非常稳定,而0.1 hPa以上 NO含量向上增长。在热层中的 NO混合比分布有一定起伏。NO2混合比含量在 100 hPa及0.5 hPa高度处是极小值,从 5 hPa到 10 hPa则为最大值。但 100 hPa以下进入对流层后含量急剧增加,往往会超过 10-8。在平流层中 NO2分布廓线基本吻合,同纬度不同经度极值出现的位置变化不大,但不同纬度极值的位置有一定差异,低纬区极值位置偏高。在中层大气中NOX(NO+NO2)和03具有非常相似的分布特征,尤其在平流层,它们几乎在同一高度达到极值,说明它们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 简俊陈月娟郑彬吴北婴
- 关键词:氮氧化物北半球平流层臭氧
- 南极臭氧洞对全球大气辐射加热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4
- 1999年
- 为了探讨南极臭氧洞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状况,我们用IAP9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南极臭氧洞气候效应的数值试验。本文分析了本次试验中南极臭氧洞引起的大气辐射加热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南半球高纬和极地平流层臭氧含量的严重减少,不仅影响该地的大气辐射加热场,同时也使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的辐射加热场发生改变。虽然对流层中层所受影响较少,但对流层下层南北半球的大气总辐射加热率的变化却相当明显,这些影响将使全球大气温度场产生明显变化。
- 张弘陈月娟毕训强
- 关键词:臭氧洞大气辐射
- 热带东风急流显著偏强和偏弱期平流层绕极反气旋及波动的差异被引量:2
- 2013年
- 首先采用150~100 hPa气层20°W~180°,15°S~35°N区域的平均东风和单位面积东风贡献的动能两种办法定义了热带东风急流(TEJ)指数,并分析了1948—2010年TEJ随时间的变化。然后利用谐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急流显著偏强和偏弱期平流层10 hPa绕极反气旋和波动的差异。分析表明,在急流显著偏强期平流层10 hPa 40°N以北的绕极反气旋偏弱,而急流显著偏弱期则偏强,差值约为100~150位势米。45°N以北1波占绝对优势,1波从春到夏的季节转换与TEJ的快速发展紧密相连,急流显著偏强期1波的季节性调整早于显著偏弱期。急流显著偏强和偏弱期相比,极区65~85°N 1波平均槽脊位置有较大差异。45~60°N纬带1波在急流显著偏强期振幅明显加强,变化相对稳定,而急流显著偏弱期1波振幅和位相的变化要强烈得多。
- 毕云马燕凯许利陈月娟易明建邓淑梅
- 关键词:气候学统计特征谐波分析反气旋行星波
- 平流层剩余环流及其时间演变特征被引量:16
- 2007年
- 平流层剩余环流是由剩余速度ν^-*和ω^-*构成的平流层经向-垂直环流,它对于对流层-平流层相互作用和物质交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利用1979-2003年NCEPⅡ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剩余速度ν^-*和ω^-*,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再用计算的剩余环流讨论了它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剩余环流的上升气流从低纬度赤道地区对流层顶上升到平流层下部,然后向极向下运动,在中纬度地区下沉,进入对流层,这也就是Brewer-Dobson环流。计算结果同数值模拟结果比较一致。由此可见,可以利用NCEP资料得到比较清晰的剩余环流和Brewer-Dobson环流。剩余环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上升气流的中心随着季节的变化在赤道地区南北移动,春秋季节其中心基本上位于赤道附近,南北半球大致呈对称分布,只是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下沉气流要比南半球强。在冬夏季节,上升气流的中心分别位于南北纬10°附近。北半球夏季的上升气流要比南半球夏季的上升气流强,同时冬半球的下沉气流比夏半球的下沉气流强。剩余环流还有年际变化和准两年周期振荡特征,在纬向风为西风位相时,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比较弱;而在东风位相时,上升气流和水平方向的输送相对比较强。剩余环流的十年际变化表现为,1979-1983年、1990-1995年、2000-2003年较强,其他年份则较弱。在过去25年,就总的变化趋势而言,剩余环流的上升气流有所增强,平流层下部向中纬度地区的输送也有所增强,环流整体形势是增强的。
- 陈权亮陈月娟
- 关键词:平流层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