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丽
- 作品数:81 被引量:2,705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 中国农牧与风水蚀交错区的空间格局与生态恢复被引量:9
- 2002年
- 运用遥感与 GIS为技术支撑 ,以专家知识为依据 ,从而定量计算出中国的农牧与风水蚀交错区。在此基础上 ,阐述二者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风水蚀交错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 -阴山 ,秦岭 -祁连山一线分布的区域 ,农牧交错区主要分布于辽宁与内蒙古接壤处 ,山西北部 ,陕西北部 ,到甘肃东部 ,秦岭以北 ,六盘山以东的地区 ,二者在空间格局上的不重合 ,使得我国 ,特别是北方地区存在两个生态脆弱区 ,这样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从生态重建的角度提出治理对策。
- 邹亚荣张增祥王长有赵晓丽周全斌刘斌谭文彬
- 关键词:生态恢复农牧交错区风力侵蚀水力侵蚀
- 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聚类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利用遥感与GIS技术,从结构特征、形态特征、空间散布特征以及变化强度特征4个角度,分析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20世纪80年代(记作1980s)至2005年间的时空变化特征。选择表征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征的5项指标,即面积比例变化值、双向动态模型变化值、相对于全省的变化率、聚集度变化值及稳定性差异值,利用系统聚类法将全省17个城市分为3类:德州、滨州为第一类,其结构变化最小;枣庄、泰安、菏泽为第二类,其结构变化最大;其余12个城市为第三类,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速度均处于中等水平,聚集度变化最小。
- 刘芳张增祥赵晓丽胡顺光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特征聚类分析
- 山西省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以遥感与G IS为技术支撑,对山西省20世纪80年代到2005年的土地覆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土地覆盖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监测表明,山西省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特征:(1)变化数量: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聚落面积增加显著,草地有所增加;旱地和水浇地减少明显,森林和河湖滩地略有减少。(2)变化速度:城镇建设用地增速迅猛,沼泽和农村聚落面积增速较快;河湖滩地减少速度最快,其次,是旱地和水浇地减少速度较快。(3)空间转换:以农田和聚落之间的转换为主,另外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包括其扩展融入的农村聚落等;典型草地的增加主要来自旱地;灌丛减少主要是转变成典型草地,其次是转变成灌丛草地;河湖滩地减少主要是变为内陆水体,再是转变成水浇地。驱动力分析表明,区域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较小,人口、经济、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和交通等是山西省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山西省土地覆盖变化的总体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其工业化、城市化演变的特征基本一致。
- 赵晓丽易玲张增祥汪潇刘斌
- 关键词:遥感GIS
- 中国北方沙尘灾害特点及其下垫面状况的遥感监测被引量:42
- 2001年
- 20 0 0年春季 ,中国北方地区多次受到沙尘灾害的影响 ,对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采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沙尘灾害的过程监测、空间特点分析和下垫面状况分析是一个有效的技术方法 ,通过对沙尘灾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的了解 ,可以为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防治等一系列决策措施的制定、实施提供客观、及时的空间信息 ,有助于制定和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以便减少沙尘天气的次数和减轻灾害性天气的危害程度。
- 张增祥周全斌刘斌张国平赵晓丽
- 关键词:遥感下垫面RS
-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被引量:79
- 2002年
- 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 ,以及 2 0 0 0年京津地区的沙尘暴 ,使得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更加重视。为了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 ,就需要恢复植被 ,一些耕地就需要退耕还林还草。哪些耕地需要退耕还林还草 ,这些耕地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如何 ?为此 ,探讨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耕地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包括 4个步骤。首先 ,建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数字高程、坡度、坡向、植被指数、降雨和温度等数据库 ,并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从而得到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库 ;其次 ,从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旱地的数据 ,并与坡度数据、土壤侵蚀数据、植被指数数据和生态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再次 ,确定退耕还林还草的原则 ,并在GIS的支持下 ,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 ;最后 ,利用降雨数据进一步分别确定退耕还林或还草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
- 杨存建刘纪远张增祥赵晓丽
- 关键词:遥感退耕还林旱地林地草地
- 中国城镇扩展占用耕地的遥感动态监测被引量:32
- 2002年
- 论文在1988~2000年全国土地利用矢量图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占用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城镇占用耕地指数将全国分县市占用剧烈程度进行分级,沿海及平原地区侵占剧烈程度为3~6级的占全国耕地损失的88.68%,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造成耕地损失分别占全国总数的31.27%、17.8%和6.02%,这3个地区是全国城镇扩展最快、耕地损失面积最大的地区。按地区分析,城镇占用耕地面积最大的是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和广东,占全国的50.99%;其次是北京、浙江、四川、广西和上海,占全国的22.85%;从城镇造成耕地资源减少的速度看,北京、上海占用耕地最快,其次是江苏、广东、浙江、天津、山东、河北、海南等。耕地资源减少在某些地区已经造成了粮食产量减少的问题,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粮食总产量降低较快。随着城镇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扩展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只有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才能取得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和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
- 田光进周全斌赵晓丽张增祥谭文彬
- 关键词:耕地占用土地利用城镇化
-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特点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采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中国1∶25万比例尺的土地覆盖数据库"数据资料,归纳广西全区尺度的土地覆盖特征,通过转换矩阵分析1980~2005年广西全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特点,以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 易玲赵晓丽刘斌汪潇
- 关键词:遥感
- 艾比湖地区30多年来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对新疆艾比湖地区1972-2005年土壤侵蚀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对33年来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艾比湖地区的土壤侵蚀以风蚀为主,水蚀面积变化不大,风蚀区各强度面积变化明显。其时空变化特征:⑴侵蚀面积1977-2005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992-2001年侵蚀面积减少显著,且以轻度和强度风蚀减少为主;其次是2001-2005年侵蚀面积减少明显,以中度和轻度风蚀减少为主。只有1972-1977年侵蚀面积有所增加。⑵侵蚀变化速度1977-2005年呈现总体下降,而且1990-2005年下降的速度趋快。⑶侵蚀强度趋于下降。水蚀各强度等级变化很小,风蚀各强度等级变化明显,以强度高的类型向强度较低类型转换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艾比湖水面持续增大和国家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使艾比湖周边风力侵蚀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赵晓丽张增祥刘斌易玲
- 关键词:艾比湖遥感GIS土壤侵蚀
- 西部地区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危害分析被引量:8
- 2002年
- 遥感调查表明 ,西部 12个省 (市、自治区 )土壤侵蚀面积高达 4 .19× 10 6 km2 ,占全国土壤侵蚀总面积的 86 .86 % ,占西部总面积的 6 2 .31% ,已严重制约当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西部地区土壤侵蚀区域特征及其危害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土壤侵蚀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制约粮食增长、影响水资源环境、导致灾害发生和生态环境失调等一系列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
- 赵晓丽张增祥谭文彬刘斌
- 关键词:土壤侵蚀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环境模型研究被引量:19
- 1998年
- 本文提出了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用有序数值阵列的方法建立数字环境模型的新思路,具体阐述了建立数字环境模型的意义、方法和应用范围。并在建立数字环境模型的基础上,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环境综合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
- 陈晓峰张增祥彭旭龙刘斌王长有金燕虎赵晓丽
- 关键词:GIS环境测量